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麟
摘 要: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入或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從而引起學生一定程度上的態(tài)度體驗,讓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得到優(yōu)化和發(fā)展的教學方法。高中化學魯科版教材中設計增加了如聯(lián)想質疑、觀察思考、交流研討等活動性欄目。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根據這些欄目內容和結構特點,創(chuàng)設各種適宜的、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做到以“情”為中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科學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對教學認識做到科學有序的把握,對情感和藝術認知也必須有準確的把握。
關鍵詞:教學情境;課堂;興趣
一、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而只停留在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上,學生就很容易產生疲倦。因此,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故事情境,引入化學史中相關的人物和事件,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yǎng),還能起到振奮學生學習情緒,讓學生產生探索新知識的迫切心情和欲望,積極投身于新知識的學習。
學習魯科版必修1《自然界中的硫》,課前導入我使用幻燈片展示了火藥的發(fā)展史,從中國四大發(fā)明到歐洲人獲得這項技術并改進應用于戰(zhàn)爭來侵略中國。學生看后悲痛憤怒,這時,我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并引出對黑火藥的成分之一硫黃的分析。讓學生對課堂的學習充滿興趣,增強求知欲望。學習氯氣的性質時,通過氯氣泄漏新聞事件讓學生對新聞資料的閱讀、分析及討論初步得到了氯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師進而提出問題假設:如果是你身臨其境,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和情境中的內容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樹立了環(huán)保意識和安全意識。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探索新知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目的旨在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根據特定的情境設計出適當?shù)膯栴},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集中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提升了課堂的探究氛圍,擴大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喚醒了學生獲取新知的強烈愿望。在教學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之間互相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無法較好地解決某些問題時,還可以適當加強引導,鼓勵他們打破舊有知識經驗的束縛,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
在學習原電池這節(jié)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科學史話——伏打與電池的發(fā)明》的化學史料知識。運用化學史料提供的真實情景,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將青蛙腿放在銅盤里,用解剖刀去接觸時,青蛙腿會抽搐,如果將銅盤改為木盤則不會,這是什么原因?針對提出的問題學生產生了探究欲望,帶著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通過對問題歸納梳理,回歸到課堂中所要研究的內容:金屬產生電流的條件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電流?問題是學生感悟出的問題,學生的參與性、認同度也高,整個課堂探索新知的氛圍被充分調動。最終教師總結確定金屬產生電流的條件是要有活潑性不同的兩種電極,要形成閉合回路,要有電解質溶液。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以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出現(xiàn),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供階梯,真正做到了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三、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傳統(tǒng)教學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介紹,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間接經驗的交流,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獲得的知識往往不完整,也不容易被學生接受,真正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也無法靈活運用。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素材為背景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拉近了學生與教材的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課本知識產生親切感,使之熱愛并主動參與學習。
在學習鹽類的水解的應用時,我使用了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洗碗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下是部分教學片段:
師:一天老師在廚房洗碗,發(fā)現(xiàn)洗潔精沒有了,這個時候老師使用了純堿溶解在熱水中制得溶液來洗碗,同樣將碗洗得非常干凈,同學們說說這是什么原因?并請書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小結。
板書:
碳酸鈉水解第一步:CO32-+H2O?葑HCO3-+OH-
第二步:HCO3-+H2O?葑H2CO3+OH-
師:在堿性條件下,油脂被水解生成了可溶于水的高級脂肪酸鹽和甘油,隨水流沖走,從而將碗洗干凈。
師:我們前面用的是熱的純堿溶液,如果是冷的純堿溶液呢?哪個較好,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總結。
師:升高溫度會增大鹽類的水解。熱的純堿溶液中Na2CO3水解程度更大,OH-的物質的量濃度也相對較高,去污效果更強。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還有許多的問題與化學息息相關。例如:在學習化學電源時,可以要求學生帶上家中的廢棄的一號干電池。通過對電池的拆解研究電池構造、正負電極材料等。在課堂中,通過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分析、運用,在此過程中樹立學生“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的辯證唯物觀點。
四、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化學實驗既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知識,同時也是教學中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化學實驗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從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yōu)橐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主動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及實驗操作,且能夠根據實驗現(xiàn)象進行結論分析的主動參與者。
案例一:演示實驗
例如,在學習“一種重要的混合物——膠體”時,我采用了三個演示實驗貫穿課堂始終,學生對這三個實驗的討論、探究,基本掌握了膠體的性質及應用,且同傳統(tǒng)課堂的傳授式教學相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為形象、生動,記憶更為持久。
實驗一:將分別裝有CuSO4溶液和Fe(OH)3膠體的兩燒杯置于暗處,用激光筆照射燒杯中的溶液,學生觀察現(xiàn)象,并解釋產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
學生初始看到這個想象很好奇,同時產生疑問,為什么一個有閃亮的光束,另一個卻沒有,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帶著疑問進入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
實驗二:將Fe(OH)3膠體加入U形管,插入石墨電極并通直流電,觀察現(xiàn)象的產生,并解釋該現(xiàn)象的原因。
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得到結論——膠體中的膠粒是帶電荷的,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它發(fā)生了定向移動,這種現(xiàn)象稱為電泳。
實驗三:向Fe(OH)3膠體中加入Na2SO4溶液,觀察現(xiàn)象的產生,并解釋該現(xiàn)象的原因。
學生知道了在膠體中膠粒電性被破壞時,會引起聚沉現(xiàn)象。
案例二:學生探究實驗
在學習選修“化學反應原理”中第2章第3節(jié)“化學反應速率”時,結合書本設計的活動——探究模塊制訂學生分組實驗。在本節(jié)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在必修2中認識到化學反應有快慢之分,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有影響。為本次探究實驗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實驗探究過程中從實驗方案的提出到實驗過程中的分工明確到反應速率的計算及結果的分析,發(fā)現(xiàn)各小組成員態(tài)度積極,參與踴躍,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了課堂效率。
通過學生的對比反饋,發(fā)現(xiàn)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對化學的學習充滿熱情,讓課堂的有效性顯著提升。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多積累觀察,提煉出更多、更精彩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樂,讓化學課堂少一些枯燥,多一點輕松;少一項任務,多一份樂趣。
參考文獻:
[1]馮衛(wèi)東.境教學操作全手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