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已經為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的實際教學所證實。歷史教學中是否運用史料教學,是關系到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問題,因此,很多中學歷史教師都非常重視史料的運用。但是史料畢竟是補充教材,是屬于課本之外擴充和加深的東西,關鍵是如何運用的問題。因此,對史料教學中史料的如何運用進行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學歷史;史料教學;運用
史料教學在當前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的廣泛應用,甚至達到了無史料不教學的地步,這都是可喜的進步。但是史料教學中史料在如何運用上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史料教學的效果。可以說史料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得當就會提高歷史教學質量,運用不當就會影響教學效果,降低教學質量,為了更好的運用史料,提高中學歷史教學水平,必須注意以下的問題。
第一,史料運用要有的放矢,不能亂用。歷史教材是經過許多專家和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多年的,許多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根據中學歷史教育課程目標而編寫的。課本中的歷史事件和任務,大都是中學生要了解和掌握的基礎歷史知識,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要把課本中的問題講清楚,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在歷史教學中就涉及到教學法上所說的,補講史料一定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如講貞觀之治和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重點是貞觀之治和社會經濟的繁榮。貞觀之治教材內容豐富,敘述集中,比較好突出重點。但是社會經濟的繁榮這個問題涉及的問題較多,如唐朝的政治、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很不容易突出重點。如果以教材內容為主,講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糧食和布帛的豐實,可把近年來發(fā)覺的唐朝大倉庫—洛口倉的考古史料報告進行適當的引用。講到手工業(yè),可把在敦煌千佛洞發(fā)現的唐朝織造的絲絹和在新疆吐魯番發(fā)現的絲織品的考古史料報告給以引用,通過這些考古出土的證物史料,學生就會形象具體的了解唐朝封建經濟的繁榮景象。這樣引用考古發(fā)掘史料,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的放矢的,就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第二,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量力性原則是歷史教學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如果教學中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不從接受知識的能力出發(fā),教師的勞動就會白費,至少不會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中運用考古史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初中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引用的考古史料分量要少,內容要精。如講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可引用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帕文化發(fā)掘的考古史學報告,向學生講述印度哈拉帕文化時期的社會性質、城市建筑、石雕藝術品、生產工具、社會經濟等,學生就對印度古代社會有了深刻的了解,形成了印度確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這一概念。
第三,選擇引用的史料一定是史學界所公認的。歷史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虛構、偽造。我們學習歷史和講授歷史都必須尊重史實,因為只有用真正的史料,才能反映真正的社會歷史。因而向學生引用,講述的史料,一定要真實,為史學界一致公認和論定的。此外,史料內容很多,對中學生引用一定要經過選擇,一定要是中學歷史課本中的典型材料。運用它,有助于歷史教學目的的實現。有助于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提高教學質量。運用史料切忌從興趣出發(fā),不管與教材有無關系,更不管典型與否,亂用一氣,丟棄教材中的主要內容。
第四,歷史教師要把運用的理解難度較高史料消化后,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來傳授給學生。史料,有的字音難讀懂,詞句意義難懂。特別是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文獻資料,內容難以理解。在歷史教學運用中,除部分的史料可以直接運用外,大部分的是要經過教師認真組織教材后,將選用的史料通過教師自己的語言傳授給學生。這是運用史料的主要方式,也是效果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如《戰(zhàn)國策》中一段文獻:“醫(yī)扁鵲見秦武公,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己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學生一聽不太明白,但是如果老師把這段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講為:醫(yī)生扁鵲見秦武公,武公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他,扁鵲請求給武公看病。侍臣們說:君王的病在耳朵下面,眼睛前面,醫(yī)治不一定斷根,反而會把耳朵搞得聽不見,眼睛看不見。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這樣學生也聽明白了,從而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加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以上幾點,是中學歷史教學運用史料必須注意的。當然,還有其他的,如運用史料,一定要納入課時計劃,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進行,不能隨心所欲。運用史料,一定要符合歷史學科的學科特性等。有兩種傾向必須克服。一種以歷史史料深奧難懂,學生接受不了為借口,在教學中不運用。另一種是從興趣出發(fā),不考慮教學目的,不認真選取史料,組織教材,漫無邊際地大講特講歷史史料,甚至壓縮減少教材內容。中學歷史教師在進行史料教學時候,如果能考慮到這些注意事項,史料教學可以更好的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2]何成剛.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鐘啟泉.現代課程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日本】佐藤學.教師的兩難問題[M].日本:世織書房,1997.
[8]葉小兵 姬秉新 李稚勇.歷史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趙亞夫.追求的教育本義[J].課程.教材.教法,2004(3).
[10]COLLINON V ONO Y.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Unite Stated and Japen[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