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研究
許霏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間的最佳交往距離,具體包括主體際空間距,主體際心理距及主體際觀念距。文章在給出距離的標準及研究意義的同時,分析了不恰當?shù)闹黧w間距離的出現(xiàn)的原因,并提出了調(diào)控主體際距離的方法。
關鍵詞:主體際距離;心理距;空間距;觀念距;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以培養(yǎng)合格公民為目的的意識形態(tài)學科,其活動主體有兩個,一個是教育者,另一個是受教育者。教育者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體,即講授或教育主體;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則體現(xiàn)在其主動學習方面,即學習主體。兩者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屬于人文科學范疇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社會或社會階層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其成員形成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想有效實現(xiàn)這一目的,需要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共同參與和互動,而良好的主體間關系又是有效互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由于某些主客觀原因,教學雙主體之間會存在一定的距離,這一距離在一定程度上會間接地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是指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之間的距離,即兩者之間的親疏遠近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空間上、心理上以及觀念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的研究意義
界定距離是為了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空間的距離是一個標尺,用來驗證過猶不及的真諦;心理的距離是一條河流,告訴我們要關心他人,善待自己;觀念的距離是一個路口,幫助我們疏通阻礙,修復認知,指明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雙向互動的過程,兩者同為活動的參與者。由于共同活動,總是要同對方進行交往,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感情,形成這樣或那樣的人際距離。主體際距離的形成不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重要的。
首先,主體際距離是思想政治教育氣氛的決定性因素。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友好,關系融洽,相互親近,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輕松愉快的氣氛;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冷淡,相互疏離,勢必會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氣氛沉悶、尷尬。主體間距離的親疏遠近、好惡喜厭成了評價教育氣氛的主要標志。
其次,主體際距離對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具有重要影響。主體際距離是通過調(diào)節(jié)主體的態(tài)度來間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個學生如果老師的關系融洽,那么老師對他的教導和告誡更容易被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越顯著;反之,學生與老師之間關系冷漠,自然會對老師產(chǎn)生排斥心理,老師對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會受到阻礙和反感,拒絕接受老師的建議和指導,間接地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再次,主體際距離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融洽親近的距離有助于主體間的溝通交流,有助于相互間正確地理解與感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然而,疏遠冷漠的距離會干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進行,嚴重的甚至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寸步難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的標準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的三方面表現(xiàn),空間、心理、觀念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對每一方面標準也應該分開劃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交往中存在著一定的空間距離。人際空間距離與以下因素有關。第一,與交往者的感情親疏相關;第二,與交往者的性格相關;第三,與交往者的性別相關;第四,與交往者的地位相關。近體學的奠基人霍爾把人際交往中個人空間大小、彼此距離的遠近分成四種:(1)親密距離(0~1.5英尺):主要是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或其它親密關系的人們之間交往時采用的距離;(2)個人距離(1.5~4英尺):是朋友之間的對話交往距離;(3)社會距離(4~12英尺):是一般熟人之間談話的距離;(4)公共距離(12英尺以上):是陌生人、上下級以及公開演講時使用的距離。思想政治教育的雙主體屬于師生關系,主體際空間距離應劃定在個人距離與社會距離之間,即1.5~ 12英尺的空間范圍。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僅存在空間距離,同時也存在著心理距離。人際關系的心理距離與空間距離相比,具有三個特性。其一,雙向距離的不等值;其二,認知距離與實際距離的不等值;其三,心理距離的動態(tài)變化性?!熬嚯x產(chǎn)生美”,所以主體間的心理距離也應該貫徹適度原則,以彼此頗有好感,愿意相處合作作為主體際心理距離的基本標準。
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其觀念會存在差異,不同的人各自的觀念也必定會有所不同。觀念上的差異性具體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反向的差異;二是同向不同程度的差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主體引導和幫助學習主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修通和轉(zhuǎn)變反向觀念的過程。主體際觀念距離是以總體方向的一致性為標準,允許存在程度上的高低之別。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不當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其一,主體際距離過近,超越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范圍,沒有長幼尊卑
之分;其二,主體際距離過遠,教師與學生形同陌路,沒有任何交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待問題,正確地認識他人,致使彼此間產(chǎn)生距離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際距離不當?shù)漠a(chǎn)生同樣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制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
(一)認知偏差
在認知過程中,個體的某些偏見時時影響認知的準確性,使認知發(fā)生偏差。這種偏差會構(gòu)成個體對他人的印象,或好或壞。人際知覺中的種種偏見常常成為人際距離不當?shù)恼T因。
1.刻板效應
刻板現(xiàn)象又稱類化原則,定型效應,它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固定的看法。在生活中,人們對他人的看法,總是按其民族、籍貫、性別、職業(yè)、年齡等特征進行分類,然后根據(jù)已經(jīng)形成的對社會各類人群的定型認知和固定印象去判斷其人格。比如在學生的固有印象中,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具有古板嚴厲、教條固執(zhí)的特點,盡管不準確,卻根深蒂固。正是由于受到這種刻板效應的影響,使得學生在接觸認知對象的機會不多,認知不深入的情況下,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產(chǎn)生阻抗情緒,導致主體際距離的疏遠。
2.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是對不熟悉的個體第一次接觸后就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它是通過外貌、體態(tài)、舉止、風度、儀表、言談等對他人形成印象。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印象大多是通過對教育主體的外貌、言談、舉止等初次接觸后形成的。如果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第一次與學生交往時,著裝邋遢、舉止粗俗、夸夸其談的話,那么這個教師很難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便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良的印象必定使得學生不愿意接近這樣的老師,排斥與老師的交往和接觸,拉開主體間的距離。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叫光環(huán)效應,指當人們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評價之后,還會把這種評價推及擴展到對該人其他特征的認知上去。假設學習主體的某一方面特長如學習優(yōu)秀得到教育主體的認同,那么有可能教育主體對該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會作肯定的評價,會主觀地認為他在社交、文藝、體育、道德、品行、思想等方面同樣占有優(yōu)勢。同樣,教育主體的某一方面能力如學識淵博如若得到學習主體的肯定,也會讓學習主體將教育主體的這一優(yōu)點無限放大、擴張,并被視為圣人,遮蔽住他的其他特征,導致過度崇拜。這些對于雙主體的錯誤的判斷間接地影響到主體間距離的親疏冷熱。
4.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又叫新近印象,指個體與他人交往時,常常根據(jù)最近獲得的信息形成有關他人的印象。在感知熟悉的人時,近因效應更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師生關系受近因效應的影響略大一些。在交往初期,彼此已經(jīng)建立的第一印象會隨著接觸的次數(shù)與時間的發(fā)展產(chǎn)生變化。比如,剛開始時,學生對老師的初次印象欠佳,但隨著交往的深入與了解,越來越多的信息和事實改變了他之前已形成的看法,改變的可能取決于新信息的強度。主體間距離的遠近潛移默化地受到近因效應的影響。
(二)代際距離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由于年齡、性別、所處時代、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等的差異,導致他們有著不同的性格、興趣、品味、生活方式、行事風格以及同輩群體。一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由于人生經(jīng)歷豐富、歷經(jīng)曲折,思想觀念趨于謹慎、保守,處理問題也較為全面穩(wěn)重。而學習主體,一方面表現(xiàn)出活躍、樂于冒險,勇于創(chuàng)新,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生活社會經(jīng)驗,易憑感覺、沖動行事,率性而為,致使其常常碰壁受挫,且心理承受能力弱,思想觀念不成熟,看問題片面、粗淺,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雙主體間的分歧一般較多地體現(xiàn)在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他們對同一問題各持己見,剛愎自用,久而久之,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越來越明顯,距離也越來越遠。
(三)情感溝通缺失
鄰近能夠促進相互喜歡,扎瓊克認為原因在于鄰近有助于多次接觸,對同一刺激物的多次接觸就會使人經(jīng)歷由生疏到熟悉的變化,而熟悉又會使人產(chǎn)生好感,從而導致喜歡。人們見面的次數(shù)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歡。后來,米勒根據(jù)自己的實驗材料指出,見面次數(shù)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內(nèi)的增加,才能提高喜歡的程度。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反而會引起厭煩,減少喜歡度。簡言之,即“距離產(chǎn)生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學習主體的雙向互動次數(shù)若太少,難免使主體間的情感溝通中斷,情感上表現(xiàn)出冷漠生疏,相互間產(chǎn)生隔閡、矛盾;雙主體接觸次數(shù)過多,必然使彼此的特點暴露無遺,這些特點中當然包括各種缺點。這些缺點會使對方產(chǎn)生厭惡,破壞美的意境,導致審美窒息。
主客觀原因拉開了主體間的距離,使得主體在思想心理層面對對方產(chǎn)生了距離感。這種距離感也便成了主體間和諧融洽的障礙。那這種距離感指的又是什么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它呢?距離感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個體對他人形成的無法親近的認知,并在與其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不自在的主觀感受。要想有效地消除距離感,建構(gòu)并維持和諧的主體際距離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一)空間安排
在談及主體際空間距離的標準時,已經(jīng)提到了霍爾對人際空間距離的四種分類,分別是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共距離。親密距離(0~1.5英尺):在此距離內(nèi),人們的身體可以充分接近或直接接觸。溝通更多地依賴觸覺、嗅覺、而不是視覺和聽覺。一般情況下,此種距離是非正式的高度私密的,只有夫妻、情侶、親子,以及密友才能進入。個人距離(1.5~ 4英尺):它是非正式場合下,朋友熟人之間對話、交談、聚會等的適當距離,主要通過視覺、聽覺接受來自對方的信息,身體接觸很有限。盡管陌生人也可以進入這個距離,但與陌生人溝通時保持的距離可能更遠一些。社交距離(4~12英尺):該距離適合于正式社交場合,是外交會談、社交活動、處理公務時保持的距離。在溝通時,需要清楚的口頭語言和充分的目光接觸。它是同事之間、店員與顧客之間以及一般熟人之間交談所使用的距離。公共距離(12英尺以上):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可以接納一切人,適合于陌生人之間,演講者與大眾之間進行溝通時所采用的距離。雙主體的師生關系決定了他
們之間的空間距離應介于個人距離與社交距離的范圍(大約為1.5~12英尺)浮動。過近的親密距離會侵犯對方的私人空間,使對方產(chǎn)生覺醒或阻抗等反應;過遠的公共距離又會使彼此過于生疏,如同陌生人,不利于溝通交流。因此,適度最佳。
(二)接觸次數(shù)
生活中,彼此接觸機會較多的人們?nèi)菀紫嗷ハ矚g,相互吸引,從而建立友誼。由于熟悉會使人產(chǎn)生好感,對同一刺激物的多次接觸就會使人由生疏到熟悉,從而導致喜歡。是不是人們之間見面的次數(shù)越多,越熟悉,就越可能相互喜歡呢?實驗證明并非如此。米勒指出,見面次數(shù)只有在一定限度之內(nèi)的增加,才能提高喜歡的程度。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反而會引起厭煩,降低喜歡度。奧斯卡普證明,增加見面次數(shù)的作用僅限于中性的客體或積極肯定的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學習主體的交往頻率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秉持適度原則,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內(nèi)最恰當。過猶不及都是不合適的,都不利于主體間距離的和諧。
(三)心理傾向
1.興趣吸引
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可以增進相互的吸引力。研究表明,在國籍、民族、文化、宗教、年齡、職業(yè)、膚色、興趣、愛好、生活方式、信仰、態(tài)度、人格、經(jīng)歷、價值觀、社會背景、教育程度等方面越相似,就越能相互吸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本身比較理論化、抽象化,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法制觀以及道德觀教育,內(nèi)容的枯燥空洞使得學習主體對思想政治課產(chǎn)生了抵觸厭煩的情緒,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聽課效率。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講課中增加一些學習主體感興趣的內(nèi)容,想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適當?shù)赝镀渌貌粌H能使課堂氣氛活躍,還可能影響學生對學科的態(tài)度,增加對老師的滿意度,從而間接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率。
2.需要滿足
功能理論的基本主張認為人們之所以持有某種態(tài)度,是因為這種態(tài)度能夠滿足他們自身的某種需要,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態(tài)度,應首先了解這個態(tài)度所能夠滿足的需要是什么,再通過改變?nèi)说膬?nèi)在需要來改變他的態(tài)度??ù恼J為,人們之所以對某個態(tài)度對象持肯定積極地態(tài)度是因為這個對象對滿足個人的需要是有效有用的、有價值的。而對某一態(tài)度對象持有消極否定態(tài)度則是因為其阻礙了個人需要的實現(xiàn)和滿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主體意識到教育主體能夠滿足他的某種需要,對他的生存發(fā)展是有價值的,必然會因此改變原有的態(tài)度,對教育主體形成新的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盡管主體間存在著差異性,如果交往互動雙方在需要方面能夠互相滿足的話,也會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力。
3.個人魅力
我們說一個人有魅力,就意味著他具有一系列積極屬性,如美麗的外表,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優(yōu)雅的氣質(zhì),善交際,有能力等等。毫無疑問,有魅力的人總是受到他人的歡迎和喜愛,常常成為人們爭相交談的寵兒。個人美麗突出表現(xiàn)在儀表、才能和人格品質(zhì)等方面。
(1)儀表
文學家說:“美,是一封介紹信。”亞里士多德早就感嘆過:“美麗比一封介紹信更具有推薦力。”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物體”的論述,可以這樣理解:愛美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一種表現(xiàn),喜愛美、渴望美、探索美、創(chuàng)造美的天性推動著人類不斷發(fā)展。在生活中,人們很容易為靚麗俊美的儀表所吸引,甚至產(chǎn)生暈輪效應。因此,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具有美麗儀表的人往往更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和喜歡,更有機會獲得成功。這里的儀表不僅僅指長相,還包括穿著、體態(tài)、風度等因素。主要通過視覺來發(fā)揮作用。還有研究認為,儀表因素對從事政治、外交、司法、教育、表演等直接與他人接觸工作的人來說,尤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為這其中的一員,要想增強自己在學習主體間的吸引力,應根據(jù)自身的情況做一番包裝,進行適當?shù)男揎椇兔阑?/p>
(2)才能
才華橫溢、聰明能干的人惹人喜歡是毋庸置疑的,但實際上卻稍顯復雜,并非如此簡單。假如一個人近乎完美,自視高人一等,使大家可望而不可即,難以接近,同他在一起會使別人感到不安,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產(chǎn)生自卑感,那么他很難得到別人的喜歡,人們只會敬而遠之。阿倫森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人們最喜歡的是才能出眾而且有瑕疵的人,完美的才能佼佼者的吸引力只能排在第二位,沒有錯誤的才能平庸者位居第三,而才能平庸又犯錯誤的人最不受大家歡迎。心理學家把這種有才能者因犯差錯反而增強其吸引力的現(xiàn)象叫做“犯錯誤效應”。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講授者,教育主體本身都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知識儲備,如果一直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出近乎完美的才能,不但不會因此增加個人的吸引力,反而會因“不食人間煙火”而造成距離感的萌發(fā),拉開彼此間的距離,有礙于雙主體間的互動。
(3)人格特征
人們的人格品質(zhì),人格特征如熱情、聰明、能干等等,對于個體是否招人喜歡,對于個體是否具有吸引力影響很大。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親密關系的基礎,是長久保持個人魅力的關鍵,沒有它美麗的儀表和超凡的才能都可能變成讓人厭惡的東西。根據(jù)國內(nèi)外的多項研究,最具吸引力的人格真誠、可靠、熱情、友善、寬厚等。而最讓人厭惡的人格品質(zhì)則包括虛偽、說謊、冷酷、自私、嫉妒。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還是學習主體,真誠待人是贏得他人喜愛,增近彼此情感,拉近人際距離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三所高等院校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6).
[2]黃仁發(fā),湯建南.人際關系心理[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4).
[3]張德.社會心理學[M].勞動人事出版社,1990,(6).
[4]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心理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6).
[5]李宏翰.心理學[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