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張衛(wèi)軍?任瀅
摘 要:在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誠信的作用就慢慢體現出來,這里包括:政府誠信、企業(yè)誠信、個人誠信等多種主體誠信,在一個人的誠信建立中,以這個人具備獨立自主的意識行為,具備獨立法人能力為基準,在我國以18歲定為成年人,這個年齡段的廣大人群還處于學生階段,多在大、專院校接受即將邁入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所以本文的宗旨是關注大學生建立誠信規(guī)范、增強誠信意識,并在院校中建立誠信制度與社會誠信規(guī)范,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從一個人的誠信建立到進入完整的誠信規(guī)則中的各部分做好銜接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社會誠信;社會關系
項目資助情況:受天津師范大學校級項目資助(項目號:52WY1404)
1 誠信的歷史
所謂誠信即是現代社會發(fā)展中思想道德文化素質進化出的具有本體實質化的體現。在當今世界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人的評判標準往往是從經濟方面觀察的,國家強盛、個人富有被視為強弱的體現,但事物的本質不能從單一的方面觀察,財富只能片面的顯示出有與無、能與不能,但人類的進化從思想方面觀察還包括好與壞的體現。誠信作為一個新名詞,在近幾年才被人們熟悉,但何為誠信?誠信有什么作用?誠信在未來將如何發(fā)展?這些都被打上一個個的問號,那么首先從誠信的定義上分析,字面上看誠信二字是誠實、信譽的體現,但作為實際的應用,誠信的衍伸是具有多種含義的,基本的原則是一個人的基礎素質體現,這里包括了誠實、忠誠、信用、信譽等基本條件。在世界各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誠信就是思想品德的體現,在我國也是這樣。我國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證明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思想教育尤為突出,在各時期的思想文化中突出體現的就是做人的原則,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歷代被傳揚的各種教育理論的統(tǒng)一本質就是教人向善,樹立做一個好人的準則,這里已經具備了誠信的萌芽理論,只不過由于處于封建統(tǒng)治階段,作為公平的基礎原則沒有建立,而且社會形態(tài)也不具備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也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中,各種思想也僅作為育人所用。這些思想教育也由復雜的思想體質教育逐步演化為基礎素質教育的基礎行為被人們廣泛傳播,例如: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等成語至今仍被用來提醒人們遵從行為規(guī)范[1-2]。
2 誠信的建立
近代社會,全球趨于進入平和、規(guī)范的發(fā)展秩序中,人類的主導思想是建立一個完整的人類生存空間,構建多人種、多語言、不同思想的共同發(fā)展的統(tǒng)一體。在這個人類發(fā)展到最高層面的時候,各類思想意識的不一致會導致行為約束的不統(tǒng)一,不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建立以誠信機制為基礎的,具有一定行為約束力的,具有意識形態(tài)實質性的規(guī)范準則,并且將這些規(guī)范納入國家法制化的軌道,并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將誠信機制并軌,實現全球統(tǒng)一的規(guī)范體質。
3 我國的誠信體質建設
我國自建國后,各層教育體質中無不滲透著教人學好、育人向善的做人規(guī)范。自改革開放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逐漸滲透到人們思想中,一切以經濟為準則,忽視道德底線,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個人道德準則的缺失,導致社會不良風氣的蔓延,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那么在今天如何讓人們重新重視道德準則,注重自身行為,形成具有規(guī)范化的規(guī)定并加以有效管理,這就是誠信體質建立的基礎。近幾年我國開始著手建立個人檔案管理,個人信用管理等管理辦法,逐步形成以個人為單位的具有完善、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誠信制度,用實體化的規(guī)范去約束人的行為,這也符合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實際需求[3]。
4 我國學校誠信制度的建立
個人誠信的建立基礎需要完整的信息交互及廣大的人群基礎,在一個人的成人階段中,學校作為基礎教育平臺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在這個年齡段中也具備廣大的群眾基礎,所以我國將院校作為誠信制度建立的一個層面,從基礎做起突出重點的建設方案。各大、專院校也都相應號召,利用教育端口的便利優(yōu)勢,逐步建設誠信平臺,形成以點代面,由面衍射至完善的綜合誠信網絡。從社會角度分析,一個人的誠信在于言行上,而具體的言行結果導致這個人的社會行為對其他人或事物造成了傷害,但由于不具備法律層面的約束及管理制度的限制,致使進入惡性循環(huán)。由于大學生還處于學習階段,作為獨立人的社會行為還較少,并且缺乏社會經驗,并不具備完整的獨立意識行為,所以學校的誠信制度應以學為主,用實際的案例講解來教育學生,用一定的規(guī)范制度約束學生的言行規(guī)范,對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以教育為主,限制為輔的從輕處理原則。將一個學生從校園環(huán)境逐漸轉變?yōu)檫m應社會環(huán)境的公民。
5 大學生誠信與社會誠信的關系
大學生誠信與社會誠信都屬于誠信的范疇,都是為建立統(tǒng)一誠信制度做的基礎鋪墊工作。從關系上講,大學生誠信與社會誠信具備時間關系和遞進關系,時間關系是指在同一時間軸內兩種誠信關系是順延發(fā)生的,而遞進關系則是大學生誠信為基礎的規(guī)范制度更加嚴格、全面,并加以法制約束形成了社會誠信。而從結構上看,大學生誠信以教育為主體,而社會誠信則以約束和規(guī)范為主體。大學生誠信結構內容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見,在大學生誠信結構中仍與小環(huán)境影響有關,人際關系也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牽涉的實際利益也很少。所以大學生誠信的建立要考慮教育為主的主體,將未來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關系作為培養(yǎng)的主要方向,從個人素質、個人信用與社會誠信的關系入手,形成具有個人主觀意識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
6 大學生誠信建立的思路
從教育意義入手的大學生誠信制度應以下列幾個方面為重點:
以實例教育帶動誠信教育。采用社會實際案例才能更深刻、更具有實際意義的來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例如:各類違法違紀案例、社會道德問題實例、各國誠信規(guī)范要求等,這些都具有非常實際的應用價值,能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并結合自身及周邊的人或事來進行分析判斷,更加深刻的感悟到誠信的重要。
建立以學校為中心的誠信環(huán)境。學生自入校門之后,便要遵從學校的管理,在大學環(huán)境中,已經開始形成了社會形態(tài),例如:食堂、超市、圖書館、活動場館。這些都是具有了社會的雛形,在這種環(huán)境中,人與人的關系行為,與各部門形成關系網,都能形成誠信環(huán)境。一張飯卡、一張借閱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個人信用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增強個人誠實、守信的思想。所以學校環(huán)境的作用不可忽視。
幫扶學生從校園到社會的接觸。校園環(huán)境畢竟還有局限性,在這個環(huán)境中只能模擬出一個局限的社會,學校要通過各類活動,讓學生多與外面的世界接觸,才能有更深刻的體會。將社會組織引入校園,從雙方角度建立相互的關系,例如:銀行、郵局、飯館、超市等,一方面從這些組織中篩選出適合進入校園,制定適合校園的關系準則,保護學生利益為主體,另一方面,教育學生應如何遵守各組織規(guī)定,如何交流溝通等[4]。
運用國家及地方政策,多給學生實習鍛煉環(huán)境。誠信的建立要能適應社會,能在社會中有自我意識和關系意識,利用各類活動可以讓學生逐漸清晰自我認識和在社會中的作用,這些都可以增強過度階段的自我形態(tài)生成,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才。
最后,社會的進步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更高提升,個人誠信是一個人一生的社會價值體現,也是這個人的道德思想水平,社會誠信與個人誠信息息相關,這里需要從根本上提升社會人群的素質觀念,從基礎做起,在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公民前便打下良好的誠信基礎,增強自我意識與社會關系能力,這樣就可以更多的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國峰.社會信用的制度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 2002, (05).
[2]孫裕君.建立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幾點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 2003, (05).
[3]常永軍,王大力.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 (06).
[4]劉光明.論市場秩序與企業(yè)信用[J].中國工業(yè)經濟, 20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