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動手操作對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生 動手操作 興趣 促進 實踐活動
新課程要求學生學習知識,要重視知識發(fā)展的過程。實踐是學生發(fā)展的源動力,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情地實踐,學生的發(fā)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得到落實?!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一語道出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實踐活動,對小學數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主動探索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要讓小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就要設法引導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產生興趣。18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是創(chuàng)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興趣可以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迫、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創(chuàng)造地學習。小學生好動,有意注意時間持續(xù)很短。對于他們來說,動手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的引導,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組織有關的動手操作活動,就能喚起學生潛在的動力,對學習數學知識產生興趣。
如教學《體積單位》時,觀察身體的哪個部位最接近1立方厘米,學生就會發(fā)現一個手指尖的體積約是1立方厘米,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去量一量,橡皮的體積大約有多大?學生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出答案。接下來拋出一個問題: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量一量自己的書桌洞的體積?學生發(fā)出“啊”的聲音,自然而然的引出1立方分米。讓學生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量一量教室的體積,學生也會發(fā)出不可思議的聲音,自然引出1立方米的體積單位。學生非常想知道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利用教室的墻角以及三個1米長的鐵架圍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能裝下10個同學。在實際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非常享受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學會了知識的遷移,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從二維空間觀念發(fā)展到三維空間觀念的能力
空間觀念是指幾何形體在人腦中的視覺表象,它是學習幾何的一種必需的思維和能力。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很弱的,我們要在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觀念。其中主要的一個渠道就是讓學生親身感受各種幾何形體的特征,在大腦中形成各種表象。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時,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個長方體的紙盒來觀察它們的特征,通過觸摸、展開、重組等實踐活動,有序地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特征,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了較全面的認識。生動地使學生了解點、線、面、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從二維空間觀念發(fā)展到三維空間觀念。
三、動手操作,有利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實踐出真知”這個淺顯易懂的哲理告訴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實際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前人在實踐中得到的。所以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用實踐來驗證知識,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操作的過程就是知識應用的過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過程。動手操作是小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認識活動,使學生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養(yǎng)每個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訓練學生的智能素養(yǎng),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如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為什么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乘寬乘高的積?長、寬、高和體積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這些都是教學中必須突破的難點。我在引導學生用擺體積單位學具的方法求出一個長方體體積后誘導學生:如果是求長方體形狀的教室或者求游泳池的體積也用這種方法來求嗎?啟發(fā)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任意的長方體,有幾種拼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在交流想法時令我意外:“老師,我拼成的長方體長是12厘米,寬和高都是一厘米,它的體積和原來的體積一樣也是12立方厘米?!袄蠋煟液退麄兤吹牟灰粯?,我拼成圖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但是它的體積也是12立方厘米”,“我拼成圖形的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2厘米,體積也是12立方厘米”,“我發(fā)現,只要是用12個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它的體積就和原來都一樣,都是12立方厘米”“我發(fā)現,用長乘寬乘高就是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現在,我會計算長方體的體積了,用長×寬×高就等于長方體的體積”。同學們可真了不起,不僅理解了這一公式的含義,更明白了這一公式的由來。在愉快的動手操作中,學生們的興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中,眼、耳、手、腦同時并用,通過學習知識提高智能素養(yǎng),獲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
四、動手操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觀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寶貴、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觀操作階段,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加強合作討論,在操作討論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能夠出現意外的體驗和思維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使其主動參與合作,增強合作意識,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如這對于平時不善與人溝通的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他可以與小組內的幾個同學交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逐漸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與人協(xié)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學會與人協(xié)作,與人交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數學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發(fā)現過程,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睌祵W的學習方式不應是單一枯燥的,而應是一個充滿生命力,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平日教學中要讓學生把數學和動手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逐漸增強,使所學知識更加扎實,應用知識更加靈活。
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2011版)案例式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張順燕.數學的源與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竇步云.課堂,永遠為學生而選擇[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江蘇卷)[C].2010.
[4]任法新.追尋有效課堂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