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士見
【關鍵詞】初中化學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30-01
在化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要把化學概念和化學原理經(jīng)過實驗推理論證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更靈活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需要經(jīng)過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所以必須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思考
課堂提問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課堂進程的有效方式。思考源于疑問,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分析,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抓住教材的重難點,而且要讓學生有思維銜接的過程。因此,問題的設計要由簡單到復雜,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步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酸和堿》時,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來分辨稀鹽酸和NaCl溶液。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三個實驗方案:(1)加入幾滴石蕊溶液;(2)放入剪成細絲的紫甘藍;(3)在溶液中放入潔凈的小鐵釘。通過實驗觀察,方案(1)是最優(yōu)選擇,如果沒有石蕊溶液則可以選用方案(3)。師設疑:可否用酚酞溶液來辨析呢?學生根據(jù)酚酞溶液的特性來思考分析,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都不變色,所以不能明顯地分辨。
我們身邊的很多蔬菜和水果也是酸性的,學生可以根據(jù)教材后的探究活動認識蔬菜和水果的酸度。師提問:為什么污水處理廠常用熟石灰處理酸性污水呢?當人們胃不好時,為什么吃一些蘇打餅干就可以讓胃舒服一點呢?這樣,學生由對酸的認識進一步思考酸堿的中和,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二、加強推理思考,激活發(fā)散思維
思維的發(fā)散需要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化學知識在輸入時總會引起學生的質(zhì)疑,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維發(fā)散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時有快有慢,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需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加強推理思考,讓其思維在比較分析中不斷激活,這樣,學生的推理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如在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一單元時,學到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條件,學生需要掌握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屬才能將排在后面的金屬置換出來。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鹽必須溶于水,也就是鹽溶液,金屬還不包括K、Ca、Na、Ba,因為將K放入CuSO4溶液中,得到的不是Cu,而是藍色沉淀Cu(OH)2。教師可以設置題目,把未知金屬X放入Cu(NO3)2溶液中,金屬X表面有紅色固體析出;如果放入Mg(NO3)2溶液中,則無明顯現(xiàn)象。讓學生討論X、Cu、Mg三種金屬由強到弱的活動性順序。學生經(jīng)過思考分析,根據(jù)題目中的反應現(xiàn)象可以得出活性順序為:Mg、X、Cu。
三、動手實踐操作,訓練立體思維
立體思維也稱為整體思維,學生一邊動手操作一邊思考,變靜態(tài)的知識為動態(tài)的經(jīng)驗。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學習是一種接受,但是對知識的形成原因的探究則需要實驗來驗證。學生在學習化學反應知識時,需要用眼睛看得見物質(zhì)之間的反應,學生的思維會隨著實驗結(jié)果的產(chǎn)生而更清晰。尤其是化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結(jié)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教材知識走向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學的影子,提高學習的興趣。
如《水的凈化探究》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驗,家里的生活用水也需要凈化處理。學習了本課的內(nèi)容,學生在家里就可以做實驗。凈化處理方式有靜置沉淀——只要把水靜置一段時間,上層的水就可以澄清。但是水中還有其他小的懸浮物,怎樣才能吸附過濾掉呢?學生根據(jù)之前學習的化學知識知道在污水中加入“明礬”進行處理。因為明礬中的硫酸鋁經(jīng)過水解后可以生成帶正電的氫氧化鋁膠粒,能夠和帶負電的泥沙膠體中和并沉淀,這樣水就變得越來越清澈。
學生在等待水變清的過程中,觀察課件演示凈水器中活性炭凈水方式,并動手操作。由此發(fā)現(xiàn)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更強,還能去除水中的異味。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開始制作“凈水設施”。小組合作做“過濾凈化水”實驗,同時把實驗步驟歸納整理。有的小組過濾后,水仍然混濁,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討論得出的原因有:(1)玻璃棒把濾紙捅破了;(2)濾液的邊緣太高,超過了濾紙的邊緣;(3)過濾的儀器不潔凈。學生在實驗中思維更加活躍,逐漸形成立體思維。
化學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還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化學知識的輸入中不斷提高。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運用教學智慧發(fā)揮學生的探究主動性,積極思考,歸納推理,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