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鑫
摘 要:“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边@是語文朗讀教學的目的及意義。要想實現(xiàn)語文朗讀教學的目的,教師必須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朗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給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關鍵詞:朗讀能力;朗讀技巧;思想感情;想象空間
語言學家德·索緒爾曾說:“語言符號不是聯(lián)系一個事物或一個名稱,而是聯(lián)系一個概念和一個聽覺形象”?!奥犛X形象”包含情感上的內(nèi)容,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比文字符號所能表達的內(nèi)容要多得多。朗讀是為了突出語言的本質,它能使學生盡快地領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含,真切地感受文章韻味。通過朗讀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提升語言表現(xiàn)力。
一、在朗讀中進行對比活動
對比法是指導朗讀的有效手段,把各種內(nèi)容形式的朗讀加以對比,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文片斷內(nèi)部或片斷之間存在著邏輯聯(lián)系,讓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對比性朗讀,對抓住文章線索,領會文中感情大有益處。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文的題目,可以根據(jù)周曄為有魯迅這樣的伯父感到驕傲,讀出自豪的語氣;又根據(jù)魯迅去世,讀出沉痛緬懷之情,兩次讀課文題目,感情語氣是截然不同的。重組課文詞句內(nèi)容,也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其間韻味。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換成“發(fā)射出仇恨的火花”,在對比朗讀中學生會感受到迸射更能生動形象地表達情感。
二、朗讀中進行必要的適時點撥
新課標強調(diào):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體驗。一般教師的朗讀指導方法機械、單調(diào)、生硬,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或“把某某語氣讀出來”,這樣的引導如隔靴搔癢。很多教師在朗讀指導上從技巧入手,僅是讓學生知道,這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那句要用憂傷的語氣讀,這個字要重讀,那個字要輕讀……這樣的指導也許在朗讀的聲調(diào)上會有點效果,卻沒有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里要讀的歡快,那里要讀的憂傷。這樣的朗讀指導解決不了實質問題,沒有理解就不能促使學生產(chǎn)生內(nèi)驅力,沒有朗讀的內(nèi)驅力就不能真正地讀出文章的韻味。如《五彩池》中描寫五彩池形狀“有的像葫蘆,有的像鐮刀,有的像盤子,有的像蓮花”,有的同學認為應該讀得越來越快,因為五彩池太多,作者都看不過來了,所以要讀得快;有的同學卻提出:“這四個像……的,該讀得越來越慢,因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邊看邊陶醉,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等等。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在讀中悟,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點撥一下,課文的內(nèi)容就理解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鑒別的能力。
三、多種朗讀形式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齊讀、范讀、領讀、輪讀、表演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等。教師需要采用各種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中范讀指導必不可少,由于小學生的模仿性強,所以教師適時的范讀是朗讀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的范讀以情感人,使學生身臨其境,引起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激情。例如范讀《十里長街送總理》時,老師那飽含激情的語言很快就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教師不能只讓學生機械模仿語調(diào),要讓學生從自己的真實體會出發(fā),在真正感受文章內(nèi)涵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表演讀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朗讀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加深學生記憶。如教學《太陽》時,學生模仿小太陽從大海上“跳”出來,從草里“冒”出來,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朗讀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對文章重點詞的把握。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重朗讀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也是有必要的。讓學生自讀、多讀,也讓學生相互評讀。例如一名學生讀后讓其他學生打分并說明理由。評讀不僅能提高朗讀的質量,也為以后的朗讀提供了參考性的朗讀方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專心聽、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四、朗讀時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思想的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痹诶首x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和時間,想象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內(nèi)涵。如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古詩配音樂,讓學生把自己腦中的圖畫勾勒出來。結果學生的描述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幅壯觀的瀑布風景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腦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關鍵語句,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精妙之處,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如《再見了,親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人民真摯的友誼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師先有感情地進行語言描繪,再配以戰(zhàn)士們跟朝鮮人民分別的畫面和氣笛聲、火車啟動聲的錄音,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引起感情的共鳴,學生朗讀起來自然聲情并茂。
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美讀得其法,學生不但能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能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適當?shù)闹笇?,如停頓、輕重、快慢、兒化、語氣等。一堂好的語文課是書聲朗朗,有聲有色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真正地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