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教師要正本清源,通過多樣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愛上文言文,讀懂文言文,汲取文言文經(jīng)典的豐富營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不斷完善自身人格,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
關鍵詞:興趣;語感;情味;人文素養(yǎng)
文言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因為文言文本身重要但較難理解,在高考語文卷中分值不小。但因為語言變遷,時代隔閡,現(xiàn)今功利的應試教育導致教學單調(diào)刻板,文言文的教與學也就成了讓師生頭疼的老大難的問題。
要改變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尷尬現(xiàn)狀,教師應該正本清源,認識到文言文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閱讀淺近的文言文,進而學習我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汲取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這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試驗)》中說得很清楚,而不是對文言文作過多詞性分析和語法推敲?;谶@樣的目標要求,筆者就如何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談些我的思考和嘗試。
一、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首先,引導學生從現(xiàn)代漢語中去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新生命,因為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許多文言文成語、俗語一直保存至今。通過這些成語、俗語順藤摸瓜,就知道其中字詞在文言文中的含意。比如,教學中援引“登峰造(至)極、不期(約定時日)而遇、怨天尤(責怪)人、出類拔(超出)萃、家徒(只有)四壁、文(掩飾)過飾非”等成語,來印證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相應的字詞,打通古今,減少學習困難,增加學習興趣,便于學生記憶,一舉兩得。
其次,日常生活中保留的一些民俗習慣里都有古詩文的影子,
中學生也往往耳濡目染,一旦加以充分利用,文言文與時代的距離感就會大大縮短。因此在構建學生文言知識結構的時候,我嘗試盡量結合生活實例來闡釋。例如,解釋《項脊軒志》中“吾妻來歸”和“吾妻歸寧”的“歸”字,我讓學生看了一張嫁女兒的請柬,讓學生猜“于歸典禮”是什么喜宴。再告訴學生“于歸”的出處是《詩經(jīng)·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敝祆浼瘋鳎骸皨D人謂嫁曰歸。”最后讓學生比較“為小女舉行于歸典禮”和“為小女舉行結婚典禮”有什么不同,學生馬上反映“于歸典禮”好,典雅有內(nèi)涵,包含了對女兒“宜其家室”的祝愿。這樣一來,學生就記住了“歸”“于歸”“歸寧”的含義,更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莊重典雅。
最后,探討文言文閱讀和現(xiàn)代寫作的關系。作文是高考的重頭戲,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積累文言文的興趣,筆者組織學生對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優(yōu)秀作文進行分析探討,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幾篇特別的文言文滿分作文,如2001年的《赤兔之死》(江蘇卷),2003年的《吊屈原賦》(全國卷),2009年《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湖北卷)。這些優(yōu)秀作文的成功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對古典名著名篇的熟稔。
于是,我在教學魯迅《鑄劍》時指導學生學習“故事新編”的寫法,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聯(lián)想,以全新的視角來解讀古典文學名著、歷史傳說、神話寓言故事,對其中的故事、人物進行重新加工、演繹和包裝,對原著內(nèi)涵作出自己獨特而傳神的詮釋,從而表現(xiàn)主題,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這樣的文章既能緊扣時代脈搏,又有歷史文化的底蘊。通過寫作實踐,學生明白了文言文經(jīng)典蘊含著豐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學生作文取法的一大寶藏。
二、激發(fā)誦讀文言經(jīng)典名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文言語感
要學好文言文,積累文言文知識、認識語言規(guī)律只是一種手段,要形成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歸根到底要憑語感。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從蒙學教育到成人教育都特別注重誦讀,要求學生反復吟詠直至流利背誦,從而整體感受、理解、品味文章。在古代漫長的歷史年代里,一代又一代的先人運用這種富有漢語特色的教學方法,在學好語言的同時,也很好地繼承了一種民族文化精神。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倍袂嗌倌陮W習文言文往往很功利,不喜誦讀,需要教師多加提示誘導。
2014年春節(jié)期間看到一條新聞,是湖南岳陽樓初一至初三凡會背誦《岳陽樓記》的免門票。這啟示我嘗試從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高度,提升學生背誦文言經(jīng)典名篇的意識。開學后,要求學生背誦《滕王閣序》的時候把這條新聞播給學生聽,開玩笑地說:“這個政策值得推廣,學生把《滕王閣序》背下來,以后有機會免門票參觀滕王閣?!彪m是玩笑,但學生的背誦熱情明顯提高。趁熱打鐵,筆者要求學生搞了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收集與名樓、名山、名川等著名景點有關的名篇。隨后開展相關名篇的朗誦比賽,經(jīng)典詩文名句的背誦比賽。一系列活動之后,學生背誦文言文的興趣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當年暑假,一位去成都旅游的學生回來后對我說:“她在參觀武侯祠的時候,自然而然吟誦起《出師表》,不由自主地淚盈滿眶,那一刻真正產(chǎn)生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慨嘆。”我相信有了這份積淀,即使學生沒有踏上那些名山名樓,即使有一天那些物質(zhì)的文化毀壞消失,那些千古傳承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能代代相傳。
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古文字的情趣,追求文言文教學的情味
文言文閱讀不僅是解釋字義、記誦文句,掌握語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多揣摩、多體味,感受文字運用的精妙之處,領悟字里行間含蓄的意思、情趣,走進作者描繪的情境,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契合,與作者同悲喜共愛恨,做到真正的內(nèi)化吸收,從而豐富自己的情感知覺,使自己的語感變得更加豐富、敏銳。
《項脊軒志》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篇就在于一個“情”字,全文瑣瑣細細,卻是字字含情,句句動情,事事關情,正如前人王錫爵所言:“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币虼?,在教此文時,我就引導學生要“披文入情”,悉心揣摩字詞,體會作者內(nèi)心深細的情感。例如,“墻往往而是”只一個“往往”,既寫出了分家后門墻到處都是雜亂的場景,又流露出作者對家族衰敗的痛惜和不滿。結尾描寫枇杷樹,樸素平淡卻含蓄雋永,飽含深情。教學時引導學生展開畫面想象,將其拍攝成一組鏡頭。學生最后構思的鏡頭是黑白的,是無聲的,樹影由遠而近,由小而大,逐漸清晰定格,亭亭身影則由近而遠,由清晰而模糊,漸漸隱去消失。由此看來,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文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意境,而且實現(xiàn)了自我感情的升華。
四、挖掘文言文中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宋代周敦頤提出了“文以載道”的說法,明確強調(diào)了文學的教化功能。高中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多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充滿民族智慧、蘊涵民族精神的千古名篇。在傳統(tǒng)文化屢受沖擊的當代社會,信任危機、道德淪喪、行為失范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努力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內(nèi)容,幫助人們重新審視思考價值觀、人生觀,重建精神家園顯得尤為重要。
在《赤壁賦》的教學中,我即注重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挖掘。蘇軾在《赤壁賦》中表達了縱情山水、及時行樂、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思想情緒和人生態(tài)度。東坡身上,既有儒家兼濟天下的抱負,又有釋道兩家自我調(diào)適、超然物外的思想。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對“美人”一詞寓意進行分析探討,然后指出蘇軾在這里不僅繼承了屈原的筆法,更賦予“美人”深層次的內(nèi)涵,以之比擬君主,表達對君主的忠心,同時“美人”也象征了蘇軾美好的理想——施展抱負,身體力行,造福人民?!懊烀熨庥钁?,望美人兮天一方”,讓我們看到一生忠君的蘇軾,即使身處逆境,被貶他鄉(xiāng),仍想著為大宋王朝分憂。
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濟世思想,他們雖然經(jīng)歷不同,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的程度不一,所走的道路不同,但他們要求參與社會政治實踐的意愿往往是相同的,即使是徜徉自然山水之中,也仍然關注社會,忠君愛國?!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笔侵袊R分子的倫理自覺和優(yōu)秀傳統(tǒng),已然超越了文學的范疇,成為中華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積淀。當學生經(jīng)過反思,受到這種忘我精神和憂患意識的感染,必然能喚起他們以國家為重,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
總之,文言文教學手段應該多樣有趣,讓學生愛上文言文,讀懂文言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涵泳體味,浸潤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提高審美能力,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使他們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
以上是筆者一些粗淺的認識和若干教學實踐,敬請方家同仁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