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醫(yī)學院校特點,總結近年來開展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經驗,通過優(yōu)化實驗內容,改進教學過程及考核方式,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生物化學 實驗 改革
生物化學是醫(yī)學院校的必修基礎課。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已滲透到醫(yī)學學科的各個領域,成為診斷、治療、預防疾病以及臨床實驗研究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生化實驗教學質量,進行教學改革就是生化實驗教育工作者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目前,生化實驗多是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雖然具有直接明了的優(yōu)勢,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效果受影響。為此,本教研室結合新興醫(yī)學院校的特點,對生化實驗的教學進行了一定探索并總結以下幾點體會。
一、優(yōu)化實驗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內容、學會分析、研究和排除實驗中出現(xiàn)的故障、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結合實驗室現(xiàn)有條件,設立綜合性實驗項目如:醋酸纖維薄膜電泳分離血清蛋白質及其含量測定;質粒DNA酶切、連接、轉化及重組體篩選等。內容包括了電泳、蛋白質含量的測定、質粒的制備等。這些實驗內容難度中等,一般涉及多個知識點,相互有聯(lián)系的實驗重新整合成綜合性實驗,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在一個實驗中系統(tǒng)連貫的體現(xiàn)出來。同時,減少了重復學時,也可節(jié)省實驗耗材,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在開展設計性實驗時,可向學生布置實驗題目,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細化實驗方案。教師審閱后,學生即可展開實驗。從溶液的配制到具體的各項操作,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對實驗所涉及的理論、操作方法和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討論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這樣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明確實驗目的,嚴格要求學生
實驗課是理論的延伸,同時又是鞏固運用知識、鍛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途徑。有的學生懶散隨意,在實驗操作時不按要求操作,嚴重影響了實驗課堂秩序和實驗教學質量。因此,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規(guī)范實驗操作,提高學習意識。
(一)要求學生進行實驗預習
課前預習是實驗成功的重要保證,學生不僅要預習實驗的各項內容,更要預習與實驗相關的理論知識,做到心中有數(shù)。教師通過課前提問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點,使學生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再做實驗,就能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規(guī)范示范操作,提高學生實驗技能
規(guī)范的操作,是一個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為了提高教師的實驗操作能力,教研室在每次實驗前都要進行預講預做。對整個實驗過程從講授開始到實驗操作,完全按照上課流程演習一遍,這樣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如試劑的純度、儀器的使用溫度、操作熟練程度等。通過預實驗,及早發(fā)現(xiàn)實驗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了解實驗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并給予解決。
在第一次生化實驗時就應使學生學習規(guī)范的基本操作方法。如玻璃儀器的清洗、刻度吸量管及微量加樣器的正確量取、溶液的混勻法等,然后學生再通過大量的時間進行實踐。同時,每次實驗教師進行巡查指導,糾正學生錯誤操作,為今后的實驗及科研打好基礎。
(三)及時小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每次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現(xiàn)象及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對實驗結果,實事求是的記錄,對不成功的結果啟發(fā)學生分析,剖析失敗的原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研室為各實驗室都配備了一本記錄本,記錄實驗課及實驗報告中學生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在本次或下次課前針對這些問題給予解答,通過及時的進行反饋進一步將提高教學質量落到實處。
三、改進考核制度,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改進評分制度,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教研室將實驗成績以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并入學科總成績。實驗成績由課堂操作成績、實驗報告成績、實驗考試成績構成。課堂操作成績是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中聽課情況、動手積極與否、操作有無錯誤以及結果是否合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也可在課堂上抽查學生做某一項實驗操作,考察學生對實驗技術的熟悉及掌握情況。在本次課后結合出勤,對每位學生評分。學生在實驗完成后,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對本次實驗的過程及結果進行記錄并總結,教師再對其點評、計分。對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及實驗報告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要進行記錄,并在下一次實驗授課前進行統(tǒng)一反饋。最后,在本期實驗課程結束后,組織實驗現(xiàn)場考核,來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四、開放實驗室
在實驗室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提供實驗平臺,如場地、試劑、儀器設備等,配備教師進行全程指導,內容為現(xiàn)階段所講授的實驗內容及其拓展與延伸。實施時,采取學生自愿報名,可以選擇實驗室提供的實驗項目,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實驗項目進行相關的研究。通過開放實驗室,彌補部分專業(yè)實驗學時有限的缺陷,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育。
總之,通過以上方法的實施,不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同時也為醫(yī)學基礎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了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賈連群、柳春、王艷杰等.《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
[2]劉美玲、劉立鵬、田智等.醫(yī)學生生物化學實驗興趣的培養(yǎng)[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yī)學教育版,2010(12).
[3]梁亦龍、謝永芳、舒坤賢等.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實驗室科學,2008(1).
作者簡介:
王琳(1986— ),女,碩士,研究方向:生物化學教學與研究。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