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路線,據(jù)此,提出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語言、教學方式方法、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嘗試。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三貼近;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80147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為“思政課”)的教材內容與中學有較大的相似性,這給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高校思政教學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魅力。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以下簡稱為“三貼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才能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滲透力。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三貼近”的內涵
貼近實際,要求思政課不能只從理論和概念出發(fā),一味說教,不解決實際問題,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把回答和解決大學生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的問題和困難作為中心任務。首先,思政教育要努力貼近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貼近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與法治建設的實際,貼近大學生成長的客觀實際。其次,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關注學生身上有哪些新的特點,新的變化,這些新的特點和變化給大學生思政教學帶來哪些挑戰(zhàn),如何有效的吸引學生,更加貼合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更好的實現(xiàn)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最后,新時期的思政教育還要求更好地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
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思政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教師要認識到社會生活在本質是實踐的,人的思想也不是單一的、抽象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復雜的、具體的,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
貼近學生,是我黨“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體現(xiàn),就是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工作路線。教師要深入學生之中,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了解學生的心聲,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關愛學生、服務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和學生談心交流,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的需求放在心上,以咨詢、輔導、網絡教育等形式把思政工作做實做活,培養(yǎng)大學生健全人格,以更好適應社會建設的需要。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三貼近”的實施路徑
2.1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思政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思政課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變單純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抽象的、不變的教育對象的傳統(tǒng)模式,而把他們引導成主動的、具體的、生動活潑的發(fā)展著的認識主體;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感體驗和接受能力出發(fā),而不能從本本和概念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頭腦的思考去發(fā)現(xiàn)、掌握真理,引導學生實施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采取平等信任的態(tài)度,建立平等型師生關系,對待學生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允許以爭論的方式交換意見;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差異,承認學生的發(fā)展變化,不強調單一標準和統(tǒng)一模式,讓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教師還要著重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通過自我教育,實現(xiàn)自我提高。
2.2 教學目標注重素質和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目標偏重于認知,拘泥于文本,而高校的思政課倡導的是知識、情感、素質與能力三個目標的綜合考量。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從偏重認知目標向情感、素質與能力等多維目標轉變。不再局限于道德知識的傳遞,更多地應傾向于情感態(tài)度、過程方法、行為習慣、素質與能力等多個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立足于現(xiàn)實社會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情商、智商等。
2.3 教學過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緊扣社會熱點、焦點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空洞的理論是沒有用的,不正確的,應該拋棄的”,可見,理論要與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能發(fā)揮其作用,才會生動而具體。在文化多樣化和信息網絡化的趨勢下,大學生接受各類信息的渠道明顯增多,課堂教學、圖書資料、網絡媒體等都是他們認識未知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然而,各種各樣的信息難免魚目混雜,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蕩中難以分清是非、辨別善惡,致使他們思想混亂。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準備及過程中要從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遵循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多搜集國際和國內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知識和信息,回答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共同分析研究解讀,這樣才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激發(fā)興趣,引發(fā)思考和共鳴。實踐證明,思政課教學堅持從實際出發(fā),適應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引導他們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能幫助他們克服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4 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學語言
思政課教學要把抽象的、晦澀的理論語言轉換為生動的、鮮活的生活語言,使大學生愿意學、樂于學。為此,思政課教師應更多地與學生開展民主平等的對話,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的語言應具有本真性、情感性、啟迪性和民主性??沙浞纸梃b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式”教學,遵循對話的方式,即從意見對立中尋求矛盾,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意見,在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真理的表述,開啟學生的智慧。
2.5 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xiàn)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注重理論疏導、因勢利導,由傳統(tǒng)的單一灌輸方式轉變?yōu)檠葜v式、辯論式、案例討論式等互動交流式;由傳統(tǒng)的訓誡式轉變?yōu)閱l(fā)式、滲透式、融入式等理解領悟式;學生由被動接受式轉變?yōu)轶w驗式、探究式等主動研究式轉變。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方式方法,讓大學生在辨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抉擇,使思政課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2.6 加大實踐教學,深化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不外乎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兩大類。課內實踐是指除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外,教師根據(jù)不同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精心設計一些以實踐活動為教學載體的形式,使學生互動參與,以檢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課堂辯論、演講、觀看影視作品等等。課堂辯論和演講,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真理愈辯愈明,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等等。同時,通過辯論和演講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點評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這些是對傳統(tǒng)課堂講授方式有益的補充。而觀看一些影視作品,往往可以收到比課堂講授更好的效果,有些學生通過觀看一次電影,可能影響自己三年的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影視作品觀摩后,一定要求學生就電影內容寫一次觀后感或者組織一次課堂討論,以達到教育的目的。課外實踐可以布置一些體驗型、參與型活動讓學生課后參與完成。如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或深入附近工廠、社區(qū)、街道、農村等地進行相應的參觀、公益活動、調查活動,撰寫心得體會或者調查報告,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深化理論滲透的效果。通過這樣的課內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滿意度提高,參與度加強,課程教學實效性得以增強。
2.7 改革考核評價方法,將“知”與“行”結合起來
思政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傳統(tǒng)的考核標準更多地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度,不顧學生發(fā)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對全體學生采用一個標準進行考核;從考核方式看,往往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忽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日常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現(xiàn);從考核內容看,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考核,卻忽視學生思想品行實際情況的考核,對學生容易造成不適當?shù)脑u價。這樣的考核評價方法勢必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育過程等的“三貼近”,科學的考核評價不僅要注重“知”,更要注重“行”,應更多地看學生“知”與“行”的提升情況。換句話說,思政課的考核評價應該主要看學生是否將學習思政理論與行為踐履統(tǒng)一起來了,是否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黃國慶,田擁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體系的構建[J].職業(yè)時空,2012,(4):177178.
[3]李景山,王鑫雙.堅持“三貼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