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竹
摘 要 養(yǎng)成教育,要知行合一,以活動為載體,實現(xiàn)體悟式教學,以體驗為核心,知、情、行整合學習,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互動中通過體悟學習實現(xiàn)品德建構,教育活動要課內認知,課外踐行,教師要立德樹人,言傳身教,實現(xiàn)潛移默化的情感體驗,道德升華。
關鍵詞 養(yǎng)成教育 知行合一 體悟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1-0115-02
養(yǎng)成教育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而小學是養(yǎng)成教育最關鍵的階段,它將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打下精神底色。學校是養(yǎng)成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是養(yǎng)成教育的主渠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在課內獲知,更需要在課外生活中身體力行。結合筆者《品德與生活》教育教學實踐,下面略談幾點思考:
一、轉變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
影響?zhàn)B成教育實效性的一大障礙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分數(shù)為目的,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品德教育課已被扭曲、異化,學生在校就是“學習——考試——再學習——再考試”直至走出校門。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應試教育傳授知識是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素質教育傳授知識是要讓學生把學習所得實踐,應用到生活中去。指導思想不同,教育方法,教育結果也就不同。要讓品德教育返樸歸真,首先就是要將應試教育回歸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二、改革評價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應試教育重知識,以考分論質量,素質教育重能力,強調全面提高質量;素質教育并非不要考試,不要分數(shù),但是應把考試評價與操行評價協(xié)調統(tǒng)一起來。品行、習慣比學問更重要。學生對品德知識的掌握只是“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行”得如何,知與行要統(tǒng)一,不能知是一套,行是一套,知與行相背離。“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升華,是認知的終極目標。改革評價模式要以人為本,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對考試的內容、方法、結果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將課堂學習、書本知識與課外品行相結合,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改變以道德知識的學習代替整個德育過程的評價體系,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三、以活動為載體,實現(xiàn)體悟式教學
素質教育既體現(xiàn)一種教育思想,又表現(xiàn)為一種實踐模式。品德教育關鍵是體悟,讓兒童在實踐中找感覺、感悟,在行動中感受、探索,注重身體力行。道德學習是以體驗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學習,品德建構是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互動中通過道德的體悟學習實現(xiàn)的?,F(xiàn)行的《品德與生活》(浙教版)作為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段活動型綜合課程,它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開展、實現(xiàn)體悟式學習。
一是課堂教學應該做到“生活化”。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點,也是品德教育的歸宿。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學應該把握三個“貼近”的原則: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認知、貼近學生興趣,寓養(yǎng)成教育于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明理導行。讓生活走進課堂,再從課堂走向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讓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導學生的生活,讓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潤學生的生活?!镀返屡c生活》整套教材是按照兒童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家鄉(xiāng)(社區(qū))生活,以及兒童與祖國、兒童與世界等生活領域的不斷擴大為主線來設計教材的體系結構。教材從單元主題到活動主題以及每一個話題,都是兒童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和提升。教材的這一特點,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利用當?shù)?、本校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一是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兒童現(xiàn)實生活中的鮮活材料相結合,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二是聯(lián)系當?shù)貙嶋H情況和兒童的實際生活,補充本鄉(xiāng)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如教學《我喜歡美好的環(huán)境》一課時,在課前進行布置,要求學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觀察、搜集、調查、分析、體驗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環(huán)境的圖片和一些污染環(huán)境的嚴重性的資料,在課中,通過“這兒怎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比較、想象、討論,如何改變我們的環(huán)境,如何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把廢品通過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創(chuàng)造變?yōu)椤皩殹?,更好地改善我們的環(huán)境。這樣,通過“從生活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將教材內容與兒童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是強化課內認知。認知是行為的先導。教師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心中有規(guī)范,行為有準則。”《品德與生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根據(jù)低年級《品德與生活》一課一得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更要給他們提出一個行為要求,使學生不僅明白道理,還能落實于行為表現(xiàn),促進知行統(tǒng)一。在體悟式學習活動中,可以采用榜樣法、比較法、表演法等。即:樹立榜樣,表揚先進,口頭表揚和送小紅花,發(fā)小五角星實物獎勵相結合,強化道德實踐,調動道德實踐的積極性;借助幻燈、圖片、錄像等直觀形象,讓學生比較,說說圖中的孩子誰對,誰不對;按圖中的意思或故事情節(jié)由學生即興表演,讓他們判定誰是正確的行為,誰是不正確的行為。
四、立德樹人,言傳身教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要以人格培養(yǎng)人格,以心靈塑造心靈。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高為師,行為示范,“言傳身教”是中國道德教育的寶典,它強調的就是“知”與“行”的高度統(tǒng)一。事實上,教師的“知行合一”就是學生品德體悟的榜樣,其學識修養(yǎng)、儀表風范和行為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大資源。教師一走進課堂,自然成了學生注目的中心,學生首先以審美的態(tài)度向教師投以注意的目光, 教師整潔大方的服飾衣著、莊重幽雅的舉手投足、親切熱情或幽默睿智的神情,都能使學生產(chǎn)生愉悅感, 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魅力。良好師德師風、美好的風度儀表是一種人格感召力,是師生之間一種非語言溝通, 教師長期而穩(wěn)定的整體人格美、行為美,會對學生的品格起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所以,教師無論是學識修養(yǎng),還是衣著、言談、舉止和社會行為等方面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因為風度儀表是一個人氣質、性格、文化素養(yǎng)、審美觀念的外部表現(xiàn), 是美好心靈的表露。教師得體的衣著、端莊的外表、脫俗的氣質、優(yōu)美的語言、和諧的動作表情、活潑開朗的性格以及謙遜寬容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心靈有很大的影響, 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師生友好合作順利地完成教育任務,達到“潤無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實現(xiàn)學生情感體驗,道德升華。
參考文獻:
[1]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J]. 北京: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社, 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