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關鍵詞:音樂教學 德育教育 民族音樂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音樂家,而首先是人”。這話說得多好??!一語破的,也就是說音樂絕不僅僅是單純?yōu)榱藠蕵?,而更重要是通過音樂來所造人得靈魂、完善人得生命。在新課程標準中對此也有很明確的闡述。所以,在我們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音樂教師不容易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德育滲透,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提高音樂教學的質(zhì)量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就要從民族音樂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
誠然,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了解它們就是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欣賞它們就是體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所以,我們應以教材內(nèi)容,以課堂為主陣地,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
就拿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來說,民族音樂包括民族、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幾個方面,大多數(shù)教材都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說唱音樂《重整河山待后生》、戲曲音樂《花木蘭》、歌舞音樂《白毛女》等,這些作品的主題思想鮮明深刻,非常清晰,有表達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有反映大自然生活熱愛之情的,有贊頌英雄的。教師應用簡練的語言向學生介紹與作品有關的資料,使學生感受其作品的內(nèi)涵,通過學唱或欣賞作品有關的資料,使學生感受其作品的內(nèi)涵,通過學唱或欣賞作品,使學生的感情完全融入到作品中,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就要從實施美育入手,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課程標準中說:“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還說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所以,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我們應從歌曲的意境著手,誘導學生,啟發(fā)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還有優(yōu)美的、動聽的、美妙的旋律,讓我們在心靈深處得到音樂的陶冶和熏陶,使我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生活,感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壯麗。生活里離不開音樂。
三、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就要從教師自身入手,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品質(zhì)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整浩大方的衣著,自然端正的教態(tài),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yōu)美動聽的琴聲,準確認真的板書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會使學生耳濡目染,特別是教師的師愛品質(zhì),道德行為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所以,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熱愛音樂,熱愛民族文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在學生中起到表率和示范的作用。
總之,我以為,音樂是陶冶人性情的“大熔爐。”我們音樂教師要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于挖掘音樂教材中豐富的德育內(nèi)容,并能恰如其分地進行滲透,以達到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目的。這是我們要做的,也一定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