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燕
摘 要: 如何在素質教育時代,實施教學的全面革新,是中學教育的發(fā)展要求,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本文通過分析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新素質教育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途徑展開探索。
關鍵詞: 新素質教育 中學語文 教學改革途徑
中學語文教師應以培養(yǎng)素質型人才為宗旨,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其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進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下就新素質教學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途徑展開探索。
一、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演變成單一的知識傳授。即便是在知識的傳授中,教師也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以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式,機械化單調地對學生灌輸教材上的理論知識,上課方式機械呆板,單一乏味。在枯燥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動機不明確,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明顯看到學生接受能力差;教學內容著重“知識重點”的灌輸和題目的強化訓練,忽視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學,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嚴重脫節(jié),出現(xiàn)“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等現(xiàn)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厚,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利于素質型學生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
二、新素質教學下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可行性途徑
1.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如果讓學生整天泡在書山題海里,就只會讓學生在壓力中淡忘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獲取知識的目的。教學的過程是老師的“教什么”與學生的“學什么”這樣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老師不能一味地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進行個人說課活動。中學語文老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不應該對著教材從頭到尾地講一遍,認為傳授完知識就完成任務,而是應該對課堂進行靈活變通,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對教學方式進行變通,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滲透素質教育思想,培養(yǎng)學生認真負責、獨立思考的品質。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教師有效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設備,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與知識內容相似的教學情境中獲得感染,引發(fā)對知識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我要學、我想學”的情感感染下接受老師所教授的知識。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優(yōu)勢,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情景教學法,對教材內容知識以真實情景的方式重現(xiàn),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情感體驗,讓枯燥乏味的語文知識“生命化”,讓學生如臨其境,對語文知識產生親切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所傳授的語文知識,進而調動他們的語文學習積極性,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愉悅享受,使課堂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3.體驗教學,培養(yǎng)情感
體驗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旨在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其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學習模式相對應。體驗式學習模式下的教學活動,以調節(jié)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旨在讓學生通過實踐真切地感受到語文教材內容中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當中的意義。當然,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情感,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認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在開展中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創(chuàng)設角色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角色之中,通過扮演不同角色,讓學生了解角色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內涵,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體驗感情世界。
如: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動的圖片,然后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孔子有一弟子博覽群書,可是他始終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無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于是,他十分迷茫地向孔子尋求方法,孔子只回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源艘院螅撁茏硬辉僮非笞x書數(shù)量多,只重視讀書質量高。在學生對角色情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表演,一個扮演孔子的角色,一個扮演弟子的角色,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加深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內容的了解,從而激發(fā)對語文學科的情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4.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增強能力
素質教育注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其中創(chuàng)新能力是指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中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活動中,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發(fā)揮主動性,強化接受知識的能力,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的。因此,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善于組織開放式教學,構建有生命活力的課堂,讓學生在開放的教學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同時,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三、結語
就我國現(xiàn)階段應試教育中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其存在的教學方式明顯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實施素質教育,力求強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盧美清.初中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之淺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1).
[2]王旭東.語文課堂教學的誤區(qū)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