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蘆荻西小學 楊潔瑩
說明性文章,指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從而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文章。它兼有說明性、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的特點。根據(jù)說明性文章的特征,開展對說明性文章的教學,既要體現(xiàn)其寫作目的,又要體現(xiàn)其教學簡約、純粹、本真的特點。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而概念圖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把知識及其體系結構一目了然地表達出來,突出表現(xiàn)了知識體系的層次結構。它將知識以圖解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大大降低了語言通道的認知負荷,加速了語文思維的發(fā)生。所以,概念圖特別適合運用到說明性文章的教學之中,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整體把握的能力,在第三學段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說明文單元有四篇文章,單元導讀提示學生:學習本組的說明性文章,要抓住課文的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并試著加以運用。日常教學中,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課文介紹了什么”的層面上,而忽視“課文是怎樣介紹的”,難以理清層次,抓住要點。教師運用概念圖教學說明性文章,指導學生抓住要點,就能培養(yǎng)他們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鯨》是說明文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建構知識,教師先提供概念圖的部分概念。教師讓學生初讀課文,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鯨的,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學生默讀課文后,找出關鍵詞,知道從課文四個方面介紹鯨,列出《鯨》的概念鏈圖 “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生活習性”,把課文分成四段,從而理清了文章的層次。
接著,學生自主學習最感興趣的部分,自悟自得,交流討論:鯨是怎樣進化的?鯨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學生繪制概念圖,歸納自己學習所得。再經(jīng)一段時間師生討論后,由學生去完成部分段落的概念構圖。在總結階段讓學生組成小組,去完成整個概念構圖。這樣,就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并且為課后小練筆(即根據(jù)課文內容和自己搜集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為題寫一篇短文)奠定基礎。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肮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端墒蟆肥且黄鑼憚游锏恼n文,語言生動,內容淺顯易懂,介紹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通過閱讀提示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一是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松鼠的;二是閱讀課文,想想課文在表達上與《鯨》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三是再說說從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
教學伊始,學生帶著“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松鼠的”這一問題讀書,在第一自然段找出關鍵詞“漂亮”“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畫出文章結構概念圖的框架。接著,學生研讀各個自然段,發(fā)現(xiàn)第一自然段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勢幾個方面具體來寫松鼠的外形特征——漂亮;第二自然段從松鼠的活動范圍、活動時間兩個方面著重介紹了其性格特征——馴良;第三、四自然段側重寫了松鼠的行動特征——乖巧;第五自然段補充介紹了松鼠的生育情況,何時換毛及喜歡潔凈的特點。這就解決了第一個學習目標: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松鼠的。
在解決第二個學習目標時,把《鯨》《松鼠》兩篇文章放在一起,用概念圖對比著進行閱讀,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科學文章通常所呈現(xiàn)的概念會比較明確,因此學生能準確迅速地析題。學生從析題后就知道,文章都是講動物的生活習性,開啟了探索動物世界的科學之門。教師指導學生主要從說明的角度(內容)、表達方法、語言風格三方面比較《鯨》《松鼠》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比較課文在表達上與《鯨》有什么異同,完成表格。學生用概念圖對比后得出結論:基于這些異同點,類似《鯨》這樣的文章稱為說明文,而像《松鼠》這樣的文章,把它們叫做科學小品。在解決第三個學習目標時,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作者喜愛小松鼠的語句,然后匯報交流作者喜愛小松鼠的句子。學習了《松鼠》和《鯨》之后,師生總結如何介紹動物, 并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寫一種學生喜歡的小動物。語文教學專家張壽康教授認為:“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這樣用概念圖對比著進行閱讀教學,就能在比較閱讀中促進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這個說明文單元中,寫作總的要求是先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質,逐漸地展開說明;其次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條理,以及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介紹說明事物的特征和功用,要按先后順序;說明文的語言特別要求準確、周密。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應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边@是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該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己任。而讀寫聯(lián)動中讀是基本,寫是表達,是運用,是對讀的補充,是對讀的提升。從讀到寫,寫中促讀,實現(xiàn)讀寫的遷移,這是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教學《新型玻璃》時,可以搭建支架概念圖,讓學生讀寫結合,輕松地寫出自己的說明文。
總之,在說明文單元教學之中,教師要發(fā)揮概念圖的優(yōu)勢,給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學會閱讀、思考、寫作等,從而提高說明性文章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