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美 高歌
[摘 要]幸福是人生的全部目標和最終歸宿,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大學生能否樹立科學幸福觀顯得尤為重要。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刻,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意義,通過對高校教育影響因素的分析,探尋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的有效路徑,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追求人生幸福,實現(xiàn)人生價值。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9 — 0145 — 02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恩格斯曾經說過:“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這樣的原則,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證明的……例如每個人都追求幸福?!薄?〕當代大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向往幸福,高校提升大學生幸福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尤為重要。
一、高校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的研究意義
人人都渴望幸福,在大學生的心中,對幸福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通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意識到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引起精神上的滿足,”②高校教育要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出發(fā)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人生意義。
首先,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校教書育人的目的是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要使大學生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就要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幸福觀,提升他們對幸福的感知、體驗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其次,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好地構建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交流溝通的平臺,從而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積極思維,同時也令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認知教育的內容和目標,激發(fā)他們教學的愛心與責任心,給予大學生生活的歸屬感,使他們積極健康的幸福成長。
最后,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是中國夢引領幸福生活,打造幸福民生的時代要求,中國夢的主要內容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生力軍,承載著祖國和人民的希望,大學生自身幸福與祖國的未來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二、高校幸福觀教育的現(xiàn)實反思
大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成才環(huán)節(jié)中的最重要一環(huán),此時大學生正處于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的關鍵時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大學生都獲得幸福,然而高校幸福觀教育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1.幸福觀教育邊緣化
現(xiàn)今高校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缺乏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和指導,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意義和價值,并且幸福觀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脫節(jié),學生內心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美好感受,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對幸福人生的展望。此外,高校德育缺失,泛政治化,缺乏人文關懷。大部分學校的德育基本上以講授倫理道德為主,德育教育過于重視理想化的目標,忽略了學生的層次需求,德育的結果演化成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社會工具。德育教育也沒能與幸福相聯(lián)系,難以喚起大學生內心的共鳴,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幸福、追求幸福。
2.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常常會遭遇如人際關系、情感和就業(yè)等問題,更有甚者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一切都讓高校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工作效果卻不如人意。大學生處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的關鍵時刻,本身心理與心理的發(fā)展就是不穩(wěn)定的,卻又要應對各種的壓力和困擾,這將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而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排解,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疾病甚至導致嚴重的后果,這樣的大學生是無法感到幸福的。如果學校的不能通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那么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會受到很大影響,更遑論幸福。
3、忽視校園文化建設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風格,對于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沒有一個合理的規(guī)定,缺乏人性化管理,很難形成被關愛的幸福感,另外,校園文化建設不足,流于形式無創(chuàng)新,不能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難以起到培養(yǎng)大學生文明行為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也無以構建當代和諧社會的精神風貌。在大學生的課外活動的設置上,大部分的校園活動內容匱乏,形式單一,沒有真正通過課外活動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降低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以及活動本身的價值。
三、高校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幸福觀的路徑選擇
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刻起便以校園為家,學校的任務不僅僅在于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而且也在于給每個人以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所以高校要充分發(fā)揮激勵與引導作用,以人為本,注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
1.深化大學生幸福觀教育
高校要發(fā)揮自己的教育優(yōu)勢,充分運用其優(yōu)勢的師資力量和專業(yè)資源,對大學生學習知識和成長成才進行引導和幫助,使大學生通過高層次的文化熏陶和專業(yè)化的教學和訓練全面提升綜合知識,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大學生在學校不只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每個大學都渴望幸福,渴望獲得幸福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xiàn)在知足常樂和善于發(fā)現(xiàn)正能量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在追求人生成功和人生幸福的信念和意志,體現(xiàn)在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善良和智慧。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大學生常常對生活感到迷茫無措,缺乏幸福感,更有甚者選擇一些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就需要高校從德育入手,深化幸福觀教育,注重德、智、美的統(tǒng)一,把德育貫穿于各種教學內容形式之中,德育可使學生“備受鼓舞、內心喜悅”,久則“精神清揚,心氣舒暢”。高校德育工作要把幸福觀教育放在核心位置,高校幸福觀教育要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使大學生認識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和諧統(tǒng)一。樹立科學幸福觀的大學生會擁有真誠美好的情感,善于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同樣也會是善于追求幸福,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2.提升高校教育者的綜合素養(yǎng)
高校教育者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既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要陶冶道德情操、灌注人文精神。高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工作能力和道德品質。首先教育者要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注重教學策略和方法。在教學目標上,從傳授知識轉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育學生做高素質人才;在教學方法上,由機械、單一灌輸知識轉為啟發(fā)式、多樣式教育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照本宣科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通過討論、辯論的方法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這不僅可以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也使大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其次,教育者要著重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要通過自省,加強道德修養(yǎng);通過慎獨,提高道德境界;通過修己,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教育者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以身作則,成為大學生的道德表率,并對大學生優(yōu)良道德品質的形成起到認知上的啟迪作用,情感上的導向作用,意志上的培養(yǎng)作用和行為上的示范作用。最后,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入幸福理念,用自己的幸福,身邊的幸福去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并且?guī)ьI大學生開展一些體驗幸福的課外活動,鼓勵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教育者與大學生們一同學習、一同成長,使其更好地認知幸福、感悟幸福。
3.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心理素質
現(xiàn)今社會環(huán)境復雜,各種思潮涌動,西方腐朽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侵蝕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大學生沒有一個積極健康的身心,就難以具備良好的心態(tài),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人格,幸福感也就蕩然無存?!靶睦斫】到逃呐囵B(yǎng)目標要回歸本原,實現(xiàn)自身重要的育人價值與人性意義,必須以積極心理學引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雹鄹咝R獜姆e極心理學入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素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這樣大學生才能正確認識苦難和挫折,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進而正確調控和把握自己,增強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科學和心理健康知識,有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的向學生傳授加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方法和經驗。同時,高校要建設一支專業(yè)化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成立心理咨詢室,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專業(yè)的心理學教師為身處困境的大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調試自我,走出陰霾。此外,心理健康教育還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二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使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大學生更加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
4.優(yōu)化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校園環(huán)境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校對大學生來說是第二個家,也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優(yōu)化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校園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升大學生集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在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中生活,大學生才能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里美輪美奐的建筑、欣欣向榮的花草都體現(xiàn)著學校人文特征和文化氣氛。校園文化建設,其實就是育人課程的開發(fā),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園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導向,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三方面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物質文化中,要完善校園設施,加強校園景點建設,使學生在愛美、審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體驗幸福。在精神文化建設中,要建設嚴謹求實、團結協(xié)作、開拓進取、民主和諧的優(yōu)良校風學風,給予大學生積極向上、奮勇拼搏的精神力量,使得大學生有了美好的向往和對真理的追求。此外,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根據時代精神,領悟新的文化內涵,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氛圍,推動素質教育的穩(wěn)步實現(xiàn)。在活動文化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藝術節(jié)、學術科技賽、校運動會等,通過各種寓教于樂、寓教于學的活動拓展大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增進了團體協(xié)作精神,讓大學生快樂并幸福地收獲健康和自信,實現(xiàn)幸福人生。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3-374.
〔2〕衛(wèi)東,常淑芳.由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論教育增進學生幸福的價值〔J〕.教育科學研究,2008,(03):14.
〔3〕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18(03) : 65-69.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