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
摘 要:漢語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情感交流過程。積極的情感教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文章從情感教育法的概念入手,分析情感分析法的特征,及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情感影響因素,進而探討情境教育法在少數民族學習漢語中的運用。
關鍵詞:情感教育;情感因素;漢語教學
1 情感教育法的定義與特征
1.1情感教育法的定義
情感教育指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適度的加入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從心理和情感上關注并關心學生,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拉近師生距離,從而使學生在穩(wěn)健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的教育方法。具體而言,首先,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其次,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進行策略性教育。
1.2情感教育法的特征
①興趣性。情感教育法能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興趣走進課堂,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秀興趣品質,促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②成功性。情感教育法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保證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成功的體驗,收獲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做出積極的自我評價,實現 “自我認可”與“自我接納”。③審美性。情感教育法強調教學是一個具有審美性的學習過程。在教育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對學習的美好期待與想象,使學習成為一種美的享受。④創(chuàng)造性。一是情感教育沒有一個統一模式可以遵循,教師需根據具體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提高其創(chuàng)造性素質。
2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的情感影響因素
2.1 性格因素
根據性格特點的不同,把學生分成內向型與外向型。內向型學生主要表現為不愛說話,不善于表達自己,但考慮問題比較全面,做事比較謹慎;外向型學生則相對比較大膽,善于表達自己,反應比較靈敏,但做事較為粗心,持久力和耐心不足。老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給內向型學生更多鼓勵,使其敢于開口用漢語講話以表達自己;對外向型學生應當嚴格要求,保持其優(yōu)點的同時,幫助其彌補不足。
2.2 動機因素
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動機。動機可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即學生自身具有較強的學習興趣,外部動機主要強調外部因素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因此,老師要做好對內外動機的把握,注重教學中內外部動機的結合,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找到自信與成就感。
2.3態(tài)度因素
態(tài)度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首先,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可使學生學習漢語更加積極主動,漢語水平提高較快。否則,學習積極性不高,漢語水平提高較慢。其次,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可使學生更具耐性、持久性,學習成績也會比較突出。否則,學習漢語的持久性、耐力不足,漢語成績會不理想。第三,學生課堂態(tài)度與其課堂表現關系密切,態(tài)度積極的學生上課較為活躍,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學習態(tài)度消極被動,學習漢語的信心和興趣不高,學習成績會下降。
3情感教育法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3.1教師需做到時刻掌控課堂氛圍
上課開始之前,經驗豐富的教師總會迅速掃視全班同學進行目光交流。瞬間的掃視會使教師獲得很多課堂信息:出勤情況,學生精神狀態(tài),學生的課堂期待等,據此教師能緊緊抓住每個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是學生的,但老師應是整個課堂的掌控者。一個成功的教師,能夠以自己的激情與智慧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做到全身心投入課堂,最終使學生能有所為、有所得、有所樂。課堂情況瞬息萬變,因此,教師要養(yǎng)成細心觀察、隨時記錄的教學習慣,從而形成較強的能及時調整教學的應變能力與適應能力。
3.2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適時調整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如適時講授一些有趣的事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采用具有新穎性、形象性與參與性的教學方式,要充分利用圖片、網絡、幻燈片等資源,使課堂豐富多彩,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樂趣,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特別是對性格較為內向或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要給予鼓勵,提高其自信心。
3.3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的興趣?!迸d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只有在學生對漢語產生興趣的前提下,才會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漢語學習中,才會踴躍發(fā)言、思維活躍、牢固記憶。因此,教師應做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首先,要真正尊重并理解學生。包括學生的自尊心、興趣、情感、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尊重和理解,從而,得到學生的有效回應,調動其學習熱情與自信心。其次,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關注學生的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應選擇貼近社會和生活的教材,以便所學內容能在日常生活廣泛應用,充分利用教材和現實社會的結合點。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趣味性。
3.4浸入感情,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
贊可夫曾說:“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知識的獲取?!苯處熞獰釔圩约旱慕虒W崗位,熱愛自己的學生,關心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做好學生學習及生活的引路人。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教師要耐心的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幫助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苛求或指責,要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師對其的關愛和期望。師生情感的交流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由于文化習俗、價值取向、思想意識方面,對于預科學生而言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在對預科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教師必須考慮并關注群體和個體之間的差異,要采用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情感交流途徑與方式,積極主動地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光梓.情感教育法在政治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8).
[2]趙玉霞,鄧雪琴.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情感教育方法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