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改革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現階段本學科教學還缺乏有效的實施策略,因此,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勢在必行。
關鍵詞:小學;教學目標;情境;課程資源
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對策的研究,對促進該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出更具實效性的教學對策應是每一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以教學目標的全面把握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全面把握是教學實施的前提條件,它是課堂教學實施的方向,也是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不僅局限于原有的教學目標,傳統教學目標的確立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教學目標多數以知識掌握為主,教學目標中缺乏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關注。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的確立在關注知識目標的同時,也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同時關注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重視這幾方面目標的有機組合,這種教學目標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更加全面。這就要求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過程中要重視多種目標的選擇,要把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作為教學目標選擇的根本出發(fā)點,要避免照搬現成的教學目標,要根據具體的課程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在力求全面的同時,應盡可能地具有針對性,要在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以分層次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二、以生活實踐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比較小,這一階段的學生主要是依靠興趣來參與學習活動。如果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缺乏吸引力、機械呆板,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熱情也就很難被調動起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自然不高,這樣的教學很難取得教學實效。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興趣。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有益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本學科的興趣。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
三、以課程資源的挖掘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實例,這也給教學資源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充分的依據。教師在開展本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深入研究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基礎,聯系教學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的收集不能只是一種簡單的資料匯集,教學資源的挖掘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聯系,并且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進行,要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以社會生活的實例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挖掘促進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高效實施。
四、以教學主體性的發(fā)揮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多地以師為本,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核心,學生只是教學活動實施的對象,更多的是以灌輸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只能夠作為教學內容的被動接受者來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強,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教學氣氛壓抑,教學效果欠佳。在現階段,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這樣的狀況十分普遍。因此,要改變這一狀況,就要求教師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改變原有的教學角色,與學生處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要放下原有的權威,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同時也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促進教學的更好實施。
五、以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學的有效實施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傾向于情緒化,他們對外界的感觸是相對脆弱且敏感的,教師在教學中在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時學生就會信心百倍,干勁十足。相反,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負面的評價就會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力求使教學評價更加科學有效,在教學中要多使用激勵性評價,少用貶損性評價,要多鼓勵,多贊揚,少批評,少打擊,以科學的評價體系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更好實施。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素質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有效教學實施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曹曉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下,20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