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
【摘 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既要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想要做到這些,必須創(chuàng)新利用教學資源,要結合課堂實際,應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探索,積累經驗,最終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創(chuàng)新 ? 教學資源 ? ? 歷史 ? 教學效率
面對著新世紀新課程改革,歷史教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這是每一位一線歷史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既要圍繞大綱展開教學工作,同時還要體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一堂歷史課究竟應該怎樣上才能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優(yōu)勢,怎樣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取得好成績呢?
一、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效利用教學資源提,提升教學有效性
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挖掘課程資源中的閃光點,尋找出學生們感興趣的部分進行總結、提煉,配合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資源物盡其用,將這些資源合理穿插到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導其積極參與,從內容和形式上實現(xiàn)雙贏,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堂資源的潛力,發(fā)揮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革新知識體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二、營造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多種手段巧妙引導,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融入歷史教學活動中,即站在歷史事實之外,冷眼看歷史,即使對一些感人的歷史場景也無法產生感情,對歷史材料與事實缺乏興趣,不能主動去學習、接受歷史知識。
教學情境的營造可以采用假設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結合歷史知識進行演講;也可以利用媒體播放歷史事件的視頻等教學方式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三、挖掘課外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歷史意識,學以致用
教材內容不是教學知識的全部。教師要充分開發(fā)與教材內容相配套的課外材料,將教材內容與課外內容有機結合形成合力,這樣才能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歷史思維并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歷史是知識性課程,實用性較理化科目稍低,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積極應用實踐材料強化本門課堂的時代意義,結合當前國家狀況和歷史資料進行對比教學,強化學生認識,奠定他們學會應用歷史觀點分析問題的思維,讓他們有機會、有能力將自己所學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汲取和掌握各種知識。比如對當前國內國際時事熱點分析等,通過我國歷朝歷代興衰看疆域變化,用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事件進行愛國主義教學,通過歷史中著名人物如文天祥、林則徐等人的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通過歷史教育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讓他們在歷史學習中同時完成人文素質教育。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采取多媒體教學技術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有利于歷史場景的再現(xiàn),便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深刻掌握歷史理論與歷史內容,有力地推動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
首先,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都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初中生的現(xiàn)有認識水平與理解能力還不能充分理解歷史事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對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進行再現(xiàn),拉近現(xiàn)實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事件中,使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感受。
其次,歷史是一門內容復雜、知識眾多的學科,它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有效地結合歷史資料加以利用,并將其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
再次,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可以用于網(wǎng)絡教學,增加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將歷史課堂轉化為網(wǎng)絡課堂、開放式的課堂。這樣,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認識歷史人物,了解歷史事件。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要結合課堂實際,應用先進教學理念和多種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探索,積累經驗,最終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想要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練好基本功,主要包括:
第一,語言關。講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語言,要使語言精練、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后即能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關。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的心理特點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樣就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結構關。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后背的教學模式,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fā)揮,違背了新課標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變成了以教師為主體了。
第四,情感關。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中的愛國題材,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以彌補現(xiàn)實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學生缺乏“情感”,最終達到以情教學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僅要多聽課,多評課,更重要的是要多鉆研,漸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學科思想,去引領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葉小兵.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