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芹雷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項龐雜而重要的內容。如何不斷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質量,是每個語文教師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從組織初中學生進行多種探究性閱讀、教師多加強對中學生個性閱讀的指導、通過豐富閱讀積累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語感、通過改進閱讀評價方式提高中學生的閱讀效果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學生;閱讀教學;提高質量
一、組織初中學生進行多種探究性閱讀
“探究性閱讀”也稱作開放性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我們知道,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如果只停留在語文課堂時間內,他們所掌握的內容自然也是有限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指導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進行閱讀。如人教版七、八、九年級在教材最后編排部分都分別添加了“名著導讀”這一欄目,這一欄目中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內容,只要學生堅持長期閱讀對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是大有好處的。
“探究性閱讀”也是自主性閱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制訂好閱讀內容的主題和目標,至于如何進行閱讀組織,采取哪種途徑和方法,在閱讀中如何對有關結果進行總結、整理,這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放手由學生自主來完成。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敬業(yè)與樂業(yè)》一文時,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作者先后談論了哪兩個問題,圍繞這兩個問題,作者想闡明怎樣的中心?學生如能真正弄明白這些問題不僅可以促進他們理解文章中心,還可以促進他們對人生價值有更深的領悟。
“探究性閱讀”也是一種挑戰(zhàn)性閱讀,因為學生在閱讀中始終屬于探究狀態(tài),這里就有許多未知的內容需要學生來解決,這些內容自然會有一定的難度,但這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只有深入文本鉆研,結合實際去理解,這樣才能不辜負閱讀的期望,從而達到閱讀的效果。例如,《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記述了阿姆斯特朗等三人登月探險的經(jīng)過。學生閱讀之后,除了了解在這次探險活動中三位宇航員做了一些的科學實驗外,仍有許多秘密令人神往,甚至還會產生許多疑問,這都可以作為他們課外閱讀的內容,從而激發(fā)他們探尋科學奧秘的欲望。
“探究性閱讀”是一種綜合性閱讀,在具體的閱讀中,它要求中學生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運用來完成閱讀任務。其實,這些也可以說是一種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
二、教師多加強對初中學生個性閱讀的指導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jīng)歷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在課內外閱讀的過程中,就應當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映。特別在文學作品閱讀中,不要執(zhí)意追求“統(tǒng)一答案”。法國著名的作家和哲學家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崩纾妒挛锏恼_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課文,提出了與我們“常規(guī)的”生活習慣相反的觀點,而且所列舉的例子與學生生活相對較遠,學生可能一時難以接受,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加以引導,讓他們進行交流,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特長進行自主學習,在交流時,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發(fā)表獨特的意見。這也就讓“任何人都創(chuàng)造力”這一中心在學生心中得以扎根。
三、通過豐富閱讀積累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語感
“課標”對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和質量給出了具體要求。這些要求是語文教育專家和學者在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后確定的,大多數(shù)老師反映學生是能夠達到的,但要真正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廣大初中學生能切實踏下下心來,認真閱讀,學會把“吃苦”變成自己成長的橋梁和“享受”。為了能實現(xiàn)課標所提出的要求,從踏入中學起,教師就要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閱讀、動筆記錄的習慣,時間久了,他們的語感和能力自然也就會得到提高。
四、通過改進閱讀評價方式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效果
從現(xiàn)實的教學中來看,閱讀評價分為口語評價和筆試評價。而真正檢閱學生閱讀效果的往往的只是一張試卷,這是不全面的。因為,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的方法與習慣等,僅僅通過試卷是不能全面考查的,而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綜合考查。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應注重因材施教,改進評價方式,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自己的閱讀品味、方法、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此外,對初中學生閱讀教學的評價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自我評價、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來進行,進而考查他們的閱讀方法和能力,為檢查他們閱讀質量作為輔助手段。
總之,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需要教師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找到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田艷芳.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J].學周刊,2012(28).
[2]李天嬌.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2(20).
[3]李建山.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J].硅谷,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