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摘 要】高校家訪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在新時期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強輔導員對國情、民情、社情了解的重要途徑,能夠增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溝通融合,爭取更多力量關心學生發(fā)展。本文重在闡述家訪的方式以及影響。
【關鍵詞】高校 ? ?家訪 ? ? 輔導員 ? ? 思想政治教育
家訪,是聯(lián)結輔導員與學生家庭最有效的溝通橋梁;家訪也是學校探尋與學生家庭建立的強有力的溝通機制;家訪更是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神奇催化劑。近年來,各地高校對家訪工作越來越重視,家訪手段逐步創(chuàng)新,家訪效果顯著。
一、家訪目的和意義
家訪可以切實加強學校和家庭、輔導員和家長的聯(lián)系,全面了解學生成長環(huán)境、思想動態(tài)及校內外表現(xiàn),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不斷推進輔導員工作深入發(fā)展,提高輔導員服務基層的意識與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搭建學校家庭溝通橋梁
家訪能夠讓輔導員準確、全面地了解受訪學生的成長背景和家庭基本情況,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總結分類,并及時予以解決,從而進一步促進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增進相互了解,取得相互支持,達成教育共識,贏得家長和社會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逐步形成育人合力。
2.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
當今社會不少家長存在不當?shù)慕逃^念,導致教育偏差,會對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性格塑造等方面產(chǎn)生影響。通過上門走訪,輔導員能夠了解到家長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通過真切的情感交流,輔導員可以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加強家長的責任感和信任度,為其解決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3.提升輔導員職業(yè)認同感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的職業(yè)是重要的、神圣的、光榮的。但現(xiàn)實中諸多因素導致輔導員職業(yè)認同感降低、工作效能下降,甚至出現(xiàn)了職業(yè)倦怠的現(xiàn)象。在家訪過程中,輔導員能夠真切了解到學生家庭現(xiàn)狀和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尤其是特殊學生家庭更能夠讓輔導員加深對本職工作的思考。
二、家訪注意事項
1.制定家訪預案
認真選取訪問對象,以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習困難、心理問題嚴重或思想行為偏激、孤兒或單親家庭學生為訪問重點;要全面、深入掌握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例如擔任學生干部情況、日常生活情況等,在家訪過程中要讓學生家長清晰明了地了解學校和學生的真實情況。
2.聽取家長意見
家訪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在家訪過程中,要積極主動聽取學生家長對學校、輔導員提出的意見建議,并及時記錄;與此同時,也要多了解學生家長對學生的發(fā)展期望以及學生更深層次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等。
3.總結家訪經(jīng)驗
事后不管是家訪工作的大忌。走訪完學生家庭之后應根據(jù)家長的反饋意見及時做好家訪記錄、總結家訪經(jīng)驗,結合原有資料和家訪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對學生進行新的評估分析,以便對學生進行深入教育。
三、家訪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1.要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家訪方式
家訪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素質、家庭經(jīng)濟狀況、家庭人文氣氛等等,以便教育過程更有針對性。實地家訪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有效形式,但絕不是唯一形式。因此家訪工作中要將實地訪、電話訪與書信訪有機結合,也通過制作視頻、慰問、問卷調查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深入交流與溝通;可運用新媒體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新、豐富家訪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2.要及時鞏固家訪成果
家訪過后,很多輔導員對學生便不再過問,對家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這是不科學也是不負責任的。艾里克森根據(jù)個體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社會危機的特點,將個體人格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大學生處于青春期與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各方面心理發(fā)展存在不平衡,易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與沖突,內心體驗豐富而且細膩,家訪極易引發(fā)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生因自我保護對輔導員產(chǎn)生抵抗情緒。家訪過后,輔導員應與家長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緩解學生的對抗心理,鞏固家訪效果。
3.要及時有效開展家訪培訓
家訪是一項需長期堅持的工作,訪前的準備工作、學校的教育理念等都是輔導員應該掌握了解的內容。因此,訪前對輔導員進行相關培訓才能有力保障家訪工作的順利開展。
家訪,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力結合,相信只要肯堅持、肯努力,抓好家訪這條紐帶,互相了解,傳遞信息,就一定能夠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榮霏.如何提高輔導員職業(yè)認同感[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4).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崔景貴.當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與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