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秀云
摘要: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少教師已經轉變了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開始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逐漸增多。但是,當前的小學數學互動式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指出了這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對廣大同仁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互動式教學 問題 ?對策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一直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以為自己講的越多越好,導致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逐漸消失,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率一直不高。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有了較大的變化,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逐漸增多,這是可喜的現象,但這種互動式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以這些問題為切入點,詳細探討了解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問題的方法。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提問缺乏針對性,學生的回答不著邊際
新課標提倡啟發(fā)性教育,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的數學教師為了達到這一要求,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目的是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但是提出的問題范圍太寬泛,缺乏針對性和方向性,學生不知如何作答,導致他們回答問題不著邊際,這樣的課堂看起來非常活躍,實際上是沒有太大作用的討論,學生的回答缺乏實質性的內容,與預期教學目標相差甚遠。
(二)教師提問太頻繁,課堂基本由問題串聯
有的小學數學教師為了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設計了好多問題,幾乎一節(jié)課都在提問和啟發(fā)學生,這樣的課堂看起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事實上,教學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因為小學數學知識具有系統(tǒng)性,有的內容必須要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才能理解,才能形成知識網。若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將這些教學內容拋給學生,會給學生造成學習困難,甚至有的學生會茫然失措,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節(jié)奏,提問要有側重點,要分清教學的主次,不能設置過多、過頻的問題,否則將會使師生間的互動大打折扣。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師生平等是實現課堂互動教學的前提
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有效的互動教學模式,首要的一點就是師生平等交流,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平等地對待他們,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這樣,學生就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就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師生平等,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熱愛學生。數學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來看待,要充分相信他們,給予他們無私的愛,鼓勵和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知識。在教師的信任和期待中,學生也會放下“師道尊嚴”的戒備,積極地回應老師。第二,寬容學生?!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何況是小學生?在小學數學互動式教學中,學生難免會犯錯,如回答問題不正確,教師要允許和歡迎學生犯錯誤,而不能武斷地批評他們。因為有了錯誤才知道學生的弱點和不足,才能采取適當的方法對他們進行引導和指導,才能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有提高。第三,教師要有長遠的眼光。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有發(fā)展的、長遠的眼光,要以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為教育目標,不要把目標僅僅鎖定在學生的分數上,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也會影響到互動式教學的開展。
(二)教師要轉變課堂角色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過程,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一味地給學生傳授和講解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逐漸地就會失去學習興趣,更缺乏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已經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轉變,開始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而且學生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間的交流、溝通也逐漸增多。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自己的課堂角色,由教學的“發(fā)令者”變?yōu)檎n堂的“啟發(fā)者”,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愿意、樂意與教師交流、探討。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互動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能夠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能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梢哉f,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實施互動式教學的非常關鍵的一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其情感性、適宜性、探究性、簡約性、發(fā)展性,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時機,積極、有序、有效地組織交流、合作??傊‘斢行У膯栴}情境,以及適時的師生互動交流,會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更加理想。
(四)教師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
小學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抽象性畢竟是數學知識的顯著特點之一,而小學生思維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度階段”,教師要深入了解這一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教好數學,。由于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不同,在相同的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下,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不相同。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出適宜的要求,要掌握好分寸,提出問題難易要適中,在處理數學問題時,方法要靈活多樣、新穎、獨特,進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學生就不會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就是教師講得再好,學生沒聽進去,沒有去思考,也是白費功夫。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通過互動式教學,轉變以往“教師一味灌輸,學生一味接受”的僵化被動局面,力求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陸衛(wèi)華.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互動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3(3).
[2]錢一仙.淺析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生成教學的實施要點[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