羅雷 安靜 蘇曼
摘要: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的缺失逐漸引起廣泛關注。主要探討了翻譯課程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并提出來相應的解決策略,指出需要加強翻譯評價的訓練,加大英漢語言的對比,并注重對翻譯過程的研究。
關鍵詞:思辨能力 翻譯評價 翻譯過程
思辨能力最初是在上世紀80年代在國外興起的,是指對事物的分析、推理、反思以及評價能力。進入21世紀,隨著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國內(nèi)對思辨能力越來越加以關注,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思辨能力進行了闡述和發(fā)展。如林宗德的“思辨模型”、文秋芳的“思辨量具”、黃源深的“思辨缺席”等。針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缺席的探討也越來越激烈。有學者指出,“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英語專業(yè)要擺脫目前的弱勢地位,就必須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為導向,全面推進培養(yǎng)目標、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倍谟⒄Z專業(yè)的教學中,翻譯課程是一大核心課程,但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存在一定弊端,僅僅注重學生翻譯技能的機械訓練,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無法產(chǎn)出好的譯文。因此,翻譯教學應與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結合,注重開拓學生的視野,逐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評價思維,從而提高其翻譯能力。
一、學生翻譯思辨能力的缺失
由于翻譯教學以往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側重的是翻譯作品的產(chǎn)出以及對譯文優(yōu)劣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生的翻譯過程中研究,導致無法準確分析產(chǎn)生翻譯偏差的原因,這樣無法使學生的判斷和評價能力得到提高,也就很難產(chǎn)出好的譯文。而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只是在被動機械地接受訓練,而不是主動地去思考和討論,這也使得他們對譯文的質(zhì)量以及審美等缺乏一定的欣賞和評判能力,致使他們翻譯出來的譯文不論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存在很多的問題。學生的翻譯思辨能力缺失體現(xiàn)如下:
首先,對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沒有很好的意識,不論是在詞匯、句式還是語篇層面都缺乏全面的了解,致使譯文無法擺脫原文結構的限制,導致歐化式的漢語和中國式英語頻繁出現(xiàn),而自己卻又渾然不知。
其次,思維模式仍然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無法在翻譯過程中做到靈活的轉(zhuǎn)換。漢語是“更經(jīng)濟,更注重意合,更含蓄朦朧也更能營造和渲染意境的語言,而英語的語法規(guī)范森嚴,理性十足,形式邏輯縝密,滴水不漏。”如果不注重思維模式的差異,就容易導致轉(zhuǎn)換時無法達到符合目的語的標準。
二、翻譯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正是由于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存在弊端,如教學方法單一,只重譯文結果,忽視翻譯過程,講解翻譯時教師只給出一種參考譯文,而不是多個譯文,這些都使得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思辨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翻譯教學中應采取一些相應的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思維,真正地去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具體策略包括:
1.加強翻譯評價的訓練
翻譯評價不僅針對譯文優(yōu)劣的評價,還應包括整個翻譯過程中所要做的評價,即從宏觀的角度對翻譯材料進行評價。“評價行為在翻譯過程中無所不在。主要是因為翻譯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和決策的過程。”“在翻譯教學中,加強評價訓練,促使學生分析與把握翻譯情境并做出恰當?shù)姆g決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翻譯實踐的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依據(jù)胡朋志的理論,翻譯評價主要包括道德評價和功利評價。以翻譯功利評價為例,讓學生在翻譯一篇廣告材料時,首先可讓學生先回答幾個問題,如材料的翻譯目的是什么?發(fā)起者是誰?給什么樣的讀者看?針對不同的答案,就要求有不同的翻譯策略。
2.加大英漢語言對比的輸入
加大兩種語言各個層面的對比力度,使學生對二者之間的差異有清醒的認識,以提高他們的轉(zhuǎn)換意識,從而提高翻譯能力。例如,在涉及到英漢翻譯的省譯法時,可先讓學生看一段漢語的小段落,如:
石克,湖南人,年五十,官至縣常委。造反起家,性刁鉆,厭讀書報?;騿柺Y竹英、羅建夫何人,則答:“一為女中豪杰,一為異國偉男也。”聞者莫不噴飯。雖不學無術,然精于吃喝。有宴會,不請自至;逢下鄉(xiāng),遍嘗風味佳肴,百姓稱之為“食客”。
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分析該段落中所出現(xiàn)的語言和結構特點,得出該語段只有一個主題主語,后面的漢語句子中主語都省略了,另外有漢語意合的特征的句子,如造反起家,暗含通過造反起家。而英語是由語法結構決定,每個句子必須有主語。另外,英語重形合,因此需要通過關聯(lián)詞或介詞來體現(xiàn)等。這樣,再讓學生翻譯一個類似的英語的人物簡介時,學生就會利用前面所討論而得出的觀點去自動地應用在翻譯中,可以在漢語表述時省掉主題主語,使其更符合漢語語篇的特點。
3.以往的翻譯教學只注重對譯文的評價,無法了解學生具體在翻譯中的思維過程
在翻譯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可以把學生分為合作翻譯小組,首先個人翻譯,組內(nèi)評價,對譯文的詞匯、句式以及語篇等層面進行互評,之后小組根據(jù)分析討論的結果,上交一份小組譯文,并附上翻譯日志,記錄下翻譯過程中對某一問題和難點的發(fā)現(xiàn)以及相應的解決策略。并要求學生課上以PPT的形式做匯報,大家可以互相提問、辯論以及交流等。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判斷問題的能力,翻譯日志可以鍛煉學生其翻譯過程的反思,而課上討論以及辯論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辯論和評價能力,這些都會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
4.翻譯教學應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往的翻譯訓練只是技巧的講解,然后實踐,給出一種參考譯文,這樣做不利于學生對翻譯現(xiàn)象的正確認識,也妨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翻譯教學可以從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講解翻譯教學材料時,可以給學生提供兩種或三種參考譯文,也可以把學生的譯文加入到對比中,讓學生參與討論、分析,使得他們在對譯文的評價和鑒賞中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加強回譯的練習,減少中國式英語和歐化式漢語的出現(xiàn)。
綜上所述,翻譯教學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系統(tǒng)連續(xù)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當中,師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共同注重對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2]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教學與研究.
[3]黃源深.思辨缺席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6-19.
[4]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yǎng),將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54-58.
[5]毛榮貴.新世紀大學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6]胡朋志.以翻譯評價為基礎的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界, 2009,(5):65-71.
本文系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教改課題“基于學生思辨能力的讀寫譯交互式翻譯教學模式研究”的部分結題成果,項目編號為JGYB-201220。主持人: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