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進
【關鍵詞】初中物理 教學實踐
學習境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2A-
0120-02
縱觀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但凡學有所成者,大都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病!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筆者經過十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感慨此三種境界應用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妙析】概括了以西風刮得綠樹落葉凋謝,暗示某階段學習的形勢稍為嚴峻,只有通過攀爬物理知識的“高樓”,融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居高臨下、高瞻遠矚,才能排除干擾,不為暫時的學習迷霧所迷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第一章《機械運動》學習中,前三節(jié)課《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的內容相對簡單,學生學起來也較為輕松,但到了第四節(jié)《測量平均速度》,學生就覺得學習的難度增大了。例如,一女生在百米賽跑中,測得她在50m處的瞬時速度為6m/s,16s末到達終點的瞬時速度為7.5m/s,則她在全程內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67m/s D.7.5m/s
要正確解答此類題,學生只有在通過學習勻速直線運動中的速度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攀爬掌握好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的“高樓”,理解好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是利用變速運動中的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注意排除題中“50m處的瞬時速度為6m/s,16s末到達終點的瞬時速度為7.5m/s”瞬時速度的干擾,挖掘出關鍵字詞:“百米賽”告訴總路程、“第16s末到達終點”告訴總時間,從而得到本題的正確解法:
解:由題可知:s總=100m,t總=16s,則她在全程內的平均速度是
v===6.25m/s
故選B。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妙析】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的學習態(tài)度。描述了如何為此下決心努力奮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誓把學習“攔路虎”全掃清,盡管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還要堅持學習、細心思考,為了學好知識一切在所不惜。在學習的旅途中本沒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創(chuàng)新,也要善于總結。這是執(zhí)著追求,忘我學習的境界。
在整個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第一章到第八章的內容都相對簡單,學生學起來也相對輕松。但在學習到壓強、浮力、歐姆定律和電功率這些章節(jié)時,就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分水嶺。這幾章內容知識較為抽象,考題較為靈活,學生學起來較為吃力,對考題簡直是無從下手。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態(tài)度,要慎密思考、善于總結,哪怕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終要想辦法解決。
如這類典型考題:用細繩系住一塊60g的石頭,慢慢放入深為8cm的盛滿水的杯中,直到浸沒,有部分水從杯中溢出,用天平測得溢出的水重30g。請計算:
(1)石頭沒有放入杯前,杯底受到水的壓強是多少?
(2)石頭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石頭的體積有一半浸入水中時,細繩的拉力是多少?
(4)石頭的密度是多少?
本題考點是液體壓強的計算、密度的計算、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疾榱藢W生對液體壓強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體浮沉條件的掌握和運用,知道石頭體積與排開的水的體積相等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解答此類問題就需要學生有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zhí)著的態(tài)度,不要被一時的困難嚇倒,要根據(jù)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堅持落實每個知識點,抽絲剝繭地找出層次關系、理順思路,從中找出解題的技巧和方法,熟練掌握解答各類題目的思路,并觸類旁通,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解題能力。如此,才能克服學習上的“攔路虎”,順利地渡過難關,重拾自信,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作為物理教師,在講授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時,應盡可能地、有意識地將科學家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堅定不移的科學信念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物理是一門嚴謹?shù)膶W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人的成長歷程對學生肯定有一定的影響力,科學家的精神和態(tài)度容易震撼學生的心靈,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人格的健全。從哥白尼、布魯諾到愛迪生、牛頓、法拉第等,他們的成功蘊含著多少的血淚艱辛,讓學生去體會、去反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堅定學生的學習信念。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妙析】是指在經過多次對與錯的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練之后,逐漸熟練起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也能明察秋毫、觸類旁通;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能豁然領悟、融會貫通。這使他在學習上產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獨特見解。這是厚積薄發(fā)、功到自然成的效果。
在經歷了以上的兩種境界后,學生已對新舊知識得到了同化與順應,能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模式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順應是認知結構的更新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已不能為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三章第3節(jié)《汽化和液化》時,由于本節(jié)知識點較多,在第一個課時里,需要組織學生做“水的沸騰”“紙鍋燒水”等實驗,難以全面地分析和講解全部知識點。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大致了解,然后再布置適當?shù)恼n外作業(yè)或練習,包括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燒水時冒“白氣”、戴眼鏡的人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清晨路邊草叢或樹葉上結有露珠等例子,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經過多次對與錯的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練之后”,在第二課時讓學生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對與錯”等在課堂上反饋,師生共同分析,結合一些學生的獨特見解,最終也能達到“觸類旁通”,對原來不理解的知識豁然開朗,享受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成功喜悅。
諸多事例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地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物理新知識學習中,應及時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例如,描述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時間,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順應新知識,辨析區(qū)別,指導學生掌握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來調整、替代原有的認知結構。避免人為地“走彎路”加高學習物理的門檻。
綜上所述,在學習初中物理時始初應當先通覽全章,“上高樓”“望盡”整個階段的“天涯路”。在學習進入某一難度較大的章節(jié)時要鍥而不舍地堅持和執(zhí)著學習,哪怕“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要堅持,以堅韌的毅力克服困難。如此,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一定會產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好境界,體驗到獲得知識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