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設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96-01
課堂提問包括設問、發(fā)問以及問答后評價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而有效設問是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前提條件,筆者試著從深刻性、層次性、啟發(fā)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這“四性”來談談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設問的一些認識。
一、設問要有深刻性,顯現教學的“難易”程度
設問要有深刻性,就是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保證問題具備一定的深度和難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來,也不能只是讓學生簡單地回答“對”或者“不對”,而是要使學生“跳一跳才摸得著”,這樣才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疑問的能力,讓學生學有所獲,不斷向前發(fā)展。在《范進中舉》教學中,筆者這樣設置問題:文章借助胡屠戶、鄰居、報錄人等人的眼睛來看范進,我們“自己”眼中的范進是什么樣呢?這個問題提出來后,學生議論紛紛,大多數學生認為范進只是一個被科舉制度毒害了的“考試機器”,但也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范進“有用”,他見了張舉人能夠從容面對,而他的丈人卻嚇得躲起來;有的認為范進“會來事”,在拿錢感謝丈人時說得頭頭是道,等等。經過積極討論,“范進”形象就立體、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了。教師通過設計有深度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知識的把握。
二、設問要有層次性,呈現教學的“爬坡”狀態(tài)
設問要有層次性,就是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把重點、難點細分為一個個小問題,先提簡單問題進行“熱身”,隨著教學深入再慢慢增加問題的難度,逐層深入,形成從“簡單到復雜”的坡度,讓學生慢慢“爬坡”,引導學生逐步解決課文的重點難點,逐步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春》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一個簡單問題進行“熱身”:“你可以描述出春風如‘母親的手的感覺嗎?”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有的認為是“慈祥”的,有的認為是“親和”的,還有的認為是“溫暖”的,等等,教師在對合乎情理的答案給予肯定后提出第二個略有難度的問題:“春風除了像母親的手,你認為還像什么?”以此引導學生進行充分聯想,最后拋出重量級問題:“課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表現春天的特征?你能夠運用這些修辭手法贊美春天嗎?”教師通過設計這組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把課文的重點、難點牢牢扣住,不僅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還讓他們獲得了“爬坡”的探究樂趣。
三、設問要有啟發(fā)性,彰顯教學的“主體”地位
設問要有啟發(fā)性,就是教師要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課堂提問,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彼此的看法,實現師生間的友好互動,同時也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服務。如在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孔乙己》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課文中多次出現的“笑”字設計問題,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孔乙己的可笑之處在哪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孔乙己為什么死在譏笑聲中?其社會根源何在?”“讀完課文,為什么我們不想笑,反而覺得心里有點酸痛的感覺呢?”這三個問題個個具有針對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笑”的探究心理,再加上教師在教學中的適時反饋引導,真正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設問要有創(chuàng)新性,體現教學的“新鮮”面貌
設問要有創(chuàng)新性,就是教師要秉承“創(chuàng)新”心理,摒棄“老生常談”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提問的內容、技巧、形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做到有的放矢,從而使學生產生“跳起來摘蘋果”的興趣。如在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海燕》教學時,為了把握文章的結構,教師通常提出這樣的問題:“全文可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意思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是學生司空見慣的,教師可對提問形式作創(chuàng)新設計,如以“畫插圖”形式提問:“課文中描寫了幾幅畫,畫中有海燕、有背景,請具體指出是哪幾幅?”并要求學生仿照書本上給的插圖再畫出其它的畫來,并挑選出段落依據;還可以以“猜謎”形式提問:“課文中描寫的大自然和動物,隱指當時社會上的哪些勢力?依據是什么?”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思考之余加深了對大革命風暴下革命先驅宣傳革命的印象。教師有創(chuàng)新的設問,讓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感覺到生動有趣,這自然也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收獲知識。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課堂有效提問,教師首先要做到有效設問,把握好提問的難度、梯度、密度以及角度,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和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情境,在恰當時機給予合理評價和正確引導,從而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目的。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