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厚感
摘 要: 展示賞學是反饋學習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展示可以暴露問題,可以發(fā)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豐富課堂表現形式。但一節(jié)課要展示什么、如何展示,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選擇合適的展示形式至關重要。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 反饋 口頭展示 書面展示 行為展示
展示賞學是反饋學習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語言、形體等方式表達對事物的認識、知識的理解、觀點的差異,從而使“旁觀”的教師發(fā)現學生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展示能發(fā)現學生對問題、知識獨到的理解和方法,也能暴露學生學習中的困難或不足,教師有針對性地點撥,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疑難問題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習地理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究竟如何展示、展示什么,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來定。選擇合適的時機和合適展示方式對強化教學效果尤為重要。
一、口頭展示
口頭展示,就是學生在講解、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能用簡潔、流利的地理術語表達、闡述自己的觀點。
1.歸納知識要點
地理教材中有豐富的閱讀材料,如七年級上學期的《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學生在自主閱讀后只要能歸納出主要知識,即地球是一個球體即可。再如:地圖家族一覽、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胡煥庸和黑河—騰沖線、竺可楨與物候學、京杭運河等。這些內容只要求學生了解,可以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要點。
2.限時記憶
教學中強調理解記憶,但還是有一些需要機械記憶的內容。如:領土面積居中前六位的國家,可以用首字記憶法,即:俄加中,美巴澳。其他如:七大洲的面積排序、人口超過1億的十一個國家、五個自治區(qū)的名稱、四個直轄市的名稱、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山脈、主要河流等可以讓學生限時記憶。這類展示可以放在小組內進行,由小組長負責檢測過關,個別學生在班內展示自己的記憶方法,將好的記憶方法在班內推廣。
3.辯論
上南方地區(qū)和北方地區(qū)時,可以把全班同學分為兩部分,四個小組的觀點是南方好,另外四個小組的觀點是北方好,教師指導學生展開任務,從氣候、地形、水源、礦產、工業(yè)、農業(yè)、交通等方面收集資料,開辯論會。通過辯論的準備過程,學生掌握了主干知識,通過辯論進一步加深了對南北方差異的理解。教材中可以進行辯論的還有如:北京的四合院是拆還是留、航空與高鐵哪個發(fā)展前景好等。
4.講故事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常和地理相聯系,通過講故事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加深印象。
上季風氣候時,可以借《三國》中的故事活躍課堂氣氛。赤壁之戰(zhàn)前,周瑜為火燒曹軍做了精心準備。他想起自己竟疏忽了一件大事,并急出病來。諸葛亮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并答應能借東風。為什么“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在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周瑜的焦急是符合氣候規(guī)律的。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后短時間天氣反?,F象。列舉故事引出冬季風,加深了學生印象。
5.評時事
上中東地區(qū)時可以結合敘利亞、也門等國的時事加深學生對該區(qū)域的了解和關注。啟發(fā)學生借助新聞、班級的報紙等進一步學習與地理相關的知識。
二、書面展示
書面展示,要求能將展示的內容條理化,能較好地反映問題的要點和邏輯關系,有利于學生閱讀和理解地理知識。
1.填圖
地理的很多知識點最終要落實到地圖上,填圖是訓練和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很好方式。如學習中國的山脈時,可以給每位學生一張空白地圖,讓學生按照山脈的不同走向分別在圖上畫出山脈,并在圖中填注山脈的名稱,由小組推薦或教師選取填得較好的作品通過實物展臺進行展示。同時請幾名同學到臺上分別填寫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等山脈,讓其他同學進行更正和補充。
2.析圖
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的閱讀是一個難點,如八年級上學期P39頁的活動題,要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學生只能死記硬背。利用多課件,把圖展示出來,讓學生上臺,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海口、五道梁、吐魯番的氣候特點。在分析過程中,上臺的同學得到了鍛煉,問題得以暴露,臺下的同學也可以同學的分析中進行思維。
3.編口訣
在上東南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住東南亞各國的重要農產品,上課時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一起歸納。最后編成歌訣用一句話小結:“馬棕泰橡律蕉麻,印尼椰子泰國米。”教學中國的疆域這一節(jié)時,我讓學生按逆時針方向找出中國的鄰國,并歸納記憶,最后學生歸納為:“十五鄰國陸上環(huán),朝鮮蒙古俄羅斯,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緬老南。隔海六國莫相忘,印尼馬文菲日韓?!苯虒W長江流經的省區(qū)時,學生編了一句話:“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敝C音為:“請壯士,穿云雨,惡相干,腕舒服?!币鉃椋赫埖揭粋€有勇有謀的壯士,一路穿過云霧繚繞的橫斷山區(qū),回來的路上遇到兩伙劫匪,壯士巧施離間計,令兩伙人惡斗之后兩敗俱傷,壯士舒舒服服地離開。
4.設計手抄報
教材和課堂的容量是有限的,有時教師可以對一些知識做一些拓展。如學習自然災害一節(jié)時可以讓每個小組出一份關于地震的手抄報。收集資料了解地震的破壞情況,如何防震,如何避震,如何自救、互救。讓課堂內容得以進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行為展示
行為展示就是通過適當形式的表演,反映地理知識內容,學生了解問題的實質。
1.道具展示
《海陸的變遷》中關于板塊運動和地形形成的關系時,可以讓學生用書本演示板塊受擠壓時地殼隆起形成山地高原的過程。
2.肢體展示
等高線圖比較抽象,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五種地形部位,如何與等高線圖對應,可以讓學生握起左拳,拳心向下,觀察并指導大家在手上找出山頂、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學習長江時,我請了兩名學生,一名較高的學生右手貼著耳朵舉起,左手斜向上舉,呈字母“L”狀。另一名矮一點的學生雙手舉起呈投降狀,似字母“W”再請一位學生從源頭開始介紹各河段的名稱、上中下游的分界線、支流與城市名稱、流經的省區(qū)、地形區(qū)等特點,這樣展示學生會記憶猶新。
3.歌聲展示
地形與民俗相關,會影響民歌的特點,在教學《地形和地勢》時請學生分別唱《青藏高原》、《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茉莉花》等片段,感受地形與歌曲的聯系。
展示形式的內容要科學,形式要合理,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學生的展示過程是體驗知識、理解知識的過程,使課堂由“一言堂”真正變成“群言堂”。形式始終是要為內容服務的,最忌諱為了展示而展示的偽高效。一節(jié)課,學生究竟展示什么、如何展示,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來定。這就要求教師真正轉變教育觀念,敢于放手,讓學生在展示中動起來,表達自我、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韓海霞.課堂展示8形式.
[2]趙興龍.如何上好展示課.
[3]崔其升.怎樣上好數學展示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