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蔭
【摘 要】本文主要從平等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努力營造適合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空間等三個方面對數學教師進行淺析,希望在日常數學教學過程中,能盡量讓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不畏懼、不排斥。
【關鍵詞】數學教學 ? ?教師 ? ?價值 ? ?學習空間
數學教師是數學課堂極具分量的角色,這一點眾人皆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怎樣體現自身的價值?
一、理解萬歲
新課程的實驗過程常常出現令人擔憂的情況——兩極分化現象變得嚴重了。就本校初中學生的現狀而言,造成這種差異的成因可能是學習方式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但是如果是由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方式,以及師生之間的相處模式而造成差異惡化,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首先,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總有能力的差異,當然包括數學學習方面的差異。作為教師,更應當尊重并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歧視、不偏袒。
其次,學生只有真正從內心喜歡你這個老師,才能更好地接納你,愿意和你一起學習。因此我們更應該清醒認識自己,用學識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二、我們能為學生帶來什么
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當一個數學問題出現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常常出現不同的念頭或不同的表達方式。那么,是否有必要強迫學生的思考方式一定要如自己所想呢?
初一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按照課本的解題步驟,解方程,應該先移項,再合并同類項,最后把系數化為1,得出答案。不過班上的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老師,我不用算就知道答案應該是1。這時,如果回答學生:光看不行,要算出來才可以,這樣往往達到反效果,久而久之學生通常變得不愛思考,不積極主動回答問題了。其實就像在遇到上述這類解方程問題時,多給學生機會各抒己見,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有學生就發(fā)現其實也可以只移項不合并,按乘法分配律可得:,,也就是把x-1看作一個整體。教學進程中,常??梢愿杏X到學生們蘊藏的創(chuàng)新潛能。
三、我們應當追求什么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對父子去公園游玩,孩子們在花叢中追逐著漂亮的蝴蝶。這時候,飛來了一群蜜蜂,嗡嗡的聲音引發(fā)了孩子們的疑問:為什么蝴蝶飛起來沒有聲音,而蜜蜂飛起來就有嗡嗡的聲音呢?
回到家里,三個父親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孩子們的問題。
第一位父親說:管那么多干嘛,只要讀好書就行了。
第二位父親說:因為蜜蜂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抖動得飛快,就發(fā)出聲音;而蝴蝶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抖動得不那么快,就不發(fā)出聲音。
第三位父親并沒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而是拿出一張紙,先慢慢地抖動(紙不發(fā)出聲音),然后逐漸加快,直到紙張發(fā)出嘩嘩的聲音,隨后讓孩子試一試。孩子拿起紙做了同樣的試驗,又思考了一會兒,終于高興地叫了起來,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訴了父親。
我們的傳統(tǒng)教學大多像第二位父親,總是把知識盡可能多地告訴學生,而不管他們是否理解,是否真正喜歡。初三復習函數部分有一道這樣的例題:
已知ABC中,AB=AC=6,BC=8,P為BC上的一點,過點P作BC的垂線,交AB于點D,交CA的延長線于點E。設BP=x,四邊形PCAD面積為y,求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由于題型的限制,這道題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并不大,在上復習講評課時,我們也只是講完算完,然后進行重復訓練。其實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思考,還有哪些量也可以表示成x的函數,再擴大范圍進而討論各種情況下x的取值范圍。從DP、EP、DE的長度,到ADE的面積等等。這樣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都能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像第三位父親一樣,不是急于給出現成的答案,而是引發(fā)學生的積極對話和思考。
結束語:都說數學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尋找各種方法使每個學生樂于參與學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空間。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希望我的價值體現在:就算不能使每個學生都愛上數學,但是能盡量讓每個學生不厭惡數學。
【參考文獻】
[1]董林偉,肖柏榮主編.高中數學典型課示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P.J.戴維斯,R.赫什.數學經驗[M].俞曉群等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馬復.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