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萍
摘 要: 圖像以其特有的魅力成為南平中考歷史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像型試題的出現(xiàn)有其必然性,形式多樣,分布在各類題型中。它既使歷史試題的學科特色更鮮明,能力考查的空間更廣闊,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激發(fā)歷史思維的場景。圖像型試題的出現(xiàn)為教學指引了方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巧用歷史圖像,指導學生巧解此類試題,以便輕松應對中考。
關鍵詞: 中考歷史 中考趨勢 圖像教學
近年來,南平市中考歷史試題在注意征引文字材料的同時,重視圖像材料的采擷和使用,編制圖文并茂的圖像型試題。如2013年、2014年、2015年中考歷史卷,歷史圖像分別有16幅、19幅和20幅,分布在各類題型中。圖像型試題把一段段活生生的歷史展示出來,不僅豐富了試題的表現(xiàn)形式,使卷面生動活潑、清新,而且使歷史試題的學科特色更鮮明,能力考查的空間更廣闊,同時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激發(fā)歷史思維的場景,緩解了考生的緊張情緒,頗受各方好評。
在圖像的背后,潛藏的是研究性、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本質特征。圖像型試題代表著中考歷史命題改革的發(fā)展趨勢,有明顯的導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今后必將會繼續(xù)出現(xiàn)在南平中考歷史試卷上。因此,教師應重視歷史圖像教學,對于圖像型歷史試題應深入研究。
一、圖像型試題出現(xiàn)的必然性
1.歷史研究和教學返璞歸真的必然結果。歷史是真實、具體而豐富的,借助史料,再現(xiàn)、感知、認識和反思歷史,是學習歷史最基本的途徑。在史料中,文字材料和圖像材料是最重要、最常見的兩種。圖像材料的優(yōu)點是真實、直觀、形象,引圖像材料入題可以使歷史試題具有更鮮明的學科特點。
2.中考歷史命題改革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的必然產物。南平中考歷史卷實行開卷考試,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考查。將圖像作為歷史試題的重要材料,為能力考查提供廣闊的空間,不但考查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而且考查學生從圖像中提取歷史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二、圖像型試題的類型
根據(jù)圖像在試題中的地位,圖像型試題可分為三類:
1.以文字為主,圖像為輔的試題。此類試題以文字材料為主題情境,以圖像為補充。如2014年南平中考卷第17題:紙幣是一個國家的世界名片。下圖為英國發(fā)行的紙幣圖案,圖中的科學家應是( )
A.托爾斯泰 B.莎士比亞 C.達爾文 D.愛因斯坦
2.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試題。以圖像為主題情境,用直觀的圖像代替文字的描述反映歷史現(xiàn)象。該類題型主要考查學生讀取圖像中的信息、理解圖像涉及的基本史實的能力。如2015年南平中考卷第26題:
2015年5月,被盜賊竊取分割、身首異處19年的雕像(見右圖)在臺灣高雄完成合一。小歷說:“此雕像與伊斯蘭教有關。”你贊同他的看法嗎?請簡要說明理由。
釋迦牟尼
3.圖文并茂的試題。以圖像和文字為主題情境而設題,融讀圖、閱讀文字、邏輯思維為一體。在該類題型中,圖像和文字之間有內在的聯(lián)系,或以文補圖、或以圖補文、或圖文互補。圖像與文字巧妙結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為學生答題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如2013年南平中考卷第29題:漫畫是諷刺與幽默的藝術,其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以丑的形態(tài)開始,以獲得美的愉悅結束。欣賞下列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歷史的漫畫,回答問題。
漫畫一 《 》 漫畫二 《勝利》
(1)從漫畫一中可獲取什么歷史信息?請為漫畫一命名。
(2)列舉漫畫二中“煙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主要貢獻兩例。
(3)“雪茄+長煙嘴+煙斗”與“V”的寓意各指什么?
(4)漫畫一與漫畫二中的最后結局給我們什么啟示?
三、圖像型試題的出現(xiàn)為教學指引方向
圖像型歷史試題的出現(xiàn),給一線教師發(fā)出一道強烈的信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的學習習慣,強化學生的用圖意識,增強學生的解圖能力。
(一)重視歷史圖像教學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歷史圖像的作用。從形象、感性的歷史圖像入手——以圖激趣;以學生已有知識作鋪墊,采用啟發(fā)式,促進學生的再造想象——以圖引思;通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判斷等思維活動,挖掘歷史圖像的內涵,揭示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引導學生的思維向高層次發(fā)展——以圖啟智。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全面內戰(zhàn)的爆發(fā)》中的圖片: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赴重慶談判前在延安機場的合影(下圖)。
照片中,毛澤東的表情較有代表性:嚴肅堅定、目光向著遠方同時又似乎有淡淡的憂愁。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圖片,關注毛澤東的表情,以圖激趣,以圖引思。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分析拍攝這張照片的背景,思考以下問題:①為什么說蔣介石設的是“鴻門宴”?②既然是“鴻門宴”,毛澤東為什么還要冒著巨大風險去“赴宴”?有了教師此前的引導做鋪墊,學生紛紛展開討論,主動發(fā)言。這樣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氛圍和諧輕松。經過討論,學生明白毛澤東為了盡力爭取和平,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zhàn)的陰謀,毅然不顧自身的安危,與周恩來、王若飛到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毛澤東的表情反映了他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革命大無畏精神。
從教材文字出發(fā),以照片中毛澤東的表情為突破口,以圖奪人,在“誘”上下工夫,真正調動學生“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綜合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對教材的系統(tǒng)理解,從而達到圖文合一、以圖啟智的目的。
(二)重視答題技巧指導
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圖像型試題的練習,找到解法特點,總結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1.依題讀圖,捕捉顯性信息。
例1:右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蘇德戰(zhàn)爭 B.柏林戰(zhàn)役 C.太平洋戰(zhàn)爭 D.諾曼底登陸
從這幅戰(zhàn)役形勢示意圖看,歷史信息非常豐富,既有文字信息,如珍珠港,又有代表進軍路線的箭頭狀圖示信息,此信息提示這是一次空襲。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此圖反映的是“太平洋戰(zhàn)爭”。從圖像提取有效信息,并聯(lián)系所學知識作答,是解答此類試題的基本策略。
2.比較閱讀,尋找聯(lián)系點。
例2:圖三、圖四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哪兩個朝代開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壯舉?這兩個壯舉有何相似之處?
圖三 絲綢之路 圖四 ?搖 ?搖下西洋
凡圖像較多的試題,都會涉及圖像間的關系,或問圖與圖之間的聯(lián)系,或比較異同等。通過觀察兩幅圖像,發(fā)現(xiàn)它們分別反映的是漢朝的“絲綢之路”和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兩個事件。要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必須先尋找二者的聯(lián)系點。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產生的歷史作用相似,二者“都有利于中外聯(lián)系的加強;促進中外經濟交流;至今仍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答此類題的關鍵是要找到聯(lián)系點,并由此展開分析,得出結論。
3.拓展分析,挖掘隱性信息。
例3:優(yōu)美的歷史畫卷(見例2中的兩幅畫)向世人闡釋了中華民族怎樣的精神風貌?學生要準確地解答此題,首先要熟知圖像反映的基本信息,再對圖像進行引申分析,領會幾幅圖的主題,體會它們的內涵,進而概括出它們向世人闡釋的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熱情好客、以和為貴、聰明自信、開拓進取、艱苦勤奮、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與凝聚力等。分析圖像要注意挖掘隱性知識,注意分析的深度與廣度,注意答題的準確性,克服“望圖生義”和淺嘗輒止的毛病。
綜上所述,圖像以其特有的魅力成為南平中考歷史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巧用歷史圖像,指導學生巧解圖像型試題。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的良好學習習慣,又能提高學生的讀圖、解圖能力,使學生輕松應對中考,真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趙軍.新課標新教材教師備課方略·初中歷史[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