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融
[摘要]因材施教能使每個學生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個體發(fā)展.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例,從善于發(fā)現學生的特點,總結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用心設計問題,多角度挖掘解題思路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因材施教.
[關鍵詞]初中數學因材施教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90028
因材施教,顧名思義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分層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從而獲得最佳的個體發(fā)展.我從事初中數學教學二十余年,對如何在數學教育中因材施教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善于發(fā)現學生的特點,總結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和總結不同學生的思維特點、能力和水平,找出不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例如,我經常會采用“倒三角”式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即著重
講解
課本中的基本定義,內容由淺入深,通過典型習題的練習,挖掘多種解題思路等,不斷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之后的拓展性教學起到夯實基礎的作用.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學生基本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內容.在講解完新課后,我會精編構思精巧、代表性強、解題方法靈活且?guī)в幸欢ㄈの缎缘牧曨},讓學生通過快速思考、搶答解題等形式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果教師經常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是可以
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積極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二是可以更加準確、有效地發(fā)現學生的思維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因材施教提供更加直觀的依據.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存在個體差異.我在教學中發(fā)現,常有不少學生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yè),不復習鞏固,使得教與學兩方面不協(xié)調.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必然會影響對新知識的學習,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抵觸數學,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想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很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自學能力的高低,調整教學方案.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體表象.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認為應先從預習做起.對于即將講授的內容,
我常常會
在本課時結束前“不經意”地提前透露出下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關鍵的字眼和重要的數學概念等,制造懸念,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預習的目的.在我的引導下,學生也會調整和適應我的教學方法,并能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當然,預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當鼓勵和允許多樣化的自學方式.在教學新內容前,我通常會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出預習時遇到的困惑,并給予學生相應的引導.我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好地判斷出學生理解問題的差異和自學能力的高低,從而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彌補自己先前學習時的疏漏和不足,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用心設計問題,多角度挖掘解題思路
“練習是數學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練習之所以成為中學生數學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因為練習題具備多種功能,本文不再具體討論其功能.
教師在用心備課的同時,可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圍繞知識點設計一些解題思路比較靈活的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設置練習題時應該遵循合理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等幾點原則.合理性問題即難度低,但緊密圍繞課本內容的一類問題,能有效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兼顧全體學生;趣味性問題則采用新穎的述題方法,結合生活情境設計題目,能解決實際問題,這類問題往往最能讓學生思維活躍,寓教于樂;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往往是針對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是基本原則,題目難度可適當加深,但不一味求難;多樣化問題讓學生既能吃飽,也能吃好,可謂一舉多得,具有普遍的實用性.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發(fā)現、總結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多樣性的教學策略,允許學生個體間差異性的存在,并循循善誘,幫助各層次的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讓所有學生都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在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此進入良性循環(huán),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鐘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