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摘 要:學前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發(fā)展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學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幼兒教育更為重要。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提出與實施,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引發(fā)關注,其必將在指南先進思想、先進理念的指導下發(fā)生革命性變化。
關鍵詞:教學行為;根本宗旨;幼兒發(fā)展
幼兒期是人的社會性行為、情感、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人一生中發(fā)展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幼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質幼兒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創(chuàng)造者。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教師的教學行為。
一、確立教育目標——以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為根本宗旨
1.了解幼兒是確定幼兒發(fā)展目標的基本前提
幼兒應該有什么樣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什么環(huán)境、選擇什么課程能促進幼兒更好的發(fā)展?怎樣開展幼兒園的教和學活動?……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回答幼兒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需要什么樣的發(fā)展等問題。了解幼兒、研究幼兒是確立幼兒發(fā)展目標的前提,也是幼兒教師的必修課程。
作為教師,要了解幼兒一般的心理特點和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實踐中對幼兒個體的觀察、了解和把握。
其次,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遇到很多問題,因為我們不夠了解幼兒,所以不知道幼兒需要什么、喜歡什么。不知道如何與他們有效地溝通,不知道如何面對幼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所以,在倡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今天,幼兒園應該把觀察、研究幼兒納入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和教研工作,并對教師提出具體的要求,“解讀兒童言行,走進童心世界”應該成為每個合格幼兒教師的職業(yè)操守。
2.面向全體的發(fā)展觀
幼兒的發(fā)展,不是個別幼兒的發(fā)展,而是作為幼兒教育對象的群體的整體發(fā)展。“幼兒園的教育是為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要為每一個幼兒,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積極的支持和幫助。”
(1)個體發(fā)展是有差異的,發(fā)展不是齊步走
了解差異、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其實,對于幼兒之間的差異,無論是個性、經驗、能力還是發(fā)展水平、學習方式,教師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都會有很多感性的體會,但是現階段,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幼兒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還是對于幼兒個體差異的忽視,這種忽視來自于教師內心對幼兒差異的不認可和不夠尊重。
在教育教學中,對于幼兒個體差異的認識和尊重就更難,一方面,由于過大的班額,教師與孩子的比例嚴重失調,教師對于幼兒個體差異的兼顧難以實現。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文化知識教育的看重,導致教師和家長都會不自覺地以孩子對所謂的文化知識的掌握作為評判標準。教育上不要搞“一刀切”“齊步走”,這些仍然是導致很多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嚴重的主要原因。
從實踐層面上講,尊重差異不是相互等待,也不是停留在關照發(fā)展水平較差的幼兒上。盡可能地減少集體活動,增加小組活動、區(qū)域活動也許是現階段較為現實的一種途徑。
(2)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幼兒的發(fā)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幼兒園教育要為所有幼兒健康成長服務,這是《教育法》最基本地保障兒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問題,尤其是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兒。
3.發(fā)展是全面的
從幼兒個體來講,發(fā)展是整體的發(fā)展,是全面的發(fā)展。
二、選擇教育內容——科學合理
教育活動的內容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教師必須善于從促進幼兒發(fā)展這一基本目標出發(fā),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好的教學內容具有如下特征:
1.根據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和特點選擇教育活動內容
教師應合理確定重點和難點,精選具有基礎性、范例性和綜合性的領域內容,同時教學內容應充分反映現代科學技術及人類在各領域研究的新成果,避免陳舊的知識進入幼兒的學習內容。
2.教育活動的內容具有挑戰(zhàn)性
教師要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幼兒積極思考,主動參與。
3.關注群體間的社會交往和教學環(huán)境的潛在影響
培養(yǎng)幼兒的人文素質,陶冶人文精神,發(fā)展幼兒的自信心,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個性品質。重視教育活動中的情感、意志、直覺等非理性因素,注重各領域內容的整合運用。
4.關注教育活動的實踐性
5.注重知識對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與適宜性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積極的師幼互動關系
師幼互動應建立在輕松、自由的基礎上,教師和幼兒只有在保持愉快心情的情況下,相互之間才會產生積極的互動。如果始終處于一種強迫、緊張的氣氛中,就只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根本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幼兒連自己的基本想法都無法表達,那也就談不上所謂的互動了,良好的師幼互動需要平等、自由、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需要和諧默契的師幼關系。教師應為幼兒搭建心靈互動的平臺,關心幼兒,尊重幼兒,“蹲下來”以伙伴的身份和口吻與幼兒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對話和交流溝通。因此,在生活中,教師應注重為幼兒創(chuàng)設溫馨和諧、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圍,鼓勵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使幼兒形成更多的能量和創(chuàng)造力。
四、教育組織——使幼兒主動活動、主動學習
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樂學的態(tài)度和不斷學習的能力、合作的意識和自覺的責任感,是孩子在當今社會創(chuàng)造其幸福人生所必需的基本素質。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教育必須貫穿在一日生活之中。因為生活為幼兒提供了很多的契機,生活中蘊涵著最廣泛的教育資源。但是,幼兒在園操作材料少、自由選擇少、自由交往少和紀律約束多,忽略了幼兒是一個能動的、主動發(fā)展的個體。因此教師應重新審視幼兒園教育的組織模式,深入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1.優(yōu)化組織模式,為幼兒主動學習營造和諧氛圍
我們要改革一日生活組織模式,最大限度地讓幼兒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孩子能做能想的,讓他們自己去做去想;孩子能探索發(fā)現的,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fā)現;孩子能計劃安排的,讓他們自己去計劃安排;孩子能選擇判斷的,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判斷。要讓幼兒成為有自主權、可以支配自己行為的人,做自己的主人。
2.同化目標需求,為幼兒主動學習提供動力支持
在一日生活中,教師要能看到幼兒的需求和興趣中蘊涵的教育價值及教育生長點,實現教育目標和要求與幼兒需求及興趣的有效結合。
3.強化隨機活動,為幼兒主動學習搭建探究的平臺
生活中幼兒無時無刻不在主動地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和利用條件,抓住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一點一滴的小事,讓幼兒不失時機地感受、體驗到其作用于環(huán)境的結果,使幼兒順應環(huán)境,主動調整自己的認識。如幼兒一日生活中缺不了用水,在用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幼兒感知許多關于水的知識。如幼兒洗手、洗臉、喝水時,讓他們感知水的溫度,嘗嘗白開水有無味道,觀察水有無顏色,用小碗盛一些水感知水是流動的。有時有些調皮的孩子趁上廁所之機玩水,教師可問小朋友:水有哪些用處?缺了水人們的生活、生產勞動還能正常進行嗎?課堂上再請幼兒觀看有關旱災的錄像或圖片,讓幼兒明白久旱會造成缺水。如不節(jié)約水,水也會用完的。還和幼兒一起想出節(jié)水措施,并請幼兒相互提醒和勸阻浪費水的現象。
五、教學反思——促進自我專業(yè)成長
教學反思能力是新型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所謂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把自己的教學活動作為思考對象,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反思促使我們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讓我們在反思中或發(fā)現問題,或找到經驗,促使我們不斷地檢討自己,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超越自己。因為有了教學反思行為,教學過程便成為我們教師自主發(fā)展的過程,從而使教學行為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階段。
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方。教師要善于根據幼兒的身心變化特點和興趣、習慣等,探究選擇最優(yōu)化的教學方式。當你選擇的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兒童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就說明你選擇的教學方式是優(yōu)化了的教學方式,你將真正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李志宏.幼兒園課程改革理論指導[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2]石筠弢.學前課程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張博.現代幼兒教育觀念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