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海燕
摘 要: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師生交流方式和教師使用最多的師生互動手段。最為重要的是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去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啟發(fā),能夠使學生領會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是學生獲得知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注意問題的多角度、多方式、多層次,有的放矢,讓所提問題具有較高的價值,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課堂;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7-0065-01
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能力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關注的核心。好的問題,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地理課堂提出的問題要結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抓住教學內容的核心和重點,化解難點,同時還要把握問題本身的科學性,簡潔明了且突出重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利于學生發(fā)展各自的能力。
一、要把握提問的深度和廣度
(1)提問要難度適中,層次鮮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充分了解所教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難度略高于學生水平且梯度分明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更容易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熱情,且能讓學生逐級而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學習“地球運動”一節(jié)時,可以對照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日的光照圖(側視圖和俯視圖)提出以下三個問題:晨昏線圈所在平面與太陽光線的空間關系、晨昏線與赤道交點的地方時的關系、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全球晝夜長短的分布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以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趨勢與晝夜長短的變化關系。這三個問題層次鮮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提問要緊扣教材,突出重點。高中地理教學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注意所提問題的價值性,提升問題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設計的問題不可偏離重點,偏題離題,應注意簡潔明快,重點突出,同時又具有藝術性,吸引學生而又緊扣知識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體系。如學習“資源跨區(qū)域調配”以我國的西氣東輸為例這一節(jié)時,可設計為什么要調配,如何調配,調配了會有怎樣的影響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線索鮮明,條理清晰,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特征,符合思維過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緊扣教學重點,突破了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3)提問要注意創(chuàng)新,適當延伸。在高中地理課堂提問中,教師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保護學生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多角度多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要注意讓學生在查找、比較、探究、發(fā)現中尋找更準確合理的答案。此外,提問還應隨時注意捕捉來自于學生的信息,適當追問;還應注意提鼓勵性的問題,為學生營造出一個人文的、寬松的、有趣的、高效的地理課堂。比如在學習《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一節(jié)時,在講完農業(yè)區(qū)位因素的變化對農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影響后,緊接著追問蘇州周邊的農業(yè)發(fā)展應該如何調整才能促進該地區(qū)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生可以發(fā)揮各自的聰明才智,開動腦筋,發(fā)散思維,探究出多種結論。
二、提問需要注意技巧
所提問題要激起學生的探究,可以在問題設計時采用以下方式。
(1)線索式提問。問題設計時,根據教材的思路、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知識的關鍵。即通過問題,理出教材中的知識線索,突出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設計時要精練,能很快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上,抓住教學的核心內容,開展探究學習。
(2)揭疑式提問。有疑生問,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在學習中不能主動提出疑問時,教師可以采用揭疑式提問,通過層層設疑的提問來促使學生思考,去發(fā)掘深層的內容,同時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例如,在講完大氣的熱力作用后,可以讓學生解釋為什么我國的青藏高原是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區(qū)卻是夏季氣溫最低的地區(qū)。
(3)懸疑式提問。通過一定的情景創(chuàng)造懸念,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學習。例如,在講《受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一節(jié)時,首先給學生講述一個諸葛亮火燒司馬懿的故事,在大火將要把司馬懿及其部隊燒死的時候,突然一場大雨從天而降,使司馬懿及其隨從幸免于難,于是諸葛亮發(fā)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然后設問“為何會突然天降大雨呢”。
(4)情景式提問。地理知識與生活實踐聯(lián)系緊密,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情景,設計出生活化的新穎實用的問題,變抽象為具體真實的生活情景,豐富和活化地理課堂,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例如,在學習等高線的知識時,內容抽象,學生不感興趣。如果能夠以現在的“驢友”出發(fā)登山前要做好準備,要了解目的地的地形地貌,確定好出行線路,夜晚需要露宿野外,如何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尋找理想的露宿點,在山區(qū)如果遇到泥石流應該朝哪個方向逃生等問題切入分析,學生積極性會高漲,教學效果會顯著提升。
總之,地理課堂提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式的。教師可以設置懸念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層層深入來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也可以在意外之處,突然質疑,來活躍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探索,在提問方式上,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提問和回答問題的對象,我們更鼓勵學生問和學生答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采取什么樣的提問策略,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來設計,靈活應用。
參考文獻:
[1]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孫家鎮(zhèn).地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金正.中學地理教學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