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林
摘 要:民辦中小學師資具有不穩(wěn)定性、整體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等特點。通過調查問卷,我們建議其在職師資培訓應充實培訓內容,實行按需培訓;改革培訓形式,提供個性化的培訓方案;優(yōu)化培訓師資,加強校本研修;鼓勵自主發(fā)展,樹立終身學習理念。
關鍵詞:民辦中小學;師資培訓;方式
任何學校要持續(xù)高效發(fā)展,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民辦中小學也不例外。國務院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中提出“對中小學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由于民辦學校資本注入常常帶有較強的商業(yè)目的, 投資者急于收回投資或獲得回報, 這種偏重經濟效益或贏利優(yōu)先的動機往往造成一些辦學上的短期行為,對師資只重使用不重培養(yǎng),無論是政策的頂層設計還是民辦中小學的日常管理,對師資在職培訓都存在嚴重的認識不足:參加培訓的機會少;參與培訓自信不足;參與培訓熱情不高;培訓效果不理想。
一、民辦中小學師資的特殊性
民辦中小學師資有著與公辦學校完全不同的特殊性,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師資隊伍不穩(wěn)定。
(2)整體素質偏低。民辦中小學教師學歷也和公辦學校教師有一定差距, 其中有相當數量的非師范院校畢業(yè)生沒有接受過從事教師職業(yè)的相應培養(yǎng)、培訓, 教學經驗不足。
(3)結構不合理。專業(yè)技術職務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均不合理。
二、民辦中小學師資培訓內容和方式調查
為有目的地了解民辦中小學師資培訓的要求,我們從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深圳和代表中部地區(qū)的長沙兩地的28所民辦中小學挑選了28名在職老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采用開放式復選方式,即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除了我們提供的選項外,被調查人自己可以提出建議(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68%的人希望培訓專業(yè)技能,43%的老師希望進行崗位培訓,說明大部分老師覺得自己的專業(yè)技能亟待提高,也表明民辦中小學在職師資專業(yè)技能水平確實存在一定缺陷,近一半的老師認識到自己要勝任現在的工作崗位尚需進一步提高和完善。29%的老師建議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這符合新時代老師的需求,說明部分老師希望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還有21%的老師注意到對學生心理疏導的重要性,要求進行這方面的培訓。可以看出,老師們的建議與時代和社會的要求非常一致,也與現代就讀學生的實際需求非常吻合。
反映教師希望在職培訓方式的第五項是建議性的復選項(見表2),參與問卷調查的老師們給出了自己最希望的各種培訓方式,從“短期課堂培訓班”到“職業(yè)壓力疏導”等共十六種。68%的老師建議開展短期課堂培訓班,大部分老師們希望接受集中的課堂培訓,時間短,見效快,效率高。這需要我們盡可能地提高短期課堂培訓的效率,請到真正的專家行家,教給老師們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用得著、能夠用、可以用、樂意用的知識和技能。36%的老師建議進行實踐操作培訓,這跟第一項其實是相互印證的,說明絕大部分民辦中小學在職老師都希望在進修培訓中能用短平快的方式,真正學到或者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敖虒W經驗交流”和“網絡交流學習”也是老師們比較喜歡的,各有32%。從前四項可以看出,民辦中小學在職師資培訓,在老師們看來,最好能用最少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文化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教育技術素養(yǎng),能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碰到的實際問題。但現有培訓狀況與參培教師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矛盾:
(1)培訓內容:參培教師普遍希望培訓進修以所教學科知識為中心、以能力為重點、以素質為目標,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崗位競爭能力、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突出體現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迫切要求以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和新的學科知識為培訓的核心,并將這些知識有效地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而現有的培訓進修大多理論性知識過多,內容不切實際,實效性差。
(2)培訓形式:參培教師大多數希望參與短期課堂培訓(68%)、實踐操作培訓(36%),希望培訓方式是互動、參與、體驗式的,而當前教師培訓中最常用的形式就是說教式講座,培訓老師常常凌駕于參培教師之上,對參培教師進行“滿堂灌”。
(3)培訓師資:68%的教師建議專家短期課堂培訓,超過一半。32%的參培教師建議教學經驗交流、網絡交流學習,21%建議專家講課,參培教師們迫切希望高水平的同行或專家進行指導培訓,而非現在培訓中常見的教育部門官員、教師進修學校老師和一般普通同行。
三、民辦中小學師資培訓內容和方式的建議
早在1992年8月7日,原國家教委、原國家計委、原人事部、財政部聯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改善和加強民辦教師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教人〔1992〕41號)指出民辦教師的培訓要“多種形式并舉,以在職自修和短期集中培訓為主。通過函授、廣播、電視、自學考試、專業(yè)合格證書考試、進修和教研活動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在業(yè)務培訓中,要搞好基本功訓練”。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結合現有的進修培訓情況,我們建議:
第一,充實培訓內容,實行按需培訓。文化素養(yǎng)、能力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教育技術素養(yǎng),是教師教學質量保證的基礎,培訓前需要深入民辦中小學的教學實際調查研究,了解教師急需培訓的內容,收集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有價值的問題,研究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找到最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再把這些內容充實到培訓中去。培訓內容可采用培訓菜單供教師選擇,按照參培教師的實際需要提供培訓。
第二,改革培訓形式, 提供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新形勢下的培訓者要樹立新的培訓理念,以參培對象為主體,以參與、互動為主要形式,以網絡互動為平臺?!蛾P于深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中強調中小學教師培訓“要以實施好基礎教育新課程為主要內容,以滿足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個性化需求為工作目標,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培訓需要進一步思考個性化和差異性的培訓目標,做到直面問題、求真務實,研制適合民辦中小學教師培訓特點和差異的培訓方案。
第三,優(yōu)化培訓師資,加強校本研修。新課改對教師要求越來越高,對培訓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培訓者既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理論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又要熟悉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現狀,具有一定的學科教學能力素養(yǎng),而非單純的理論型或單純的實踐型教師。目前各地的培訓教師主要有:專家學者、知名教師、學科教研員、進修學校教師、教育行政官員、學校教師。由于專家學者偏重理論,知名教師偏重教學實踐,且到各校培訓指導少,而教育行政官員的培訓往往內容空洞,因此只有進修學校教師和本校教師、學科教研員擔當培訓任務,但畢竟人數有限且各有專長。整合各培訓學校教師及本校名師,對縣級以上教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進行篩選,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培訓師資,確保培訓師資專兼結合,找準學與用的結合點,主動送培訓進校,以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yè)引領等形式,開展針對性強的培訓進修。
第四,鼓勵自主發(fā)展,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一個成功的老師要形成自己的專長、提高能力,始終需要靠自己的個性化實踐與探索、長期的積累學習。尤其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知識更新換代快,更要主動學習、終身學習,重視自我發(fā)展,才能與時俱進,天天進步,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用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傳授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才能成長為一個學有所長、教有所成的老師。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