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才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記得好多位著名教育專家都曾經說過:“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敝劣谶x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換位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引入語文閱讀教學,可以把學生領進一個遠比文章本身內涵更豐富、更廣闊的新天地。
【關鍵詞】閱讀 ?換位思考 ?情景 ?興趣
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盛行以文章學為理論指導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一般是從文章結構入手解析“范文”,從積累語文知識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內容要點和零碎的語文知識點。比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結構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修辭方法、練習答案等。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照搬“參考”,用“生理解剖學”的方法和以獲得“生理解剖”結果為認知目的的教學,違背了閱讀的根本目的和閱讀教學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再有,習慣的“文章學閱讀教學法”是從“讀寫結合”入手,把對范文的解析同時擴展為模仿范文的寫法來進行作文教學。許多教師視課文為閱讀和寫作的共同觀照物,因而出現了用文章結構分析來置換、代替讀寫信息處理的現象。從寫作的角度解讀文章,使語文讀寫教學處于尷尬境地。由此,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受到扼制,學生作文出現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調不使人卒讀的現象。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
小學生理解能力較弱是新課程實驗教師的普遍感受。同時,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要轉變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的學習方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從而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因此,我試著把“換位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引入語文閱讀教學,并意外地發(fā)現這非常受學生的歡迎,因為它可以把學生領進一個遠比文章本身內涵更豐富、更廣闊的新天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興趣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1)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當自己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時,內心就會產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2)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與情感的關系極為密切,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增強對學習的興趣。一個學生如果懶于學習,不愿思考,就難以養(yǎng)成好學深思的習慣。(3)廣泛參加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夠不斷地滿足并不斷地引起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例如讀寫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等。
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非常有限,對許多課文的內容存在明顯的心理差距,對課文涉及的背景環(huán)境也缺乏了解。這就為學生準確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礙。所以,教師首先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為其換位,即由現實角色進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條件準備。
二、“讀、思、議、導”結合法
閱讀教學不能僅限于現成的教材,那樣學生的閱讀量會太少,閱讀面太狹窄,學生的視野放不開。但教師可以利用現成的教材教會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在一般閱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力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按照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最后由教師“點撥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會感覺輕松許多。
三、換位思考,誘導思維。
語文閱讀中的“換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應該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讀者與主要人物之間、讀者與次要人物之間、讀者與四周環(huán)境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等等各個角度的換位。這樣學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內涵,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甚至通過課文這扇窗戶發(fā)現更廣闊的天地。
(1)、與主人公之間的換位。
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體現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傾注的對象。所以首先要教會學生不僅要與主人公對話,更要與主人公進行換位。
(2)、與次要人物的換位。
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襯,同時也起著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與次要人物進行換位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3)、與作者之間的換位。
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藝術品,因此,處處體現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只有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算是真正讀懂了文章。也只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能結合自己已有生活體驗,以課文為楔子,發(fā)現更多的知識。
四、“讀、寫”結合法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動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興趣。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之前,老師先布置學生觀察家鄉(xiāng)的景物,使學生明確了作者按四季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借此讓學生用文中學到的方法,按一定順序寫一處家鄉(xiāng)的景物。所寫的有家鄉(xiāng)的小河、家鄉(xiāng)的柳樹、家鄉(xiāng)的果園等,他們不僅寫出了景物特點,而且寫作順序也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真摯感情。
這樣持之以恒地教學,使學生做到讀寫結合,課課有練筆。久而久之,老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wěn)步上升。
五、總結收益,鞏固方法。
閱讀時要設身處地地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閱讀時要能進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閱讀方法而言,不管學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理解了換位思考的本質。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勞動,教師如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何從單純的字詞句的教學走向段篇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閱讀方法的選擇是很重要、也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