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先麗
【摘要】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不等同于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生活中受到教育,走進課堂讓我們的生活感受得到升華。
【關鍵詞】感受 體驗 感悟 生活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教育源于生活,因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動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幫助學生尋找生活世界中相關的教育主題與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增強學習興趣,有效地讓課堂回歸兒童生活,是新課程比較關注的問題。如執(zhí)教二年級思品《秋天的故事》一課時,讓我深受啟發(fā),體會生活中的經歷對于課堂教學的影響較大,學生們在回憶自己秋天在田野里見到的景象,感受到農民忙碌的身影、農民豐收后的喜悅,特別是我們新疆孩子感受到的果園里豐收的情景,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回歸生活一樣,真正體現樂中學,學中樂。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新課程改革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成長,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此外,從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來看,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會規(guī)范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和感悟,他們對生活過程體驗得越充分、越細膩,感悟就會越到位、越深刻。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的過程中,喚醒經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中秋與重陽》這一主題時,預先安排學生在家和家人過中秋、重陽,記錄過節(jié)時的風俗、習慣,及家人在一起是的歡樂氣氛。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回憶和家人一起游玩、做家務、做月餅等活動情景,以此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節(jié)日的快樂,通過回憶交流,孩子們節(jié)日的快樂、尊老、愛老的高興心情,感受生活化課堂的趣味,激發(fā)了學習興趣。這不僅是一種道德生活的體驗,更是一種養(yǎng)成過程,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識。品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只有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聯系兒童生活的實際,才能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在設計《中秋與重陽》的活動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營造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在開放式活動中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設計了小主持人的采訪,讓學生邊回憶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做過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學的快樂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盡,暢所欲言,重陽節(jié)我們這里過的較簡單,播放其他地方的人們過重陽的情景,并讓學生回憶去敬老院做好事,在車上給老人讓座等事,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節(jié)日之情、感受敬老愛老的可貴品質。 贊可夫說過:“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tài)而達到的。”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歸到生活中,進行體驗,從而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小主持人的采訪激起學生把節(jié)日里經歷過的事盡情與人分享的愿望和樂趣,不像老師直直板板問節(jié)日里發(fā)生的事那么枯燥,也不是做了好事不能說的矛盾心情。這真是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與做法。
教學中,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的經歷中提高思想認識,讓學生的生活走進課堂,在生活中感受課堂,提高了課堂效率。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感受提高思想認識。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總結經驗,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小學思品課程標準
贊可夫的《教學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