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治中 王慶
摘 要: 基于母語學習被邊緣化的現(xiàn)狀,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人素質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高考改革方案愈來愈重視語文學科,提升高考語文分值是眾望所歸。文章認為提升高考語文分值將更加有利于突出母語教育的基礎性地位,必將引發(fā)對語文學科的新思考:對語文學習者、教學者、學科教學、評價機制提出新要求。
關鍵詞: 語文學科 高考改革 分值提升 新思考
一、在高考改革的進程中語文學科愈發(fā)得到重視
近期各地省市都在醞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有的省市已經(jīng)陸續(xù)開始出臺細則,最顯著的變化是在學科成績的分值上有了調整,特別是以北京為首的2016年高考語文分值將從150分提升至180分。
鳳凰網(wǎng)在2013年10月至11月發(fā)起的“你如何看待北京高考改革”的網(wǎng)絡調查中,短短一個月有22萬多人參與網(wǎng)上投票,超八成網(wǎng)民支持北京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認為對國學教育的重視要反映在分數(shù)上。此次的高考語文學科改革得到了國人的積極回應,這表明提升高考語文分值符合絕大多數(shù)人的意愿,對于課程建設和堅持教育教學的正確導向無疑是必要的,這也表明了在高考改革的進程中,語文學科愈來愈得到重視。
二、提升語文分值將突出母語教育的基礎性地位
現(xiàn)在母語學習普遍不受重視,語文教學已經(jīng)被邊緣化。因為語文素養(yǎng)提升要靠大量閱讀,要長期積累,很難依賴短促突擊的復習提高考分,某些學生甚至認為語文學不學都差不多,這勢必放逐語文,把本該學語文的時間擠出來給英語或其他好拿分的學科。有的學校甚至公開要語文給其他學科讓路。高考改革方案適當增加語文分值,將有利于恢復語文應有的地位,讓全社會重視母語教育。
分析中國近100年以來教育走過的路,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教育越來越呈現(xiàn)國際化趨勢,而中國本身的東西越來越少了。然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發(fā)展,作為中國人了解本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對本國文化也熟悉的情況下,一個中國人的國民素質、自信心、創(chuàng)造力才會提高。國家強大了,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文化覺醒是必然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祖國語言載體的語文課高考卷提升分值,加大比重,顯然有加強漢語語言文學亦即母語學習、強化民族文化傳承的意味,將凸顯母語教育的基礎性地位。
分值提高了,學科壓力就跟著增長。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對語文老師的要求都會提高,不單單是學時方面、教學任務的增加問題,各方面都會被提出更高要求。分數(shù)的提高,意味著考試時間必須延長、試題容量必然加大,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這意味著對語文教育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的理性認識和對語文教育改革實現(xiàn)實質性突破的無限期待。
三、語文分值的提升對語文學習者提出新要求
北京市教委解釋,高考語文分值提升絕對不是要讓語文學習者讀死書、死讀書,而是讓語文學習者掌握利用漢語表達自己思維的方式,考查的重點在于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學習者的個性特征。
此輪高考語文改革方案一方面是提高分數(shù),另一方面是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考查,引導學習者思考、領悟和汲取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形成現(xiàn)實生活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互動。語文的背后是文化,寫得一手好字、熟讀中國經(jīng)典名著,這既是語文學習的要求,又是文化傳承的必然選項。國學所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甚至與傳統(tǒng)文化密切相關的都可以納入。在傳統(tǒng)文化教學中應以閱讀理解為主,感受文章背后的東西。語文對學習者也是思想和人格的教育。通過文學熏陶,增加文學積累,對于以后的學習大有裨益。
四、語文分值的提升對學科教學者提出了新要求
高考語文分值提升,語文考試權重加大后,文言文、古典詩詞、名家名作教學比重都將有所增加,對語文教師的個人語文素養(yǎng)也有了更高要求。語文教育是一種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對學生人文理性的啟蒙,是讓他們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不是單靠哪個年段或很短的時間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首先,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首先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語文老師要從提高自身修養(yǎng)出發(fā),應當努力豐富充實自身的語文生命。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國度,語文教師對祖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應有大致了解,四大名著肯定是要看的。
其次,教師更要具有反思的品格。一個教師一生教書30年,大概有1萬個課時,如果每堂課都能進行反思,每課一得,則肯定能成為教育家。
再次,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對藝術、哲學方面都有所涉獵。對近代名家更應關注,比如魯迅的激昂、林語堂的幽默、老舍的平和、冰心的清雅、朱自清的超然,等等。除了要有文化的積淀以外,語文的知識融會貫通,對于非本專業(yè)知識的積累,也是語文老師的必備??偠灾R儲備量豐富,語文老師就會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
最后,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要努力地構建、創(chuàng)造學生的語文生活。老師應當不斷努力提高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水平,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營養(yǎng),超越他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認知,帶給他們啟迪。語文學習,走出課堂之后,學生的學習依然延續(xù),這就需要教師發(fā)現(xiàn)挖掘學生的生活,勾連語文與學生生活的關聯(lián),在生活中慢慢滲透和浸潤語文的內容與方式。也就是說,理想的語文教育必然是教師用自身豐滿的語文生命帶動另外一個或一群語文生命。如果可以實現(xiàn)這樣的循環(huán),就比較完美了。
當然,語文不能沒有考試,真正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能夠經(jīng)受得住考試的檢驗,同時要讓學生超越考試,提高語文素養(yǎng),因為語文素養(yǎng)的許多東西是考試無法檢驗的。此外,學校應當有所作為,要為學生語文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如推薦必讀書目、必看電影,甚至設立語文節(jié),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競賽活動、展示活動,不斷拓展語文教育的空間。
五、語文分值的提升對語文學科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分數(shù)的提升意味著語文學科教學會相應地做出深度、廣度和趣味性的調整,學生的積極性、自覺性、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將提高。
深度語文學科教學是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在學生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到達新的高度后,進行深入分析和引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習主體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品位、知識視野、智力發(fā)展、人格個性的塑造,在長期的教學、熏陶、浸染之后,將這些內容積淀內化為一種基礎,再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考試過程展現(xiàn)出來。而廣度語文學科教學,則可以放在中小學階段。廣度的語文學科教學不是沒頭蒼蠅一樣地亂撞,而需要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概覽和掌握。廣度的語文學科教學不僅應該重視包括字詞使用、語法結構等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加入歷史和哲學知識,并且加入對現(xiàn)實生活的思考和理解。文學史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由歷史到文學再到天文地理白菜玉米,讓學生懂得多一點。
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分科教學。語文包括實用語文和文學作品欣賞兩部分,是否可以在教學中把語文拆分成三科,即語文基礎、語文閱讀、語文寫作,一個班級配3個語文老師實行分科教學。實行分科教學的好處是,可以更加明確語文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有利于發(fā)展教師個性,給語文教學注入新活力,同時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國教育可以借鑒美國SAT考試模式,史地政歸入語文,建立大語文的考試概念。如果再配套出彩的課程改革,增強祖國語言文字自豪感、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文化自信力,則將有機會得到現(xiàn)代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六、語文分值的提升對語文學科評價機制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母語學習的困局,最核心的是一個評價機制的問題。為此,語文學科命題的科學化、客觀與公平等都要考量,進行變革。語文考試中主觀性命題總量很多,語文分數(shù)要拉開距離是難的。缺少區(qū)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筆糊涂賬,也不利于社會對這門學科的真正重視。適當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增加主觀試題,對評分標準和評分方法進行改革,同時配套考試題庫的建立和職業(yè)化的閱卷隊伍的組織建設。
新課程實驗區(qū)不妨大膽探索有助于反映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個性特長的多元化考試評價體系。中學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為高校選拔人才提供更多學生成長信息,逐步使中學對學生的評價記錄成為高校招生擇優(yōu)錄取的重要參考之一。新課程實驗區(qū)的學生在修滿規(guī)定學分后,可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和報考學校的要求,可以參加不同科目、系列和水平的考試。既注意適應不同層次高校的要求,又適應新課程實驗區(qū)不同選修模塊、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
七、結語
以分值提升導向學科的社會重視程度的調整,體現(xiàn)出當前我們的一個國家意志:把根留住,必須加強母語學習。分值提升只是個跳板,它所撬動的是語文教學內容的整體變革,而語文教育質量的高低才是決定傳統(tǒng)文化能否復興的關鍵。改革的信號已經(jīng)發(fā)出,方向有了,如何進一步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真正提高每個公民的語文素養(yǎng),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黃岳年.關于高考語文調整分值的思考[J].湖南教育(中),2013(12):29-30.
[2]張明.從北京高考分值變化說起[J].作文通訊·高中版,2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