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遠芳
摘要:教學中,教師在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積極啟發(fā)、熱情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好“教法”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把“如何教”轉到“如何學”上,由“學”體現“教”變學生“學會”為“會學”。
關鍵詞:尊重主體 重視學法 引導質疑 自主發(fā)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一、營造氛圍,自主發(fā)展
心理學指出:積極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的發(fā)展者和鼓舞者。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fā)展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帶進課堂。教學中允許學生想——哪怕是異想天——哪怕是不著邊際,允許做——只要不惡作劇。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去體驗,理解學生的各種感受,在此基礎上,通過適當鼓勵、適當引導,將學生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向正確的方向引導。這樣就可以還學生以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遠離窮追猛打式的提問,沖破“標準答案“的樊籬,能夠潛心讀書,用心思考。
二、先教學法,后學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先教給學生自主學習方法。要求學生把“補、練、積、賞、問、背、調、”作為學好語文的方法。補:即利用課余時間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已有的語言常識進行復習,教師在教學中亦應有計劃地補充部分內容。練:學生對學習大多沒有好的方法,在學習上不下大工夫,只求得一知半解。所以在新單元學習前應對已學過的知識除了經常溫習外,還要對之進行抄寫、背誦、寫作等練習。積:要積累一定的語言文學常識,采擷寫作素材。在閱讀時,將有特色的內容用袖珍手冊記錄下來,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賞:閱讀文章應抓住主題、結構、層次、知識要點分析,吸取精華,要經常閱讀文學刊物。對文、史、地、這些相近的專業(yè)知識應多掌握。問:對課前預習,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本單元掌握的知識信息,設置問題。對一些難度大的知識點,學生可向教師和同學詢問,并利用工具書解難。這樣做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背:對一些名篇和詩詞應多讀、多背誦。背誦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掌握知識的多寡。要求一般在晚上熟讀課文,早晨默念背誦,按這個程序記下的東西較牢固,而且背誦速度快,回生率低。調:合理安排學習和業(yè)余活動,做到調形、調心、調態(tài)、養(yǎng)神,以充沛的精力和最佳的時空保證學習。
三、尊重主體,激活思維
教學中,教師在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把培自主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有所削弱,處于半放手狀態(tài),只是在關鍵的地方點撥、指導,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體現,改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啞口無言、唯命是從的狀態(tài),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把握好“教法”環(huán)節(jié)的指導,把“如何教”轉到“如何學”上,由“學”體現“教”變學生“學會”為“會學”。鼓勵學生提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因好奇而發(fā)問,而思考,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開始,也是科學發(fā)現、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開端。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提問,學生對某物某事好奇而發(fā)問,我們應該給予盡可能的回答,切忌譏諷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強烈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會像磁鐵那樣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所以,興趣是創(chuàng)造之母,如教《飛奪瀘定橋》時,學生就對“飛”有濃厚的興趣,通過學習課文,學生討論,各持己見:有的說“飛”是紅四團29日清晨趕到瀘定橋的,速度快,用的時間短;有的說“飛”是紅軍奪取瀘定橋時的速度快;有的說“飛”充分體現了紅軍英勇奮斗,不畏艱難險阻奪取瀘定橋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教師順勢引導,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當時紅軍奪取瀘定橋時的具體情況,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釋,最后肯定了三種答案都是正確的??梢?,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于教師積極引導。
四、引導質疑,拓寬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耙伞笔且磺邪l(fā)現和創(chuàng)新的奠基石。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fā),積極啟發(fā)、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從不會提問到善問。如教《田忌賽馬)一課,可以誘導學生對課題質疑:“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爭著提出:“田忌是誰?”“田忌和誰賽馬?”田忌怎樣賽馬的?”“田忌為什么要賽馬?”賽馬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迸行的?”“賽馬的結果怎樣?”等問題。通過這樣對課題的質疑,學生就能了解文章的全貌,把握課文的內容。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對全文的理解,往往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發(fā)現問題,層層遞進,巧妙地將課文引向深入。如《凡卡》一文最后寫凡卡信寄出去后到底是什么結局,課文沒有交待。我讓學生從多角度想象、思考:“凡卡到底會有什么樣的命運呢?”這個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經過思考,一個學生說:“凡卡繼續(xù)留在城里受苦,因為收信地址不清,爺爺不會收到的?!绷硪粋€學生說:“凡卡會被折磨死,他不能回鄉(xiāng)下,老板會更兇狠地打他、餓他、凍他,總有一天,他會活活被打死的?!庇械恼f凡卡偷偷穿上老板的鞋跑掉了;有的說被好心腸的人救走了……究竟哪種說法合理?我引導學生圍繞中心,結合前文討論,分析比較,學生對前兩種說法作了肯定,他們認為凡卡的命運肯定是悲慘的,凡卡逃跑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無家可歸,走投無路。你一言、我一語,學生的熱情達到了高潮,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豐富了想象能力,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點撥,學生自己分析,理解了文章的內涵,從而也體現著學生已是真正的“學習主體”。
五、展開想象,發(fā)展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闭Z文教學既要讓學生多閱讀充滿創(chuàng)造想象的神話、童話、科幻故事,又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特別是展開創(chuàng)造想象。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話是:“說著就向小羊身上撲去”。文牽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極易使讀者掩卷冥想,思緒萬千。這時教師就應提出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小羊就甘心讓惡狼吃掉嗎?小羊的結局會如何?促使學生調動過去閱讀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說出可能發(fā)生的種種情況:或逃脫、或遭不幸、或戰(zhàn)勝惡狼……學生在續(xù)說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語言得到訓練,而且思維得到發(fā)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