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對圖書館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思考

        2015-02-12 22:50:05儲流杰安慶市委黨校圖書館安徽安慶246052
        圖書館 2015年10期
        關鍵詞:問題導向問題意識

        儲流杰(安慶市委黨校圖書館 安徽安慶 246052)

        ·學術論壇·

        對圖書館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思考

        儲流杰
        (安慶市委黨校圖書館 安徽安慶 246052)

        〔摘 要〕文章通過對問題意識的濫觴而現(xiàn)實問題日深悖論的詰問,認為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的根本原因不只在問題意識本身,不是問題意識的缺乏而是問題意識的不足、外源性問題意識過強而內源性問題意識不足甚至缺乏、問題能力的低下,圖書館學要走出當代困境和危機必須強化以懷疑與批判為導向的問題意識、以現(xiàn)實為旨歸的問題意識和以理論構建為導向的問題意識,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的問題批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圖書館學歷史的、現(xiàn)實的、實踐的、理論的超越。

        〔關鍵詞〕問題意識 問題能力 問題導向 圖書館學研究

        1 問題意識的濫觴與問題日深的悖論:問題意識的問題之問

        問題意識毫無疑問與問題相關,所謂問題就是需要回答的疑問和困惑,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困難,需要超越的差距和不足,需要突破的閾限和領域等等。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人類的思維始于問題,正是生產(chǎn)生活中的第一次好奇、第一次驚愕、第一次疑惑、第一次追問、第一次沉思,開啟了人類永不停歇的思維之旅,人類從此踏上了無法遏止的認識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漫漫征途。人類思維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解題的過程,因為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而強烈的問題意識又成為思維永不停歇的動力。一切活動在本質上都是面向問題的,一切事物都是問題的集合,一切過程都是問題的解決過程[1]。歷史無非就是問題的消亡和解決,現(xiàn)實也無非是問題的存在和發(fā)展。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2]。所謂問題意識是指人們面對紛繁復雜問題時自覺產(chǎn)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并自主進行獨立思考、積極探索、不懈追問、著力解決的思維過程。問題的普遍性決定了思維認識的廣域性,問題的恒在性決定了認識的無限性。人類在思維中成長、強大,社會在思維中文明、進步,人類認識的空間和領域也在獨立、自覺的思維中不斷拓展和躍升。作為人類高級、復雜思維活動的科學研究,是為了認識和解決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客觀存在的紛繁復雜問題??茖W研究中的問題實質上是經(jīng)驗和理性之間的矛盾,主要包括經(jīng)驗事實之間、經(jīng)驗與理論之間、理論與理論之間的矛盾。毫無疑問并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成為科學研究中的問題,科學研究所指向的問題必須是客觀的有價值的問題,是真問題而不是偽問題,所謂真問題起碼應滿足兩個條件即:邏輯上能自洽和實踐中能舉證,偽問題沒有任何探索研究的價值和意義[3]??茖W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體現(xiàn)了主體思維認識的獨立自覺性、認識深刻性、創(chuàng)新超越性,更體現(xiàn)了主體的道德崇高性,這種道德崇高性彰顯了主體科學研究活動中崇高的科學精神(客觀、理性、懷疑、批判、求真、創(chuàng)新)、堅定的科學良知(無私、無畏、奉獻、責任、擔當)和高尚的科學情懷(立場、胸襟、膽識、信念、理想)。

        問題意識之于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之于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性怎么說也不為過,但問題意識畢竟只是思維意識,思維意識之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只是起到一種內驅和導向(實踐指導、方向指引)作用,有什么樣的思維意識就會有什么樣的實踐行動。思維意識并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起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思維意識對于人、對于實踐的作用一方面起決于思維意識的正確與否,另一方面還起決于思維意識的轉化作用,思維意識只有轉化為主體的行動和能力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和意義。問題意識再重要、認識再深刻,如果不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切實行動和實踐能力,只能是永遠存在于頭腦中的鏡花水月。這一點從中西方對問題意識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看得格外分明。一般意義上的問題意識人類與生俱來,但真正把“問題”作為一個問題進行哲學的、科學的思考源于西方、盛于西方,哲學意義上的問題意識最早產(chǎn)生于古希臘[4],而將問題置于人類知識增長過程、科學研究活動過程進行科學探索和系統(tǒng)認識的也是在西方(如波普爾)。可以說西方關于問題意識的認知和研究最早且最深,但西方社會并不是人人也不是事事都談問題意識,西方科學家和學者并不是言必談問題意識。不談問題意識并不是不知道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不談問題意識并非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近代以來西方發(fā)達的科學、先進的技術、繁榮的學術一直引領著世界潮流、主導了世界的思想文化。倒是在中國問題意識很時髦、談論的也很熱鬧,從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到80年代末以降問題意識的濫觴,作為話題的問題意識遍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教育、學術等現(xiàn)實生活中各個領域,作為論題的問題意識研究更是方興未艾,研究成果遍布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5]。中國人習慣于言必談意識,對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習慣于首先從主觀意識上找根源,而且無一例外地都首先認為意識淡薄甚或缺乏是其主觀原因,比如法制意識、環(huán)境意識、生態(tài)意識、交通意識、安全意識、消防意識、公仆意識、服務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品牌意識、市場意識、危機意識、風險意識、競爭意識、改革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意識等等,習慣于不厭其煩地高談闊論問題意識,領導干部講、專家學者講、人大代表講、政協(xié)委員講、企業(yè)管理者講、中學老師講、貧民百姓講、新聞媒體講、學術講壇講、學術刊物講,貌似中國是世界上最具問題意識的民族,但吊詭的是,全社會如此極端看重思維意識特別是問題意識的“決定性作用”而社會問題依然如故、依然叢生且問題日深。

        問題意識在學術界的興起實際上源于20世紀以來中西方對學科問題的反思,但中西方對學科問題的反思和解題路向卻大不相同。西方側重于從學科整體上反思和批判學術分科、學科制度和學科思維的局限,一是質疑學術分科的合法性。沙姆韋(D.R.Shumway)和梅瑟-達維多(E.Messer-Davidow)認為學科的劃分本身并沒有立論上的必然性,而是作為特定歷史時空的特定形式而存在的。斯奈德(R.G.Snyder)、麥克·揚(M.F.D.Young)、福柯(M.Foucault)等認為知識不是一種“先賦”的客觀事實,而是“人為”的社會建構[6]。奧斯特瓦爾德認為科學的分類不是依照所謂的事物的“本質”, 而僅僅屬于為了比較容易和比較成功地把握科學問題而作出的純粹實際的安排[7]。沃勒斯坦認為社會科學是現(xiàn)代世界體系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社會科學不是單個社會思想家的產(chǎn)物,而是特定結構內為達到特定目的集體創(chuàng)造物?!盵8]二是反思和批判學科制度。學術分化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是形成眾多的學科門類,促進人類知識學問的學科化、專深化發(fā)展,提高了人類認識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是形成了界限分明、嚴格規(guī)范的科層化學科規(guī)訓制度,促進了人類知識學問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有序化發(fā)展。但人為的學科劃分并不能必然的、客觀的、真實的反映客觀世界的整體結構和客觀事物的本質,不可避免地造成學術盲點,對人類的知識探索活動產(chǎn)生制約,使得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chǎn)出現(xiàn)板結化[9]。嚴格的學科規(guī)訓制度在規(guī)范學科發(fā)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學科壁壘,造成人類學問知識的部落化現(xiàn)象[10]?!捌M的學科分類,一方面框狹著知識朝向專業(yè)化和日益相互分割的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可能促使接受這些學科訓練的人,日益以學科內部的嚴格訓練為借口,樹立不必要的界限,以謀求鞏固學科的專業(yè)地位”[11]。三是反思和批判學科思維。一方面科層化的學術分科、嚴格的學科規(guī)訓制度人為割斷了人類文化和人類知識之間的整體性和關聯(lián)性,造成思維認識、研究視野的偏狹,妨礙了人們對客觀現(xiàn)象和事物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復雜性、共同性認知和把握。另一方面科層化的學術分科、嚴格的學科規(guī)訓制度、偏狹的學科思維導致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分野(即斯諾所稱“兩種文化”)、社會科學內部之間的鴻溝,“社會科學就像系于奔向相反方向的兩匹馬上的一個人。社會科學沒有它自己的方法論立場, 被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巨人之間的斗爭所撕裂。”[12]為解決學術分科帶來的局限性問題,西方學術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案,包括:打破學科壁壘將不同學科的理論或方法有機地融為一體的跨學科、綜合化研究; 旨在通過非學科知識和手段的運用使學科理論更加多樣化、立體化,提高學科闡釋力和理論洞見,增強學科間性的學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ity)、邊界跨越(boundary crossing); 基于對學科制度化和跨學科運動的批判,沃勒斯坦提出了“一體化學科方法”,目標在于建構一種整體性知識的歷史社會科學,消除社會科學的學科分歧和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分野[13];由霍加特、威廉姆斯等人發(fā)起的旨在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窠臼、具有跨學科、反學科性質的文化研究[14];山脇直司提出的 “后專業(yè)轉向”,即通過教學-研究分途、超越簡單的跨學科和研究實踐中的問題取向來超越僵化的學科專業(yè)體制所帶來的知識生產(chǎn)危機[15];當代英國學者杰索普(Bob Jessop)提出“后學科”(post - disciplinary)概念,與費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反學科立場不同,杰索普強調發(fā)展和結合對于經(jīng)濟活動復數(shù)的、橫跨的和后學科分析,這種分析認為不僅應吸取不同學科的研究傳統(tǒng),還要發(fā)展尋求超越學科界線的新的概念[16]。

        與西方?jīng)Q然不同的是,中國學科反思和批判側重于80年代末肇始90年代勃興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研究中凸顯的學科(體系)意識,提出淡化學科(體系)意識強化問題意識的研究路向。學科(體系)意識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凸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我們知道現(xiàn)代人文社會科學大都源自西方,在中國主要是經(jīng)過兩次思想啟蒙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而大量引進中國,包括西方的現(xiàn)代學科制度和學科思想理論。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高等教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都深受前蘇聯(lián)的影響,高等教育的辦學體系、教材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等基本因襲前蘇聯(lián)。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深受前蘇聯(lián)僵化的教科書體系影響,表現(xiàn)在學科建設上的意識形態(tài)化、教條化、體系化,在學科研究上以傳統(tǒng)的本體論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來建構世界觀理論體系,容納不下實踐的觀點,這無疑扼殺了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80 年代開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對“教科書體系意識”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修改,對學科教材的框架結構和體系進行改造,嘗試構建新的體系。隨著思想領域的進一步解放,大量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先進文化思想不斷引進中國,這對于推動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升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新的啟蒙影響。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社會對學科、專業(yè)需求矛盾日益凸顯,黨和國家清醒地認識到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必須加速發(fā)展高等教育,而學科水平是高等學校質量和水平的主要標志,學科建設成為高校建設的重中之重。1985 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根據(jù)同行評議、擇優(yōu)扶植的原則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重點學科。90年代國家又將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專業(yè))建設提高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先后實施了旨在建設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的“211工程”、“985工程”,努力使我國在一些重點學科、重點領域接近或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此提高我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實力。地方各級政府和高等院校也都把學科建設作為培養(yǎng)高校教師、提高教育質量、科研能力、服務社會水平、社會影響力、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和中心工作。應該說這種大規(guī)模的學科建設運動有力地推動了高校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學科、專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但正如鄒詩鵬教授所說,這種大規(guī)模的學科建設直接促成了學院性學術的興起,學科建設本質上的科層化特征加速了思想的淡出以及學院性學術的形成,而21 世紀以來問題意識的凸顯針對的就是學院性學術, 是對僵化的理論教條、被動而空洞的研究模式以及種種盲目且食洋不化的學術引進方式的批評[17]。所謂學院性學術(或曰經(jīng)院性學術)就是形式化、體系化、學科化、功利化的學科建設和思辨化、教條化、形而上學化的理論偏向,問題意識的提出是對僵化的理論教條、虛化的研究偏向、盲目且食洋不化的學術引進方式、封閉狹隘的學科意識的批判,冀望通過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針對性和研究質量。劉大椿教授也認為問題意識淡漠、運作性不強是制約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突出問題,而內在的起著直接制約作用的因素是“體系本位意識”的消極作用。體系本位意識的消極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從一種較為封閉、靜止的觀念和較為狹窄的視野來著眼和構思學術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關注的主要是概念、范疇、邏輯、體系以及學科本身的知識積累,而構成學科發(fā)展前提的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則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完全被忽略。從而導致為體系而體系、把體系當做學科建設的全部目的時,形成一種經(jīng)院習氣,成為阻礙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的因素[18]。可以看出學界權威和主流都認為學科意識、體系意識是導致學院性(經(jīng)院性)學術興盛、問題意識淡薄、思想淡出的內在根源,而淡化學科意識、強化問題導向成了解決學科問題、促進學術創(chuàng)新、提高學術質量的不二選擇。但回過頭來冷靜地想一想,從80年代末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問題意識到現(xiàn)在二十幾年了(如果從胡適所謂“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算起則近一個世紀了),學科元問題研究、學科理論構建和學科體系建設已然沉寂,問題研究、實證研究、領域研究、發(fā)展研究、綜合性研究、地區(qū)研究和后現(xiàn)代否思已應時興起,學術界對問題意識的認識和探究如此全面而深刻,但吊詭的是我們的學科、理論卻并不如人意,我們的專業(yè)和學科強大了沒有(我們的學術依然孱弱、學科依然在世界沒多少話語權、學科研究依然只是跟在人家后頭學舌)?學科理論闡釋力強大了沒有?學術現(xiàn)實問題解決了沒有(學術造假、學術腐敗、學術附庸奉雅、學術浮躁等學術亂象依然叢生)?

        2 圖書館學當代境遇的問題反思:問題不只在問題意識

        2.1 圖書館學研究問題意識源于圖書館學的當代困境和危機

        眾所周知,圖書館學是伴隨著西學東漸和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傳入中國,經(jīng)過幾代圖書館學人的艱辛開拓,學科研究和學科建設應該說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基本完成學科建制和學科體系(學科理論體系、學科結構體系、學科專業(yè)教育體系)建構,已成為學科家族中無可替代的一員,并獲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和一定程度的社會認可。但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特別是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轉型期社會利益格局發(fā)生深刻變化,同時受全球網(wǎng)絡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影響和新興信息服務產(chǎn)業(yè)的沖擊,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步入低潮,專業(yè)教育面臨困境,基礎研究逐漸式微、科學化理論構建面臨后現(xiàn)代主義的顛覆和解構,事業(yè)、專業(yè)和學科整體陷入困境和危機之中。面對當代困境和危機,有良知和責任感的圖書館學人問題意識凸顯,敏銳地覺察到學科和事業(yè)懸崖臨淵的危險,對圖書館學發(fā)展歷程進行了認真梳理和總結,對圖書館學當代困境進行了多視角度層次的分析,對圖書館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對圖書館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路向做了大膽的探索。90 年代以來圖書館學界經(jīng)歷過三次比較重大而具代表性的學科反思和批判[19]:一是對80年代勃興的學科建設中凸顯的學科意識(特別是理論意識、體系意識) 的反思和批判,認為圖書館學研究“理論脫離實際”、“泛化”和“虛化”,要求降低研究層次、回歸現(xiàn)實問題、淡化學科意識、強化問題意識等; 二是對學科研究中技術化傾向的人文主義批判,提出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呼喚圖書館學的人文復歸,推動旨在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保障公民知識(信息)權利的21世紀新圖書館運動; 三是對圖書館學本質探究的科學邏輯的后現(xiàn)代批判和解構,提出放棄本質追問的后現(xiàn)代邏輯。在這三次重大學科反思中,圖書館學人文反思和人文構建具有積極的深遠的歷史意義,因為人文精神既是圖書館的根柢,也是圖書館學的根靈,這一點無需贅述,只是由于一段時間以來先后受政治意識形態(tài)中“左”的思想的束縛、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效益觀念的驅動、網(wǎng)絡信息技術條件下技術至上主義的沖擊,從而導致了學科和事業(yè)中人文精神的迷失,所以呼喚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復歸、嘗試圖書館學的人文構建是歷史的必然。圖書館人文精神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曾經(jīng)一度如火如荼,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這對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保障社會的知識信息公平、促進社會公眾對于公共圖書館理念的社會認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圖書館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重建和實踐中的接力弘揚終將推進學科和事業(yè)的更大進步。圖書館學的后現(xiàn)代反思實際上不過是西方后現(xiàn)代思潮的盲目跟風和不切實際的作秀,對于現(xiàn)代性都還沒有完成(沒有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規(guī)范學科)的圖書館學來講沒什么現(xiàn)實構建意義,但其消極影響和理論破壞力不容小覷。因為在后現(xiàn)代主義者看來,圖書館學沒有研究對象、沒有理論體系、沒有本質,所謂的對象、體系、本質不過是學者異想天開的主觀構建,所謂的本質探究不是在尋找本質,而是在制造本質,而所謂的理論體系不過是學者作繭自縛的“精神監(jiān)獄”[20],從而導致理性的虛幻和現(xiàn)實的無奈[21]。雖然后現(xiàn)代思維對僵化、沉悶的圖書館學確實吹來了一絲清新之風,推動了理性的反思和學術民主化、多元化,但后現(xiàn)代主義反客觀、反基礎、反中心、反本質、反理性的理論取向,必然使圖書館學科學探究喪失必要的認識基礎、認識中心、認識手段(理性) 和認識邏輯(本質探究),從而不可避免的導致圖書館學理論價值觀上的學術虛無主義、思維方式上的相對主義、學術行為上的無政府主義、本質探索上的“怎么都行”(費耶阿本德) 的泛本質主義,這對于理性精神先天欠缺后天發(fā)育不完整、理論貧困的圖書館學來講無疑將是毀滅性的破壞,無異于自戕,所幸的是圖書館學的后現(xiàn)代論調并不為學術主流所認可和接受。而理論脫離實際的指責和學科意識的反思和批判對圖書館學的影響最深遠也最持久,并且都指向基礎理論研究,其邏輯依據(jù)一是基于圖書館學致用性、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的學科認定;二是基于圖書館學研究中存在嚴重脫離實際的虛玄之風、經(jīng)院習氣,以及理論意識、學科意識(體系意識)過于強烈而實踐意識、問題意識淡薄甚至缺乏的判斷,進而認為這是影響和制約圖書館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提出降低研究層次、尋找所謂的結合點、開展現(xiàn)實問題研究、強化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進行問題意識的轉換。由于圖書館學界一些理論權威、主流學者、技術精英的強勢介入,圖書館學研究的“學風”、“方向”確實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現(xiàn)在研究層次確實降低了、結合點也找到了一些,應用性、技術性、實證性研究已然獨霸學術(如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全國文獻資源調查研究、文獻資源建設、應用技術研究、社會調查研究以及近年來頗為時興的實證研究等),而基礎理論研究沉寂了、理論成果偶有閃現(xiàn)。

        2.2 圖書館學研究從來不缺乏問題也不缺乏問題意識問題普遍存在,問題意識人人都有,但學術研究中的問題意識不同于一般人的問題意識,并非完全一時的好奇和沖動,是經(jīng)過長期學術歷練而養(yǎng)成的思維品質、學術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主體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分析問題的客觀、解決問題的自覺。問題意識是科研人員最起碼的思維品質,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學術使命感驅使著學者去進行不懈的探索。圖書館學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多元性,涉及到作為圖書館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社會文化背景、作為人類文明傳承和知識保障的圖書館制度、作為主體的圖書館人和圖書館讀者的主體間性、作為在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資源體系、作為文獻知識的集藏、管理和研究的社會職業(yè)(學科、專業(yè)和事業(yè))、作為管理和服務的物質技術條件、管理方法和理念等紛繁復雜的問題,這些紛繁復雜的問題已經(jīng)形成學科相對穩(wěn)定的問題域、問題鏈和由問題關系構筑的知識體系。圖書館學從來不缺乏需要研究的問題,問題意識既不缺乏也不淡薄,從某種意義上講圖書館學人的問題意識非常敏銳、非常強烈。圖書館學總能從外部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尋找到與圖書館學相對應的問題(筆者稱之為外源性問題,亦即受外部政治意識形態(tài)、社會文化價值觀念、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思想、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影響和啟發(fā)生成的圖書館學研究問題),也總能在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發(fā)展的每一個歷史時刻,從理論和實踐的方面發(fā)現(xiàn)需要認識和解決的問題(筆者稱之為內源性問題,亦即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一些列內生問題),這從圖書館學術“繁榮”的表象可見一斑。從圖書館學外源性問題上看,沒有哪個學科像圖書館學這樣帶有極其典型的外部依賴性,突出表現(xiàn)在對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過度依附、對強勢學科的過度依賴、對西方理論和價值觀的過度依傍、對社會流行觀念的過度依仿、對技術條件和手段的過度依存。當代圖書館學術總是一直在理論與實踐結合問題上糾結,總是在無數(shù)新鮮又時髦的主題[22]之間頻繁轉換。從內源性問題上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圖書館學術刊物不算少、每年產(chǎn)出的研究成果也蔚為大觀。學術研究的本質是問題探究,沒有問題和問題意識哪來如此“繁榮”的學術?而面對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的三次重大反思和批判更加凸顯了圖書館學研究主體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科意識、事業(yè)意識、危機意識、理論意識、實踐意識、科學意識、人文意識、批判意識、時代意識等)。

        2.3 圖書館學研究中問題意識的不足,表現(xiàn)在于外源性問題意識過強而內源性問題意識較弱甚至缺乏

        在筆者看來,圖書館學界理論脫離實際的指責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高調彈唱、對所謂學科意識(體系意識)和經(jīng)院習氣的痛陳以及問題意識異口同聲的集體唱和,以及圖書館學后現(xiàn)代暗流涌動,實際上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話語、哲學社會科學潮流聲音在圖書館學的單調傳聲和“學舌鸚鵡”,政治意識形態(tài)流行什么話語、哲學社會科學潮流在說什么、西方有什么新思潮,圖書館學必然有什么話語、有什么腔調、有什么觀念,在翻新有什么話題、在轉換有什么思潮在涌動。應該說與時代同步、與潮流合流、與國際理論前沿接軌、向先進理論學習、向強勢學科看齊本無可厚非,這也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前提,特別是在學科創(chuàng)立之初以及在學科相對弱小的情況下借力發(fā)展是學科建設的歷史必然。但如果對外部條件的過度依賴、盲目跟風或者只是復制、模仿而不加批判的吸收,完全受外部因素的左右,或者像拉康(Jacques Lacan)所說的只有從他者的鏡像關系中確立自我、經(jīng)過與他者的相互參考才能找到真實存在的自我[23],而不與學科現(xiàn)實相結合、相映照進行批判性反思、創(chuàng)造性建構,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強化自我而只會迷失自我、喪失自我。雖然學科交叉融合、跨學科、綜合化是現(xiàn)代學科發(fā)展新趨勢,但學科外的學術資源只能為學科所用,不應超出學科基本范疇和學科發(fā)展的現(xiàn)實境遇。正如吳建中館長所言,雖然圖書館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有利于學科本身的深化和發(fā)展,但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邊界,無論如何發(fā)展,如何延伸,都不能偏離學科的核心。圖書館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應該是圖書館,偏離了圖書館,圖書館學就不成其為圖書館學。實際上圖書館學向其他學科過度傾斜、過度融合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24]。我們并不是想完全否定外源性問題意識的價值和作用,也不是完全否定圖書館學內源性問題反思和批判的自主性、自覺性,但這種自主性、自覺性只在少數(shù)有學術責任感、學術良知、學術素養(yǎng)的學人及其研究成果中有所彰顯,而相當多的學人充其量只是圖書館學當代境遇下的被動應對甚或病急亂醫(yī),所謂的積極性有些勉強、自覺性有些牽強,所缺乏的是內源性反思和批判、真正的問題自覺和理論自覺,不是真正立足圖書館學情、業(yè)情進行客觀地分析,沒有真正立足學科本位、以發(fā)展和壯大學科為責任和使命的學科自覺,也沒有立足學科實際、以繁榮和發(fā)展學科理論,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提升學科地位,提高學科理論影響力為責任和使命的理論自覺。什么是圖書館學的實際?如何客觀理性地評價我們的學科和學科理論?到底學科要不要?理論要不要?圖書館學真的已經(jīng)沒什么可值得研究的了嗎?圖書館學有多少人是在熱衷于書齋式研究、潛心于所謂“抽象稀薄”的課題?是不是別人怎么說了我們也該怎么說、別人都后現(xiàn)代了圖書館學也理所當然的后現(xiàn)代、別人都轉換了我們也該轉換?這些理論問題并沒有多少人真的在乎,也沒有多少人認真去反思過。

        外源性問題意識只能是引發(fā)內源性問題的因子和條件,外源性問題意識如果不和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的客觀實際(理論和現(xiàn)實)相結合,就不能產(chǎn)生內源性問題意識和推動圖書館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相對于外源性問題意識,圖書館學內源性問題意識尤其是理論意識嚴重不足甚至缺乏。影響學科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看有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傳統(tǒng)、社會意識、意識形態(tài)和教育等因素,從學科文化的角度看有器物的、制度的、觀念的因素,但從學科形成和發(fā)展的內在機理看,無外乎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社會需要的滿足和社會問題的解決是主導學科發(fā)展的外部推動力量,而學科理論的邏輯演進是主導學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生兆欣博士認為任何學科都是外部制度性存在、內在邏輯性存在和對外功能性存在[25],學科存在和發(fā)展必須獲得社會制度化認同、形成系統(tǒng)化的邏輯體系并具有社會現(xiàn)象(問題)解釋(解決)能力。這三個條件實際上可以概括為內外兩個方面,外部的社會制度化認同(滿足社會需要、成為社會學術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完成學科社會建制并獲社會認同等)是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而學科理論的邏輯系統(tǒng)性和對外功能性是作為決定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內在理論條件,這與劉小強博士所說的外在和內在雙重建制[26]相契合。外在建制是學科外部制度性存在和社會制度性認同,而內在建制是學科內在觀念性存在(即學科內在知識體系和價值規(guī)范)和專業(yè)學術的真理性及價值性認同。內在建制是學科的核心和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華勒斯坦所說:“稱一個研究范圍為一門‘學科’,即是說它并非只是依賴教條而立,其權威性并非源自一人一派,而是基于普遍接受的方法或真理。”[27]而外在建制只是學科內在知識和價值規(guī)范的社會延伸形式,是促進學科內在建制成熟的條件和保障[28]。學科理論的成熟度、發(fā)展度、認同度都取決于學科理論的邏輯系統(tǒng)性和社會闡釋力,評價一門學科主要是評價學科理論的真理性和社會功能性。任何人、任何事情都需要理論,因為人類思維的根本特性是超越性,即超出經(jīng)驗的局限,所以必須借助于一種形而上學的支點,否則人類的思維就無法展開,所以海德格爾認為:“只要人還是理性的動物,他也是形而上學的動物?!盵29]而且人類任何意義的行為都隱含一定的理論,需要將其明朗化、系統(tǒng)化。正如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James) 所說的“‘你即使是田野里撿石頭也需要理論’。理論就像鍛煉身體和吃維他命C,有的過分上癮,有的人很少考慮,但是沒有人可以沒有他?!盵30]任何學科知識都有形而上學的成分,因為科學知識并不能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獨立存在,它必須借助于純粹理智概念作為思維框架。任何學科也都需要理論,不能因為理論與實踐有一定距離、不能因為形而上學相對于“事實陳述”之無意義而棄之如敝屣。一個學科如果沒有形成堅實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那么就不能說該學科是嚴格意義上的“學科”[31]。學科地位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學術的高深性和理論體系的嚴密性;二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滿足社會需要的能力[32]。前者決定學科的學術影響力,后者決定學科的實踐影響力,而實踐影響力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

        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的原因不在或者主要不在外部環(huán)境因素,而在于圖書館學自身理論的貧困,理論貧困的原因在于主體的 “無為”表現(xiàn)和“無良”心態(tài)[33]。 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本質上是理論的危機,發(fā)展不出高深的理論,亦即王子舟教授所說的專業(yè)知識缺乏深度[34]、楊淑萍所說的“理論的貧乏”[35],并非個別學者所言的因為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和范圍的狹窄而缺少具有重大意義的命題、有特色的研究內容偏少或重要性在減弱[36]、圖書館學已沒什么可值得研究的了[37],并非因為理論過于深奧、過于超前而恰恰是理論過于膚淺、過于經(jīng)驗化、過于與實際聯(lián)系的太緊密,并非學科意識、理論意識太強而恰恰是學科意識、理論思維不夠自覺、不夠強烈、不夠強大,并非問題意識、現(xiàn)實意識、實踐意識淡薄甚至缺乏而恰恰是內源性問題意識(理論意識)、問題能力的不足甚至缺乏。沒有哪個學科像學圖書館學那樣不重視學科建設和理論建設,長期以來相當多的學者頭腦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先入為主地認定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型、技術性、經(jīng)驗性、致用性學科,在這種傳統(tǒng)而固有的思維慣性下,一些人自覺不自覺地以為圖書館學沒有理論、也不需要理論、對理論研究不屑一顧、理論研究不是也不應該是圖書館學的主流;在這種傳統(tǒng)而固有的思維定勢下,圖書館學界總有一部分人不是強化而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指責、排擠并削弱基礎理論研究,不是支持鼓勵大膽創(chuàng)新,而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拿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大棒斥責理論和理論研究、用西方所謂的新思潮或者人文社會科學的流行觀點來消解圖書館學的學科性、科學性構建,不是心無旁騖地推進理論研究、著力提高學科理論深度而總是繞開、回避甚至是逃避學科理論建設的使命和擔當。圖書館學的學科理論意識并不算強烈,也并沒有多少人真正熱衷于純理論研究、書齋式研究,在汗牛充棟的圖書館學學術成果中真正算得上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少數(shù)執(zhí)著于基礎研究的學者和數(shù)量極不對稱的基礎研究成果也長期淹沒在實踐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究的汪洋中。實際上我們只需反向思考便可明白,如果真如一些學者所言長期以來圖書館學虛玄之風、經(jīng)院習氣盛行,那么圖書館學理論不知道要虛玄抽象到何種程度,而我們的理論何以還如此平庸、貧困?實踐性應用性研究如此長時期獨霸學術,而我們的現(xiàn)實問題為何依然叢生?我們的事業(yè)還是那樣低迷徘徊甚至消亡之憂充耳?

        2.4 圖書館學研究中問題能力的低下

        問題意識固然重要,但問題意識畢竟只是一種思維意識,只能起到一種內驅和導向作用,驅使著、導引著人們去認識和探究所關注的問題和領域。如果只是單純外部因素啟發(fā)的所謂“靈感”而進行圖書館學的簡單對接,而不是或主要不是與圖書館學的現(xiàn)實實際相結合,從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的現(xiàn)實中查找和分析問題,就難以將一時的沖動和好奇轉化為持續(xù)探究的內在驅動力和著力解決問題的現(xiàn)實能力。圖書館學當代境遇問題不只是在問題意識的本身,還在于問題意識的不足,特別是問題能力(批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的低下,問題意識不能成為主體在問題能力上“無為”表現(xiàn)的遮羞布。問題是學術研究的起點并貫穿于學術研究全過程的始終,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構成問題意識的完整過程。提出問題是學術研究的起點,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解決問題是問題意識的目的和歸宿。提不出問題或者問題缺乏就意味著研究過程的終結,提不出高質量的問題就必然不會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所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又必須首先界定問題,就是甄別問題真?zhèn)巍⒃u判問題價值, 只有真問題才有科學研究的意義。但并不是所有的真問題都有質量,問題的質量與問題的位格相聯(lián)系,問題的邏輯層次、認識層次、實踐層次決定其位格[38]。只有高位格的問題才有理論和現(xiàn)實價值,位格高度決定研究成果的本質化深度。圖書館學問題意識可由外部因素而引發(fā),但主要還是從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的內部生成,尤其是從內在的問題域中找到至關重要的基礎問題、核心問題、根本問題、前瞻性問題,從內在的問題鏈中找到關鍵問題、特殊性問題、突出問題、要害性問題,只有緊緊抓住這些高位格問題進行不懈探索,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學科和事業(yè)繁榮發(fā)展。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面對學科和事業(yè)不斷涌現(xiàn)的紛繁復雜的問題,一些人習慣于附庸風雅、盲目跟風、人云亦云;一些人不是看不到、意識不到問題,就是無法分清真?zhèn)?、輕重、主次,找不到真問題、大問題、要害問題,習慣糾結于細枝末節(jié)上的問題、技術性問題、老問題、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一些人表現(xiàn)出無所適從、無處下手,患上了問題焦慮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麻木不仁、無所作為、悲觀失望、退縮逃避,丟掉了學科意識、忘卻了學科使命、泯滅了學者良知、拋棄了學科理想。這些“無為”表現(xiàn)和“無良”心態(tài)并不是問題意識的缺乏,因為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面臨的問題客觀存在著,是有目共睹和切身感受到的,不可能不在主體思維意識中有所反應,不可能不有所思考,但問題是主體要么意識不到這些問題對于學科和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緊迫性、意識不到解決這些問題所應有的歷史使命和學術擔當,要么就是空有問題意識而缺乏應有的問題能力,比較普遍的表現(xiàn)出問題能力低下。圖書館學問題能力(問題提出、問題甄別、問題洞察、問題反思、問題批判、問題解決、問題的理論升華和理論構建)一直不高,對圖書館學內生問題認識不清、把握不準、分析不客觀、反思不得力,提不出高質量、高位格的問題,而且要命的是圖書館學問題意識還是單向度的現(xiàn)實(實踐、應用問題甚至縮小為工作性、技藝性問題)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關照,缺乏理論意識和理論洞見、理性反思、理論構建、理論關照,這從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的反思中已經(jīng)看得非常清晰。

        3 圖書館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問題導向:強化三重向度的問題意識

        世紀之交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圖書館學問題和問題意識凸顯,圖書館學科反思漸成熱點,目的是通過對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圖書館學發(fā)展過程的梳理,總結圖書館學科建設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圖書館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圖書館學的當代學科境遇,評判圖書館學的學科水平,尋找擺脫圖書館學當代困境和危機的突破口,提升圖書館學的學科影響力和學科地位,更好地發(fā)揮圖書館學傳承學科知識、探究學科本質、創(chuàng)新學科理論、培育學科人才、服務社會實踐的學科價值。問題意識源于問題,但卻是對問題的超越,問題意識的本質是沉思,是一種能動性、探索性、前瞻性的思考。從思維的時間范疇上看它是一種面向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思;從思維主題范疇上看它是一種面向本體和前提之思、面向理論和現(xiàn)實之思;從思維性質范疇上看它是一種理性(即邏輯)之思、批判之思、創(chuàng)新之思;從思維的目的性上看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升認識水平、創(chuàng)構思想理論。圖書館學要走出當代困境和危機,理應強化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必須強化以懷疑與批判為導向的問題意識、以現(xiàn)實為旨歸的問題意識和以理論構建為導向的問題意識,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的問題批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圖書館學歷史的、現(xiàn)實的、實踐的、理論的超越。

        3.1 強化以質疑和批判為導向的問題意識,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的問題批判能力

        “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盵39]這說明科學研究過程也是問題不斷被認識、不斷被證偽、不斷被反駁、不斷被修正、不斷被深化的過程,在問題不斷被認識、不斷被深化,新問題不斷復現(xiàn)、不斷再認識再深化的過程中,敏銳而深刻的問題洞察力(包括問題分析、判斷、反思、反駁、批判的能力)就極端重要。圖書館學問題洞察力就是深入到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的內部全面、深刻、準確地了解和把握圖書館現(xiàn)象和活動產(chǎn)生發(fā)展的過程、規(guī)律、本質的能力。洞察力是一種問題直覺,但這種直覺并不是純粹的主觀臆測,而是經(jīng)過長期學術歷練而形成的問題綜合能力,體現(xiàn)了較高學術素養(yǎng)和資質稟賦,能夠明察秋毫、見微知著、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洞察力是一種從理性角度質疑和批判的能力,它直接體現(xiàn)科學的理性,充分表現(xiàn)科學批判性思維的能力[40]。批判性是研究主體用審視的眼光面對研究對象所具有的懷疑、不滿的精神狀態(tài),是反思研究對象的不合理性因素而追求更為合理境界的學術努力,批判性是形成問題意識的首途[41]。批判性思維要求善于對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做出判斷,或者質疑問難、發(fā)表獨立見解,而不是盲目崇拜、輕易相信結論。在圖書館學研究領域盲目跟風、附庸奉雅、迷信權威、人云亦云一直盛行,而對圖書館學自身問題想象力枯竭、反思力不強、懷疑精神萎縮、批判意識淡薄,缺乏全面、深刻的洞見,這是導致圖書館學缺乏理論深度、理論貧困的重要原因。強化圖書館學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研究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敢冒風險、敢于否定、勇于質疑,使研究更加深入到圖書館現(xiàn)象和問題的內部,思考不為常人所思考的問題、發(fā)現(xiàn)常人難以發(fā)現(xiàn)的疏漏和不足、看透常人很難看透的問題、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研究者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打破舊有觀念的桎梏、跳出已有理論的框框、擺脫流行思潮的左右、反思問題背后的問題、質疑或者否定現(xiàn)成理論和學說、挑戰(zhàn)學術傳統(tǒng)和學科權威、不斷提升問題洞見和問題探究能力,重新提出“合理”和“應當”。雖然對現(xiàn)實的不滿、反思、質疑、批判和變革是批判性思維的突出特性,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問題綜合、問題評估和客觀評價,并不是非理性、非客觀的否定、解構一切或者一味追求差異、怪異,質疑、批判是為了尋求更深刻、更全面、更合理的理由或確保思維邏輯的正當性,為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信念和堅定行為進行理性奠基。

        強化圖書館學的批判性思維,必須堅持理論基礎和學科前提。批判性思維是對圖書館學問題的批判性思考,是對圖書館學現(xiàn)存理論和問題合理性的批判,而不能簡單地否定一切,不能削弱圖書館學的學科性,不能消解圖書館學研究的科學性。任何學科都是在合理地繼承、批判性地借鑒前人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如果簡單的目空一切、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理論成果,或者反本質、反中心、反學科的后現(xiàn)代解構,那么必然喪失了學科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成為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和空中的樓宇。批判性思維還必須建立在學科前提之上,學科和問題、學科意識和問題意識并不是對立的兩面,而是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整體。學科是問題構成的學科,學科是問題在時間、空間、主體、主題等多重向度上類聚的領域,是由問題構成的邏輯知識體系。問題是學科的問題,不是學科的問題對于學科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學科意識發(fā)端于由學術分工所決定的特定責任,問題意識則基于一切研究者所理應承擔的普遍責任。盡管對同一問題往往可以從不只一個學科來研究,但這并不意味著問題是超角度、超學科的。而特定的學科視角又總是由學科的基本特點決定的。離開了學科去研究問題往往是空談,只能講一些對任何學科都無意義的大話、空話[42]。而且任何問題都應有自己的歸屬,即便在科學童年,人類的學問知識也歸屬于混沌一體的哲學,而后分化為門類龐雜的學科,而現(xiàn)代學科雖然呈現(xiàn)交叉融合和整體性、綜合化、復雜化的趨勢,但也促使交叉學科、橫斷學科、綜合性學科、系統(tǒng)科學、復雜性科學的產(chǎn)生,使得交叉性、橫斷性、整體性、綜合性、系統(tǒng)性、復雜性問題有了學科歸屬。學科的存在有其自身內在合理性,因為一方面人類的認識勞動需要分工,分工能夠解決個人認識有限和世界無限的矛盾,分工能夠提高認識勞動的生產(chǎn)率;另一方面以學科制度為基礎的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從模糊整體走向綜合精細的一個漫長的階段,為了認識的深入,我們不斷地對世界劃塊分段進行勞動分工,不同分工者進入到自己專門領域獲得更加精細具體的認識,最后獲得對世界的全面整體精確認識[43]。雖然學術分科、學科制度和學科意識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受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界的質疑和批判,但學科不會消失,人類不可能再回到混沌一體的科學童年,學科制度仍然應該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通過學科的分設促使認識的發(fā)展仍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唯一有效途徑,學科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和工具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科意識仍然是通過發(fā)揮定向、規(guī)范、內聚作用推動學科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美國科學委員會1996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們當然不是主張社會科學領域中廢除勞動分工觀念,而且這種觀念繼續(xù)可能以學科的形式存在。因為我們并不處在一個現(xiàn)成學科結構已經(jīng)瓦解的階段,而是處于受到質疑而繼續(xù)存在的時刻。”[44]堅持質疑、反思和批判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前提就是堅持了圖書館學研究的學科本體、學科方向、學科邏輯、學科立場和學科信仰,就能使圖書館學理論在反思和批判中更加接近本質、逼近真理、推進理論的深度發(fā)展,就能避免圖書館學在質疑、反思、批判、否定中只見他者不見自我、不斷被矮化、不斷被肢解、不斷被邊緣化、不斷迷失自我,甚至喪失學科自主性、自覺性、主體價值,“問題的學科化”和“學科的問題化”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趨勢[45]。

        3.2 強化以現(xiàn)實為指向的問題意識,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的現(xiàn)實問題解決能力

        因為現(xiàn)實(實踐)是問題之源,現(xiàn)實(實踐)產(chǎn)生理論、檢驗理論、發(fā)展理論,所以科學研究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應該確立以現(xiàn)實為指向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積極應對現(xiàn)實的問題訴求,這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中西方學術思想家那里找到無可辯駁的理論根據(jù),也可以從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實踐中得到強有力的印證。而學術界確實一直存在著理論與現(xiàn)實兩張皮現(xiàn)象和單向度化的理論偏向(即在“理論的領域”以“理論的方式”解決“理論”的問題,以概念演繹為旨歸的純思辨、純抽象、經(jīng)院化、學究式的理論研究,通過概念、范疇及其邏輯關系構建理論體系),強調現(xiàn)實回歸、現(xiàn)實關照、現(xiàn)實指向既是面對現(xiàn)實問題一種客觀必然,也彰顯了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擔當。但在反思和批判理論偏向、突出和強調現(xiàn)實指向的同時不能又陷入唯經(jīng)驗、唯實踐的另一種偏向。在我國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域和人文社會科學界,人們所談及的“問題意識”、“問題導向”中的“問題”基本意指現(xiàn)實問題,所強調的“現(xiàn)實關照”、“現(xiàn)實指向”中的“現(xiàn)實”以及所謂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中的“實際”基本意指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實際(即“現(xiàn)存”的經(jīng)驗的“事實”世界,能夠被人們的感覺所證實并被生活經(jīng)驗所確定的現(xiàn)實),不包括超越直接現(xiàn)實、超越感性經(jīng)驗的觀念世界,沒有或者刻意回避理性思維的理論、思想問題,不關心或者有意輕視忽視甚至漠視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實際。人們一般將學術研究的問題、領域劃分成理論與實踐,將學術研究的層次劃分為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足見理論與現(xiàn)實確實是緊密聯(lián)系不能割裂開來的。從理論方面看,任何發(fā)達高深、充盈智慧生命的理論、思想都來自于生活中的現(xiàn)實,如果把它和現(xiàn)實割裂開來,我們只能收獲“無生命的思想”和“無思想的生命”;從現(xiàn)實的方面看,任何時代、任何鮮活的現(xiàn)實都需要理論的引導、思想的照耀,如果把它和理論割裂開來,我們只能收獲“繁榮的貧困”和“貧困的繁榮”。學術研究就其本質而言,從問題的視角看就是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而從知識社會學上看就是知識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促進人類知識的增長和思想的提升。知識的增長和思想的提升,其動力源于現(xiàn)實生活與觀念系統(tǒng)之間的張力。而這一張力的強弱和生長方向則取決于現(xiàn)實生活對觀念系統(tǒng)提出的內在要求(現(xiàn)實對思想的關照),以及觀念系統(tǒng)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應能力(思想對現(xiàn)實的關照)[46]。英國著名的科學哲學家貝爾納說: “任何發(fā)展科學的規(guī)劃都應始終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保持一個適當?shù)谋壤? 并且要使兩者之間始終保持最密切的聯(lián)系”, 并且認為“把任何領域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割裂開來都是不大自然的”[47]。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既來自主體對學科和事業(yè)的高度責任感、對繁榮和發(fā)展學科和事業(yè)的高度自覺,也來自對圖書館現(xiàn)象規(guī)律和本質認識以及圖書館學理論和現(xiàn)實實際的深刻把握和敏銳洞察,當然還來自于對科學與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來自于開放胸襟和廣闊視野。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并不是單一的、純粹的問題,而是復雜多元、變化發(fā)展、開放交融的問題,因此圖書館學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也不應是單向度的。圖書館學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和一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中確實存在理論脫離實際(脫離基本國情、館情、業(yè)情和特定發(fā)展階段的學情)的空泛、虛化和經(jīng)院化的問題,學術界表現(xiàn)出對理論現(xiàn)實的不滿、質疑、反思、批判并提出圖書館學研究的問題導向、問題轉向有其合理性。但必須指出的是,這只是傾向性、苗頭性問題,而不是學術普遍性、主流性、整體性問題,并沒有妨礙和影響圖書館學的整體和大局,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圖書館學的現(xiàn)實和方向。同時還必須指出的是,不能攻其一點不計其余,只看到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而看不到甚至否定理論發(fā)展和進步的事實,不能因強化問題意識而弱化、淡化甚至去學科意識,不能因強化現(xiàn)實的推動作用而忽視理論的指導引領作用。但圖書館學研究的當下所強調的、突出的、聯(lián)系的、關照的、指向的就是單向度的現(xiàn)實實際,事實上是從一種偏向滑向了另一種偏向,從單向度的理論滑向了單向度的現(xiàn)實,而這種片面的、單向度的現(xiàn)實指向,不利于圖書館學的學科建設和理論建設,因為任何單純從現(xiàn)實的、實踐的、應用的、技術的、實用的觀點出發(fā)來研究圖書館學,不可能產(chǎn)生出具有普遍而深遠指導意義的理論,只能進一步弱化圖書館學的學科理論和學科地位。圖書館學研究如果一味迎合實際或者一味地跟著實踐跑,只會使學術研究“疲于奔命”、“窮于應付”并“流于膚淺”,繼續(xù)重蹈盲目跟風、附庸奉雅、研究主題走馬燈似轉換的覆轍,只會繼續(xù)并加速產(chǎn)生“學術泡沫”。強化現(xiàn)實指向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必須對現(xiàn)實問題做完整理解、客觀把握、深刻洞察、科學應對,要對理論與現(xiàn)實張力關系拿捏到位,促進理論與現(xiàn)實相互關照、相互促進;另一方面要遵循現(xiàn)實性又不完全拘泥于現(xiàn)實性,注重現(xiàn)實性又不止于現(xiàn)實性,應努力透過現(xiàn)象而追問某種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應當努力在現(xiàn)實問題的反思中做到立足現(xiàn)實、超越現(xiàn)實、指向未來,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理論闡釋力、現(xiàn)實指導力和科學預見力。

        3.3 強化以理論構建為導向的問題意識,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

        圖書館學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意識形態(tài)化、經(jīng)驗化、經(jīng)院化、技術化、泛化、虛化、去圖書館化等),一般是由于對現(xiàn)實問題認識不到位、不全面、不客觀,根本原因是思維方式的簡單化、單一化。對圖書館學的傾向性問題不可忽視,因為傾向性問題不扭轉、不糾正、不切實加以解決可能會影響到圖書館學全局和整體,但也不必大驚小怪,任何學科領域的研究都可能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存在傾向性問題,傾向性問題只要發(fā)現(xiàn)早,措施得力是可以及時糾正和扭轉的。我們不能因為理論研究的傾向性問題而否定理論研究的主體、主流,更不能因為理論研究的傾向性問題而放棄了理論的探索,特別是對于還不夠成熟、還處于弱勢地位的圖書館學來講,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新仍然還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非常重要和緊迫的任務。學術界對圖書館學基礎研究脫離實際的指責并不符合圖書館學的客觀實際,總讓人感覺有些拉大旗作虎皮、小題大做、片面夸大的嫌疑,把傾向性問題放大為普遍性問題、把學術問題上升為意識形態(tài)問題(即所謂原則、立場、學風問題)、把少數(shù)學者身上的問題夸大為整個理論界的學術問題、把對理論傾向性問題的批判轉向對理論和理論研究的否定。還有就是以對理論脫離實際的指責掩蓋實踐領域自身的問題,正如鄭全太先生所說,“我們覺得理論脫離實踐的程度并不比實踐脫離理論的程度更加嚴重,理論雖有陳舊空洞的一面,但當前的實踐也決計推卸不掉自身的責任,正是因為陷于輕視理論的包圍中,圖書館學理論才顯得蒼白無力和無用?!盵48]。實際上那些嘴里高喊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斥責基礎研究者不知現(xiàn)實為何物的人,他們自己卻是最不了解圖書館學實際。圖書館學的實際應該包括圖書館實踐、圖書館事業(yè)和學科研究的實際狀況、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現(xiàn)實進展。圖書館理論和實際領域取得的成果和進步是圖書館學的實際, 圖書館理論和實際領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更是圖書館學的實際[49]。而圖書館學科、事業(yè)面臨的當代困境和危機是圖書館學最大和最現(xiàn)實的實際, 而學科和事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是圖書館學需要著力解決的最大和最現(xiàn)實問題。如果無視這個客觀實際, 或者說脫離這個客觀實際, 任何基礎研究、問題研究都會失去了最基本的認識基礎和分析前提。世界上沒有多少真正脫離實際的學科和學問,即便非常抽象、虛無的哲學和宗教也不得不現(xiàn)實地關照社會和社會眾生,何況被一些學者、權威們無數(shù)次重復強調的實踐性、應用性、技術性很強的圖書館學,圖書館學研究的主體、主流并沒有脫離實際,正如有學者所言理論脫離實際實際上是個偽命題[50]。理論和實踐(實際)并不是決然對立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沒有認識的實踐,也不可能存在沒有實踐的認識。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和服務于實踐,這是實踐對理論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但理論有自身的內在特殊性,“理論指導實踐”并不意味著理論可以直接用于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并不在于它的具體性或直接性,而恰恰在于它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理論并不提供解決具體實踐問題的現(xiàn)成答案,而僅提供一種問題的認識角度、基本觀點和思維方法。不能簡單的因為圖書館學理論對圖書館實踐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指責其理論脫離實際,這種指責實質上否定了圖書館學理論發(fā)展的基本現(xiàn)實、否定了學科理論存在的必要性。實際上圖書館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并非因為理論性太強、太抽象,而恰恰相反,是因為它的理論性太差、概括性不強、普遍性不高,因而難以發(fā)揮其闡釋現(xiàn)實、深化認識、間接指導實踐的理論功能。學術界對圖書館學糾偏轉向的有限作用已被強大的負面影響所覆蓋,理論脫離實際的指責已成為圖書館學基礎研究一筆沉重的“負資產(chǎn)”,也已成為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沉重“枷鎖”。

        長期以來受正統(tǒng)理論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圖書館學一直過多甚至只是強調“實踐”、“現(xiàn)實”,而忽視“理論”、“理性”,加上圖書館學自身根深蒂固的技藝傳統(tǒng),圖書館學一直不重視理論和理論研究。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更加劇了一些人對理論和理論研究的不滿、失望、反感、懷疑、輕視、蔑視甚至排斥,使圖書館學理論研究處于十分尷尬、可悲的境地,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缺乏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和學術生態(tài),基礎理論研究日漸式微,理論研究止步不前,使本來就缺乏邏輯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性、知識深度的基礎理論日漸荒蕪、更趨貧困。圖書館學要走出當代困境和危機,必須強化以理論構建為導向的問題意識,著力提升圖書館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一是必須充分認識理論和理論研究對于學科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理論問題的危機感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使命感,強化圖書館學的理論自覺和使命但當。加強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提升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既是圖書館學走出當代困境和危機的必然選擇,也是強化圖書館學問題意識、增強圖書館學理論自覺的應有之義。對于學術研究而言,問題意識不只是簡單的現(xiàn)實之問而更是一種基于理性的邏輯之問、基于價值評判的意義之問,“問題”研究也不只是簡單的現(xiàn)象事實描述,而是對通過“問題”的沉思和邏輯概括達到理論的生成。這既體現(xiàn)了主體的現(xiàn)實關照、現(xiàn)實情懷,更體現(xiàn)了主體的理論關照、理論自覺。所謂理論自覺是指圖書館學研究者在理論上的覺醒和自覺的行動,包括對理論在學科建設和學科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自覺認識,對學科理論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以及理論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趨勢的自覺把握,對發(fā)展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責任和使命的擔當,對人類知識追尋和全面發(fā)展的終極關懷。二是必須以理論構建為導向,著力在三個維度上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首先是要面向圖書館人文歷史和當代現(xiàn)實的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歷史和現(xiàn)實闡釋力的理論話語。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理所當然不能脫離圖書館現(xiàn)象和實踐活動的客觀事實,但這種客觀事實并不是自明的存在,需要研究者從圖書館現(xiàn)象和實踐活動事實的一般常識的遮蔽中發(fā)現(xiàn)新的事實、新的問題,探尋新的、更合理、更深刻、更普遍的理論解釋和闡發(fā)。圖書館學誕生和發(fā)展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作為人文活動的圖書館現(xiàn)象和實踐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人們對圖書館現(xiàn)象和活動的認知能力和水平還很有限,特別是面對學科和事業(yè)的當代現(xiàn)實圖書館學理論已經(jīng)缺乏充分的合理的闡釋力,這就要求研究者進一步深入思考和闡釋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圖書館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深刻緣由,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圖書館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和進步的歷史作用,作為知識活動的圖書館在人的思維成長和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機理,作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機構的圖書館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不可替代性等,回答這些問題要堅持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思辨與實證的結合。其次是要面向既有理論傳統(tǒng)和理論發(fā)展的理論創(chuàng)新,生成新的理論和思想觀念。任何理論創(chuàng)新都是建立在既有的理論基礎上的理性思考,是對舊的概念、范疇、原理和價值觀念的揚棄,并不是徹底的拋棄、全盤的否定,是對既有理論的合理繼承和超越,既能揭示過去的歷史、解釋現(xiàn)實的疑問,又能預測未來。圖書館學理論的危機本質上是理論無法回答現(xiàn)實的疑難、無法預知未來的走向,喪失了理論應有的韌性。面對深刻變化了的現(xiàn)實(技術上的革命、觀念上的變革、制度上的變遷、外在的逼仄環(huán)境、內在的困境和危機等),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圖書館、圖書館學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導致圖書館和圖書館學今天這樣的困境和危機?是理論、制度、觀念還是技術?是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的宿命還是前進中的曲折?我們還必須重新審視和回答圖書館到底是什么?圖書館學應該研究什么?其核心論域核心論題是什么?圖書館和圖書館學還有沒有未來?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只要不是認定的宿命,只要社會還需要圖書館和圖書館學,我們就不能不回答現(xiàn)成理論不能回答的理論問題,就不能不對現(xiàn)有理論進行批判和創(chuàng)新,重構更有生命力的理論和更完備的理論體系。再次是要面向價值評判的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圖書館學共同的價值、理想。與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理事實,只需要研究者純粹客觀的分析和解釋不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文意蘊的社會事實,除了需要研究者對社會事實做出客觀分析和解釋外,還要對客觀事實背后的價值和意義做出合理的評價。長期以來圖書館學的價值評價總是帶有明顯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意味、權利話語意味、個人主觀意味,既不是科學的客觀的理性的評判,也不是基于社會比較普遍認同的價值、規(guī)范、理想,更不是基于學科和事業(yè)一致認可的學科價值、專業(yè)操守、職業(yè)規(guī)范。圖書館學既要在概念、范疇、命題、原理上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新理論闡釋圖書館現(xiàn)實,并通過這種解釋來科學的理解現(xiàn)實、掌握現(xiàn)實,又要在主體的價值、理想的關照下對圖書館現(xiàn)實做出合理的價值評判,并以此來超越現(xiàn)實、提升現(xiàn)實。我們必須站在人類知識管理、文化傳承、個體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高度,深刻認識圖書館學科和事業(yè)存在的崇高價值和終極意義,努力探索如何在知識管理、知識服務、知識傳遞、知識創(chuàng)造中體現(xiàn)圖書館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在人的知識需求、個性成長、能力提升、智慧成長、內在修為中實現(xiàn)圖書館人和圖書館學人的人文關懷和價值理想等等。價值觀念創(chuàng)新應該而且必須成為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面,離開了價值和理想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就會失去其自由、超越的精神靈魂和特有的人文基因,學科理論就會淪為純學究、純經(jīng)院、純理論而毫無生命質感和感染力的枯燥的知識符號,離開了理想和價值導引的圖書館將淪為只有知識資源、技術手段、存儲空間、機械程序組合而成的毫無生命色彩和人文意味的冰冷的、乏味的知識倉庫,離開了理想和價值信念支撐的圖書館人和圖書館學人必然會淪為沒有理想和價值追求、沒有情感的業(yè)務工作的機器、技術手段的奴隸、知識學問的婢女。三是必須以理論創(chuàng)新為導向,著力優(yōu)化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圖書館學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反思、質疑、批判、解構和重構是正?,F(xiàn)象,又要看到圖書館學尚處在科學的童年、基礎研究極度薄弱、深處困境和危機之中的客觀現(xiàn)實,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任務,更多的是需要理論建構而不是理論解構,更多的是需要鼓勵大膽創(chuàng)新、深入研究而不是理論打擊,需要一個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和相對寬松、民主、開放的學術生態(tài)。一方面要完善理論評價體系,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地評價基礎理論成果,而不是帶有主觀偏見、成見、喜好、功利色彩; 另一方面要在整個圖書館界樹立基礎理論決定學科和事業(yè)生存發(fā)展、基礎理論優(yōu)先發(fā)展的核心理念,鼓勵理論創(chuàng)新、支持理論創(chuàng)新、保護理論創(chuàng)新,大力倡導潛心研究、嚴于自律、淡泊名利、奉獻學術的學術品格和自由探索、寬容異見、平等爭鳴的學術精神。

        (來稿時間:2015年5月)

        參考文獻:

        1.李雙套.“問題意識”的深層意蘊.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4(10):56-58

        2.人民日報評論部.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辯證看待社會發(fā)展與問題之一.人民日報,2013-05-20(5)

        3.勞凱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學理意識和方法意識.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15

        4.宋清華,崔希福.西方哲學的問題意識.新疆社會科學,2004(1):12-17

        5.CNKI進行“問題意識”關鍵詞檢索結果5764條,而篇名檢索結果1764條,最早的是張利發(fā)表在《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89年第1期上的《大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文豐發(fā)表在《情報知識》1989年第6期上的《情報研究的問題意識》,檢索時間:2015-04-11

        6, 10.黃文彬,胡春光.試論大學學科邊界的形成與分化.中國高教研究, 2010(7):49-53

        7.李醒民.論科學的分類.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149-157

        8.江華.解構學科的神話——透視沃勒斯坦的學科理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3):62-64

        9, 15.趙俊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后專業(yè)”轉向. [2012-09-05].http://library.crtvu.edu.cn/sfw/ReadNews.asp?NewsID=5021

        11, 27.(美)華勒斯坦. 學科、知識、權力.劉健芝,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99:15, 13

        12, 13, 16.郁建興.淡化學科分界 強化學術分工.浙江社會科學, 2007(4):19-21

        14.張紅兵.學科化:文化研究的必然選擇.文藝爭鳴,2011(7):46-50

        17.鄒詩鵬.理論自覺與當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月刊, 2011(6):5-11

        18.劉大椿.問題意識與超越情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8-25

        19.儲流杰.圖書館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學科意識.高校圖書館工作, 2014(4):3-10

        20.蔣永福.不再追問本質.圖書情報工作, 2010(1):5-7, 90

        21.陳立華.現(xiàn)代圖書館學的實踐論與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范式的沖突及延續(xù).圖書館雜志, 2010(9):9-11

        22. 80年代以來圖書館學研究的主題變換頻仍,諸如現(xiàn)代化研究、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市場經(jīng)濟、知識經(jīng)濟、情報交流、信息交流、文獻管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資源管理、人本管理、效益管理、業(yè)務流程管理、危機管理、信息高速公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wǎng)絡技術、大數(shù)據(jù)、云技術、MOOC)、電子圖書館、數(shù)字圖書館、復合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機構庫、知識庫、思想庫、第三空間、人文精神、社會責任、現(xiàn)代及后現(xiàn)代話語、知識自由、信息公平、公共文化、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等

        23.許宏.文化比較視野中的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中國高教研究, 2012(3):21-24

        24.吳建中.圖書館學的反思.圖書情報工作, 2009(8):5-6

        25.生兆欣.“學科”,抑或“領域”?.比較教育研究,2011(2):16-21

        26, 28.劉小強.高等教育學學科分析:學科學的視角.高等教育研究, 2007(7):72-77

        29.李滿花.超越“拿來”走向原創(chuàng)——中國當代圖書館學研究之我見.圖書館建設, 2008(4):76-78

        30.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318

        31.韓喜平,吳宏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的“問題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1):13-16

        32.張應強.超越“學科論”和“研究領域論”之爭——對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方向的思考.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4):49-61, 184

        33.儲流杰.圖書館學當代困境與危機.圖書館,2013(3):12-17, 29

        34.王子舟.建國60年來中國的圖書館學研究.圖書情報知識, 2011(1):4-12,35

        35.楊淑萍.近年來我國圖書館學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現(xiàn)代情報, 2007(6):2-5

        36.徐楚雄.圖書館學的研究特點與學科地位.圖書館學研究, 2007(5):2-4

        37.蔣心獨運的博客: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還有什么可研究的?.[2015-04-22].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5fb64d01015qj7.html

        38.羅志榮.問題、問題意識與問題導向.企業(yè)文明,2014(11):42-45

        39.(英)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6:318

        40.王鴻生.科學研究中的想象力、洞察力和理解力.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2(1):86-90

        41.龔少情.黨建理論研究的問題意識.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1(6):54-59

        42.劉永富.關于學術研究中的“問題導向”的幾點思考.甘肅社會科學, 2008(2):47-49

        43.劉小強.學科建設:元視角的考察——關于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反思.廈門: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2008

        44.王媛媛.封閉與開放: 走向學科研究與跨學科研究的統(tǒng)一.高等教育研究, 2010(5):47-49

        45.王學儉, 張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2):20-22

        46.唐濤.現(xiàn)實的關照與關照現(xiàn)實——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性.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4):66-70, 82

        47. (英)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441

        48.鄭全太,王宏艷.在“理論脫離實踐”的背后——關于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反思.云南圖書館季刊, 1999(2):3-6

        49.儲流杰.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圖書館學理論創(chuàng)新——兼與《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圖書館學發(fā)展的基礎》作者商榷.圖書館,2008(5):1-5

        50.老槐的博客.一個偽命題:理論脫離實際.[2015-04-21].http://oldhuai.bokee.com/418890.html

        〔分類號〕G250

        〔作者簡介〕儲流杰(1964-),男,中共安慶市委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參編著作4部。

        A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in Library Science Reseach

        Chu Liujie
        (Library of Party School of CPC An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Abstract 〕Why the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is so flooding but the real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aradox,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real root cause of library science contemporary predicament and crisis is not in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itselfe but in too strongly exogenous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and poorly even lacking endogenous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and lowl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order to walk out of library science contemporary predicament and crisis, we must strengthen three kinds of problem directions and improve three kinds of problem ability.

        〔Keywords〕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Problematic direction Library science reseach

        猜你喜歡
        問題導向問題意識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shù)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研究
        基于問題導向的小學數(shù)學自能學習初探
        計量經(jīng)濟學課程案例教學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11:55
        克拉瑪依區(qū)社區(qū)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研究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十八大以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理念、思路與路徑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4:50
        恰當處理“教”“學”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文理導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8:22
        問題意識與專題化教學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大學英語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實施研究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日日碰狠狠丁香久燥| 99久久精品在线视频| 日本真人做爰免费视频120秒|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亚洲第一无码精品久久| 国产美女高潮流的白浆久久| 精品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颜射内射中出口爆在线|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av深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欲求不満の人妻松下纱荣子| 成人性生交片无码免费看|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香港三级日本三韩级人妇久久|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真人男女做爰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粉嫩美女一区二区三| 黄片小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精品人妻夜夜爽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久爱 | 国产av麻豆mag剧集| 99国产小视频| 精品国产麻豆免费人成网站| 少妇真实被内射视频三四区|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久久av| 狼色在线精品影视免费播放| 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欧美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 日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女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偷看各类wc女厕嘘嘘偷窃| 欧美性videos高清精品| 色婷婷激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