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同標
【摘要】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是確定教學目標,而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都是不一樣的。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到教學對學生終生發(fā)展的意義,又要基于學生的水平與需要,還要能體現(xiàn)課時在學習進程中的階段性,其次,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去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覺或下意識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再者,體現(xiàn)教學的生成性,不僅發(fā)現(xiàn)課堂生成的必需性,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而且課堂生成也需要預設,最后,讓評價助力有效教學,以促進學生今后的發(fā)展。
【關鍵詞】教學目標 農(nóng)村學生 教學策略 生成性 日常評價
一、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降低教學目標
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從教師的教學用書上都可看到每一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那樣的話,似乎教師在授課時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但實際情況不是。要知道:農(nóng)村中小學的教育多年來一直是師資力量薄弱的,教學資源匱乏的。單就英語而言,學生們在小學都沒有真正學習過幾堂課,有的學校到現(xiàn)在還沒有開設英語。試想,由這樣的學??既胫袑W的學生,英語成績會好到哪里去?教師教學用書上的教學目標,是按照學生從小學到中學普遍掌握并提高的領域和層次上來設計要求的。因此,作為農(nóng)村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想確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首先就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降低教學目標,其次定位目標的領域和層次,積極而適當?shù)匮a充小學的英語教學內容。再者就是準確定位行為主體和目標行為。為此,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心目中要時刻有學生,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不應該發(fā)生時而學生,時而老師的行為為主體混亂的現(xiàn)象,更不應該是教師教學的行為為主體。
二、依據(jù)課型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積極而主動地去學習
自從改課以來,對課型的界定鄭金洲教授在《課改新課型》一書中提出了“探究為主導的課型”“以合作為主導的課型”等七種新課型。可以說:課型這一概念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當然,現(xiàn)在公認的課型說法即是課的模型。站在一線的教師們都應該能明白:課型與教學模式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一種課型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去選擇,一種教學模式也可以應用多種課型。
目前,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全新的課堂文化倡導的是:“已學定教,已教導學”。所謂“已學定教”,要求教師依據(jù)學情確定教學方案,要順應學情,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以教導學”講的是教師通過“教”來有效引導學生的“學”,用“教”的智慧與品質豐富并提升“學”的智慧與品質。
面對新形勢下的新的教學模式,新的課型的核心理念,我以為:農(nóng)村中學的英語課堂教學,不應再停留在原來的老路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等要更新。所以,要真正讓學生掌握詞匯,變消極詞匯為積極詞匯,還得發(fā)揮句子的作用,促使學生順利實現(xiàn)增加對詞匯信息的更深層次的處理深度,從而鞏固記憶,提高學習效率。我們都知道:學習英語最難的就是記憶單詞。
由此可見,如何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中,怎樣去依據(jù)課型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并且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積極開展課堂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并討論問題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們一直習慣于把課堂上的一切都要算計在內,有的學生會在老師正講某個方面的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這時候老師可能會狠狠的對他(她)瞪上一眼,嚇得這個學生再也不敢講話了。那樣的話,在課堂上學生實際扮演著是配合教師去如何完成教案設計的角色,而其中最活躍最出色的是少數(shù)好學生。
大家應該知道,目前廣為流行、得到公認并經(jīng)過有效教學實踐檢驗了的課堂教學模型大致為“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等六個類型。其中的“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探尋解決之途徑和方法,以此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為取向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生問,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發(fā)自主學習的激情,去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或許可稱的上是課堂生成的重要性吧。當然,教學的生成性還需要預設,更需要教師恰當把握時機,順勢而為。
四、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日常評價,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現(xiàn)在教與學的關系是“以學是教,以教導學”。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真正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自身的閃光點,給學生以期望和信任。讓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都主動起來,激勵他們由“不愿學.不去學”到“我要學,我愿學”使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讓學生們真正找到并檢驗到來自于成功的喜悅感或成就感。當然,教學中的評價具有導向性。比如表揚一個學生的作業(yè)全對,直接的導向是號召這個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是在引導一種學習態(tài)度。所以說:教學對學生積極的評價,所表達的關注與期待是學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同時,教師也應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目標預期學生應達到的水平及表現(xiàn),并有意識地訓練,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技能。因此,可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更是共同提高的!
總之:要想真正搞好教學,教師光靠已有的知識與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時常給自己“充電”,以加強并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技能,職業(yè)素養(yǎng);緊隨課改步伐,創(chuàng)造性地提高使用教材,盡可能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使他們去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把握英語學習的本質要領,去學會學習。即使我們農(nóng)村中學各方面條件趕不上城里學校,也會自己闖出一片天地,也會大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王海燕,盧慕稚 主編《初中課堂有效教學模式》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7
[2]楊海春 主編《以學定教 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初中英語》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4
[3]陳靜波 著《上好課:問題與對策·初中英語》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