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香
摘 要:由于初中生各學科的壓力大,以及學生和老師對課外閱讀不重視,導致現(xiàn)在初中生的課外閱讀意識淡薄。結(ji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在語文課堂上強化學生的課外閱讀意識。
關鍵詞:語文課外閱讀;好奇心;好勝心;審美情感;求知欲
語文學科不僅需要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了解,同時還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還對課外閱讀量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每個語文老師對閱讀的重要性及意義是熟記于心的,可初中生的課外閱讀現(xiàn)狀卻有點令人擔憂。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強化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本文從以下幾方面結(jié)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淺談幾點看法。
一、抓住好奇心,轉(zhuǎn)移注意力
初中階段是人生極為重要的關鍵時期,是學生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時期,同時也是自控力較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時期。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應盡量嘗試新的不同的教學模式,打開學生的注意大門。例如,教學《楊修之死》這課時,可以先播放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的影視片段,讓學生了解曹操殺楊修的背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要想客觀地理解楊修的死因,還應該較全面地認識曹操。特別是曹操身上豐富多樣的人格特點,想了解曹操就得閱讀《三國演義》,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欲望,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本課的學習轉(zhuǎn)移到課外閱讀的興趣上去。
二、利用好勝心,激發(fā)成就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中學生對未知領域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對英雄、明星充滿著極大的崇敬向往,對成功充滿著強烈的欲望,這也是中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的原動力。魯濱遜懷揣夢想,和同伴一起出海,卻遭遇了海難流落到一個無人島,他的同伴都死了,只有魯濱遜活了下來。他一個人改造荒島,與猛獸和食人族戰(zhàn)斗,最后克服重重困難,歷經(jīng)千辛萬苦,十幾年后終于等來救援隊離開荒島返回了文明社會。相信讀了這本書的學生都會喜歡魯濱遜這個人物的。所以在教學《魯濱遜漂流記》課前,我給學生3分鐘的交流時間,讓學生交流他們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的心得。我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的時候,都表現(xiàn)得特別積極,都爭先恐后地談自己的感受,只想把自己閱讀的內(nèi)容與其他同學交流,這樣他們覺得自己有一種交流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這種在閱讀上的好勝心和課堂交流中的成就感,讓學生慢慢地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
中學生的這種好勝心理,就是不甘落后、敢于超過別人的一種心理特征,是個體不斷進取的動力。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好好保護這種“好勝”的心理,并且好好地利用它來激勵學生課外閱讀的成就感。
三、保護興趣,鍛煉意志力
朱熹有言:“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我們可用作家的偉大精神或頑強意志激勵學生,可用故意設疑法吸引學生,可用旁征博引、談古論今法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等。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講述魯迅小時候“早”的故事,介紹他一生剛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輟筆耕、不懈探索救國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學生對這位偉人的崇敬之情,進而引導他們讀《朝花夕拾》《吶喊》等,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從課內(nèi)引向了課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謂一箭雙雕。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通過長期的引導,使學生知道了“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逐漸明白了課外閱讀可以增長知識,提高素質(zhì),陶冶情操,自然這種課外閱讀的意志力就越來越強了。
四、借助審美情感,培養(yǎng)審美力
文學是一種美的藝術,美無處不在,在文學的天空中,到處閃耀著美的身影,無論是語言、結(jié)構、人物、環(huán)境、意境、形式、風格之中都存在著美的智慧,能使學生體驗出一種美的感受,給人一種心靈的愉悅。學生初讀沈從文的《邊城》,可能對小說“田園詩”的特點只能有一個朦朧的感覺,但是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通過對沈從文小說的拓展性閱讀,就可以對小說中刻畫的獨特而美麗的景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體會到小說中所流露出的一種順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閃爍著正直樸素的人性美,體會到一種深藏在湘西邊遠底層人們之中的良知和明慧。
五、挖掘求知欲,開拓思維空間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鼻笾侨说囊环N內(nèi)在精神需要──認知的需要。作為內(nèi)在精神需要的求知欲一經(jīng)形成,就又成為構成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作為語文教師,運用語文學科所蘊含的文情詩意,可以使學生陶醉其中,喚起他們對語文知識的渴望,開拓他們的思維空間。
當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一定會為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而熱血沸騰吧;當學生閱讀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時,為葛朗臺的吝嗇殘忍而咬牙切齒時,我想他們明白了什么叫慷慨和善良。名著大都是文學性與思想性完美的統(tǒng)一體,其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蘊,讓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同時,許多名著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教師可以借助名著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抽象思維,為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家肖復興說:“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于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才能使學生得到最大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徐文凱.發(fā)揮影視資源對名著閱讀教學的輔助作用[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4(07).
[3]林玩君.怎樣引領初中生閱讀名著:以調(diào)查研究為基礎的探討[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4).
[4]耿越.農(nóng)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的調(diào)查與研究[J].成才之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