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
摘要:習作表達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這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習作情境和體驗,學生才能寫好作文。本文主要從習作素材、習作指導和習作點評三個方面對生活化的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對提高習作教學效率有所幫助。
關鍵詞:生活化作文 教學策略 小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如果我們能夠按照課標的要求,進行生活化的習作教學,還愁沒有源頭活水嗎?在實踐《小學生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的課題中,課題組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和做法,現(xiàn)把主要做法交流如下。
一、豐富生活,積累素材——習作素材生活化
生活是習作表達的重要源泉,然而學生的生活近乎是枯燥的。學習的壓力使他們沒有了玩的時間;城市化的建設,少了玩的空間;民間傳統(tǒng)游戲的丟失,少了玩的方法?,F(xiàn)在的學生,近乎就是籠中的鳥,被圈養(yǎng)在校園這方小小的天地里或透過家里的門鏡去窺視門外的世界了。學生親近自然和社會的機會少了,沒有了豐富的生活,當然習作時就遇到了障礙。綜合以上考慮,我們必須幫助學生構建生活化的寫作素材。
(一)在活動中積累素材
1.開展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近年來活躍在許多學校的新興組織。人人參與,個性張揚,引導學生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這樣的活動經(jīng)歷是孩子們印象深刻和難以磨滅的,自然也就為今后學生的習作表達積累了素材。
2.創(chuàng)新大課間活動項目。玩是孩子的天性,會玩的孩子一定是聰明的。近年來,我們已經(jīng)在大課間活動的項目上予以了創(chuàng)新。抖空竹、滾輪胎、木板鞋、輪滑等很多游戲活動已經(jīng)在校園里推廣開來。學生玩得開心,身心健康了,寫作的素材也成了額外的獎勵。
3.豐富校園活動文化。校園應該是學生天堂,在這里不光要學習,還要享受豐富的校園生活。為了在節(jié)日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按照學校的傳統(tǒng),每年我們會舉行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英語節(jié)、閱讀節(jié)、貿(mào)易節(jié)等形式多樣的節(jié)日活動。豐富的節(jié)日活動,不僅成為了學生習作的源泉,也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搭建平臺。
4.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校園是學生學習本領的地方,但最終社會才是他們一生都要面對的搏擊場。社會比學校復雜得多,有善良的、美好的,也有罪惡的、不良的,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去偽存真。學校定期組織學生走入社會開展各類實踐體驗活動,到運河邊采取水樣,研究水環(huán)境污染問題;到生物質發(fā)電廠,接受低碳環(huán)保教育;開展“美麗步行,春天有約”行走活動,磨練學生意志,感受家鄉(xiāng)變化;在每一次體驗活動之后,學生都有感而發(fā),寫下了自己的經(jīng)歷和體會。
(二)在閱讀中積累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習得表達方法,無疑也是提高習作水平的一個重要渠道。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森經(jīng)過長期的實驗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自發(fā)的興趣課文閱讀,比經(jīng)常性的寫作訓練對發(fā)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他提出了提高寫作能力的中心任務是:使學生對讀物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自發(fā)地去閱讀大量的文學讀物。這對我們的作文教學很有高度借鑒價值。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進行海量閱讀。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自然就有了傾訴的欲望,于是就習作成為了表達的方式。
二、開放時空,有的放矢——習作指導生活化
當前的習作教學詬病很多,訓練沒有系列,師生對習作教學都沒有充分的認識。作文課堂就像是審訊室,學生“嚴刑逼供”之下,像擠牙膏似的,東交代幾句,西交代幾句,只管湊字數(shù),應付差事,很難快樂可言,更別說習作的質量。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嘗試采取下面的做法。
(一)開放時空,放松寫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局限于在教室里、用兩節(jié)課來完成。從指導學生審題、選材、擬稿、修改到謄寫,看起來是一氣呵成,實則是在為難學生。習作需要靈感,即使生活中有了儲備,習作時也需要激情和狀態(tài)。把學生控制在一方小小的板凳上,如何活躍學生的思維?打破時空的限制,學生才能獲得習作的自由。作文課上,我們和學生一起熟悉習作要求,學生可以當堂寫,也可以帶回家寫。一句話,我們跟學生形成約定,在約定的時間完成作文就可以,至于學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來習作,由他們自己來支配。擺脫了時空的束縛,學生習作的興趣增強了,語言思維的翅膀張開了,優(yōu)秀習作也就成了關不住的“春色”。
(二)有的放矢,專項練
當前習作教學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訓練沒有序列,這也使得很多教師在習作教學時貪大求全,希望一篇文章能夠在習作方法上面面俱到。這也是學生很難完成的一件事情。習作教學應該選擇較小的切入點,每次能夠圍繞一兩個方法重點練習就可以了。比如這次作文,我重點關注過渡句的使用;下次作文,我重點引導學生,注意近期積累的好詞佳句的使用……小的切入點,才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關注。把每一個點,練得扎實了,日積月累,方法和能力匯集在一起,不就具備了全面的、融匯貫通的習作水平了嗎?
三、創(chuàng)新點評,漂流跟帖——習作評改生活化
很多教師都在抱怨,作文批改太費時,教師改得辛苦,學生關注的卻只是一個分數(shù)。學生沒有參與到評改中來,當然他們就是局外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習作時是主體,評改時也應該是主體。為此我們改變了傳統(tǒng)的習作批改方式,讓學生參與習作評改活動。我們采取了師生合作共同批閱的形式來批改作文。具體的做法是,采取作文批改漂流跟帖的方法。即作文寫好后,先讓學生自主修改,然后在班級漂流傳閱,閱讀的學生可以像貼吧跟帖式的進行點評。之后,教師再集中收繳批閱。最后再把作文反饋到每位學生手中,讓他們能夠聽取大家的意見,博采眾長,調整、完善自己的習作。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增強學生的自豪感,我們還自編班書,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結集成冊,進行展示。這一做法,深受學生歡迎和好評。
生活化作文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的科研課題,在研究中我們關注了習作的三個階段,分別對習作前、習作時、習作后進行了認真的探討。當然,生活化作文教學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們的研究只是邁開了一小步,期待有更多的教師與我們同行并交流。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