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靜珠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得到普遍運用,史料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主要從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實踐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展開分析,積極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以期真正提高史料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歷史課堂 史料教學 誤區(qū) 對策
歷史是一種過去的、不可復制的歷程,而史料作為再現(xiàn)歷史的載體,在歷史教學中有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合理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獲得知識的積累、思維的訓練、情感的熏陶和個性的張揚,彰顯歷史學科的獨特魅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存在很多誤區(qū),下面就以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為例進行剖析,以期給廣大同仁借鑒。
一
誤區(qū)一:運用“虛擬史料”,違背了歷史學科“求真”、“求實”的基本特點。
在講授“美國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時,筆者運用了一則具有趣味性的史料:《1787年的春天,兩個美國農(nóng)民的對話》。根據(jù)材料,學生很容易歸納出獨立之初的美國面臨政治動蕩、經(jīng)濟困難、軍事威脅的困境。顯然,這則史料是以基本史實為依據(jù)虛構(gòu)的,是一種人造史料,與史料教學的初衷“論從史出”完全背道而馳。
對策: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說:“如果說,客觀的歷史是一個有機的發(fā)展過程,史料只是歷史過程留下的一些殘骸或遺跡,那么,史學的任務卻是要從歷史的殘骸或遺跡中去重認那曾經(jīng)活生生的歷史?!庇纱丝梢姡妨显跉v史教學中的價值就在于為歷史提供真實的例證,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真實性的特點。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史料,教師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對所收集的史料進行鑒別、刪選,對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作出判斷,尤其要關注它的來源和出處,力求做到去偽存真。歷史課堂是再現(xiàn)真實歷史場景的嚴肅場所,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感受歷史,解讀歷史,和真實的歷史人物進行交流、對話,才能使他們“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有鑒于此,筆者在二次備課時重新選取了以下三則史料:一是《邦聯(lián)條例》中對各州權(quán)力的規(guī)定;二是華盛頓在1787年給友人的信;三是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通過引用第一手的原始史料和史家的相關著作,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史料的真實性。但在后來的上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自己又陷入了史料教學的另一個誤區(qū)。
二
誤區(qū)二:史料堆砌,忽視了學情和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一節(jié)高一歷史新授課,筆者所任教的班級又是一個普通班,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不高,歷史思維能力較差。而這三則史料內(nèi)容多、信息量大,學生閱讀起來費時費力,不僅沒有達到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反而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限制了他們思維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對策: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笨梢哉f,高中生歷史思維能力與探究方法的培養(yǎng)是歷史教學的重中之重,而史料教學就是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必須精選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的史料,把握史料運用的量度,再通過一系列富有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巧妙設疑、引人入勝。史料的合理運用和問題的精心設置,猶如一只無形的手,能不斷推動學生思考和探究歷史,真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筆者在三次備課時又對“美國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如下調(diào)整:首先讓學生閱讀書本第一第二段,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獨立之初的美國面臨怎樣的嚴峻形勢?二是這一嚴峻形勢主要來自于當時美國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它有什么特點?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深刻地理解邦聯(lián)制,中間又補充了兩則史料:《聯(lián)邦論》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邦聯(lián)制的解釋。最后引導學生閱讀書本第三段和“資料回放”中《華盛頓寫給友人的信》解答第三個問題:美國如何解決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這樣一來又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一子目“1787年憲法的頒布”。
三
誤區(qū)三:過于功利,忽視了史料的人文價值。為突破“評價1787年憲法”這一重難點問題,筆者引用了英國政治家廉·格萊斯頓、《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姆斯·弗里德曼和中國學者易中天的觀點。雖然學生根據(jù)史料并結(jié)合書本知識能歸納出1787年憲法的評價,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但課后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仍停留在知識層面,沒有真正上升到精神層次。
對策:歷史學科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有極其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須使歷史進駐個人,使個人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币檬妨咸嵘龤v史課堂的育人價值,教師在選擇、運用史料時就應努力挖掘、充分提煉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教育資源,把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體驗快樂、放飛理想,這也正是歷史教學的責任與靈魂所在。
為了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1787年憲法的精神內(nèi)涵,筆者以“美國夢”為本課的主題展開教學,在導入和結(jié)尾時分別補充兩則史料,前后呼應,升華情感。這四則人文色彩濃厚的史料: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的兩幅圖片“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馬丁·路德的《我有一個夢想》、2012奧巴馬成功連任就職演說,激活了課堂,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人”的教育是歷史教學永恒的目標,以“美國夢”解釋1787年憲法的生命力和時代感,不僅立意高遠、主旨鮮明,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人文精神。
影響史料在歷史課堂中能否有效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因素還有很多,教師應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史學修養(yǎng),改進史料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史料運用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
參考文獻:
[1]白壽彝,主編.史學概論[M].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2]朱漢國.王斯德.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