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
【摘 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反思第一次的“生態(tài)系統結構”教學設計,在完成教學三維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學生活動等方面作出調整和改進,使課堂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課堂形式更加多樣化。
【關鍵詞】生態(tài)系統結構;教學設計;反思
1.問題的提出
上課以后的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對課堂的教學反思包括反思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狀態(tài)等。一節(jié)課的反思可能很平淡,但如果能對一節(jié)課形成多次的反思會有更大的收獲。筆者在參與某次優(yōu)質課比賽時,對生態(tài)系統結構的教學進行了設計和反思,并在評委和聽課老師的意見下,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重新的設計和實踐。
2.第一次的教學設計
授課班級是筆者擔任班主任的高二生物班,班級學生比較配合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參照課程標準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導入部分,以復習種群、群落,引出更高結構層次——生態(tài)系統。接著講解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和范圍,讓學生閱讀課本總結生態(tài)系統的類型。由學生總結的各種生態(tài)系統過渡到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成分。先用多媒體展現池塘生態(tài)系統的圖例,讓學生讀圖思考:①圖中有哪些動物、植物、微生物?②圖中的無機環(huán)境具體指哪些?③動物、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經過學習小組討論以后由各個小組回答以上問題,并進行相互補充完善。再由教師總結四種成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然后過渡到食物鏈和食物網。以書上的圖為例講解營養(yǎng)級和消費者級別,并總結食物鏈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利用食物鏈的知識去分析食物網。最后進行課堂的小結和相關例題的講解。
以多媒體課件為主要的板書,輔以黑板上簡單的生態(tài)系統的知識框架。
3.課堂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課堂反應和作業(yè)完成情況來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落實了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對池塘生態(tài)系統的自我分析和相互補充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但仍有很多不足。根據新課程理念和聽課老師的反饋,有一下幾點需要改進。
3.1導入要更加有銜接性和系統性
第一次設計時只考慮到前面所講的種群和群落,忽視了整個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不能讓學生形成整體的框架。
3.2三圍目標要真正滲透
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落實,但情感目標沒有得到很好的滲透。
3.3教學過程要更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一次設計只有在分析池塘生態(tài)系統,總結生態(tài)系統成分時,讓學生分析、討論、概括。但在其他知識的處理方法上仍是以教師講解為主。
3.4教學過程設計要更加切近實際生活
第一次設計時的池塘生態(tài)系統與實際生活有很強的聯系,但在教學時并沒有充分利用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食物鏈部分也有很多現實的例子,沒有讓學生去體會。
4.第二次的教學設計和體會
針對第一次設計存在的問題,在第二次設計時進行了適當的修改。
4.1導入可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系統性
由于筆者為該班的班主任,通過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缺少系統性,所學知識往往是零散的,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因此第二次設計時,在回顧種群、群落的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回憶整個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4.2教學設計體現情感目標的具體滲透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情感目標往往很空洞,但本課的情感目標“讓學生認同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還是有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的。人教版教材在講述生態(tài)系統概念時書旁有一個小問題:動物園里飼養(yǎng)著各種動物,也栽培了多種植物。一個動物園中的全部動物是一個系統嗎?全部的動物和植物是一個系統嗎?這個問題可以先讓學生去思考、討論,教師再進一步引導:生態(tài)系統不是將各種生物和環(huán)境隨便放在一起就構成了,而是相互之間有關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情感目標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滲透。
4.3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第一次的設計發(fā)現很多知識學生可以閱讀課本、相互交流得到解決。因此在第二次設計時更加注重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在觀察池塘生態(tài)系統時,讓學生充分討論,并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充當小老師總結生態(tài)系統的四種成分。在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時,讓學生自己總結規(guī)律,并在多媒體實物展臺上向全班展示、講解,再通過其他同學的點評和補充形成最終的結論。最后黑板上知識框架也可以讓學生自我總結,并用實物展臺展示加以點評和完善。這樣的過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4教學設計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學生對身邊的例子總是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會更加輕松。因此在第二次設計時增加了現實生活中幾個耳熟能詳的的食物鏈分析,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更能理解每條食物鏈的起點和終點。
5.小結
經過兩次教學設計的修改和實踐,在第二次教學設計中著重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理念,加強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上兩點在很多教學過程中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和實踐,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教材,把握學生,才能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教學過程,讓每一個學生喜歡上生物課。
【參考文獻】
[1]吳依妮.“細胞與能量”教學設計反思[J].中學生物學.2014(1):15-16
[2]楊立國,楊晶.利用教學反思提高中學生物教學質量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3]麥曦主編.《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江蘇省口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