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余馬東
[摘 要]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巧妙地實施誘錯、示錯、融錯、析錯、糾錯。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關鍵詞]糾錯教學 誘錯 示錯 融錯 析錯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4-038
錯誤是正確的先導,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如果教師能及時地分析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并有效實施糾錯,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那么,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有效實施糾錯教學呢?
一、誘錯
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正確講述,而且取決于教師能否主動地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或錯覺誘發(fā)出來,并啟發(fā)、幫助他們及時糾正,將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中。
這時,教師不急于講評,而是請兩位學生到黑板前按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進行計算,不少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其計算結果不一樣。教師提問:“為什么會不一樣?”于是,學生開始對這兩題的計算方法和過程逐一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最后學生達成共識:前面兩位同學錯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出來的結果當然是錯誤的。通過這樣一個誘錯練習,出錯的學生就能真正從“大誤”到“大悟”。
二、示錯
示錯是教師在預防和糾正學生錯誤方法與結論時所采用的重要方法。教學時,教師可有意收集或編制一些學生易犯而又意識不到的錯誤案例,使學生的思維產生錯與對之間的交叉沖突和懸念,進而引導學生找到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教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師出示一道容易出錯的復習題:12-12÷4。不少學生的計算過程是12-12÷4=0÷4=0,造成計算錯誤的原因是 “12-12”這一信息先入為主,削弱了計算法則這一信息,造成計算出錯。當然,大部分學生的計算過程是12-12÷4=12-3=9。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是意料之中的事,教師可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討論這兩種計算哪種正確。頓時,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第一種解答正確,有的說第二種解答正確,到底哪種解答方法正確呢?這時,教師可說:“我們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后,就知道答案了?!薄梢姡心康牡卦O計一些容易做錯的題目,再展示出來,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起到避免下次再犯的作用。
三、融錯
融錯是指把課堂差錯融化為一種教學資源。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是教師的義務。融錯不是容錯,因為課堂并不是容納了差錯就精彩,而是把差錯融化為教學不可或缺的資源才精彩。課堂上的精彩,在于教師藝術地處理學生隨機生成的差錯,巧妙地彰顯差錯的寶貴價值。
例如,曾經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一道數(shù)學題學生做錯了,老師講了三遍,學生還是做錯了,誰笨?”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樣的,不明白的人卻各有各的困惑。作為教師,應明白學生的困惑,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此外,教師對待學生的差錯,是不能用“粗心”一詞來了事的。
四、析錯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全面地分析和掌握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可通過課堂講評和個別輔導這兩種方法來剖析錯誤的性質,即是概念不清還是方法不當、是知識和能力問題還是粗心大意等等。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一間房間,里面量長5米,寬4米,高3米。要給房間地板鋪上邊長為5分米的方磚,至少需要這樣的方磚多少塊?”
生1:5×4÷(5×5)=20 / 25(塊)。
生2:5分米=0.5米,5×4÷0.5=40(塊)。
生3:5分米=0.5米,5×4×3÷0.5=120(塊)。
……
面對學生的不同思維,我的做法是:先讓這些學生說說各自的解題思路,再讓其他學生分析這些思路符不符合題意,最后通過師生互動達成共識。顯然,學生出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顧此失彼,沒有注意到單位不統(tǒng)一;有的是理解不到位,如將題中“邊長為5分米的方磚”這個條件錯誤地理解為“每塊方磚的面積是5分米”;有的是方法不到位……此題正確的解題思路應該是:(1)統(tǒng)一單位,把分米轉化為米,先求出要鋪地板的面積,再求出每塊方磚的面積,最后求需要方磚的塊數(shù);(2)統(tǒng)一單位,把米轉化為分米,先求長要鋪多少塊方磚,再求寬要鋪多少塊方磚,最后求出需要方磚的總塊數(shù)。這樣,通過剖析錯誤的性質,找到出錯的癥結,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防范意識,增強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五、糾錯
如果學生能及時地分析自己出錯的原因,有效地糾錯,不僅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例如,教學“簡單的小數(shù)加、減法”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98頁練習二十二的第5題。學生一看,心想“這有何難?太容易了”,于是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翱凑军c:從1兒童樂園上車→10市體育場→11工人文化宮→12兒童醫(yī)院→13光明街下車,即1+0.5+0.5+0.5=2.5(元)?!薄皵?shù)間隔:從1兒童樂園上車→11工人文化宮→12兒童醫(yī)院→13光明街下車,即1+0.5+0.5=2(元)?!薄扒祁^尾:從1兒童樂園→13光明街,一共是13個站點,每兩站間相距1公里,而‘站點’總比‘間隔’少1,實際相距13-1=12(公里),12-10=2(公里),所以增加部分只有2公里,即1+0.5+0.5=2(元)?!薄暗谝粋€同學錯了,多算了一個站點,從1兒童樂園→10市體育場沒有10公里,而只有9公里,題目中的10公里以內應該指的是從1兒童樂園上車→11工人文化宮?!薄笆茄?!1兒童樂園還沒有開始,就被計算了1公里,所以錯了,我贊同后一種解法?!薄詈螅瑢W生達成共識:題目中的“10公里以內”指的是“1公里——10公里”,“兒童樂園”上面的那個“1”并不是公里數(shù)的標志,而是起點站的標志,所以不能把它當作是1公里來計算,實際上這個標志“1”是“0公里數(shù)”。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是2元,而不是2.5元,即1+0.5+0.5=2(元)。
多完美的一個“糾”錯過程??!學生不僅找出了錯誤的癥結,樹立了信心,而且激活了思維,更值得他們驕傲的是自己也能成為錯誤的第一發(fā)現(xiàn)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p>
綜上所述,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并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因勢利導,正確、巧妙地加以利用,達到使學生減少錯誤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