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新祿
摘 要:教學活動旨在激活課堂,可通過平等交流,構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基礎,面向全體,培育和保護學生的上進愿望;轉換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設置問題串,促進師生互動;拓展思維,引領創(chuàng)新,從而激活數學課堂。只有學生“動”起來,教學才能有好的效果,課堂才能有生機。
關鍵詞:數學課堂;互動 ;角色 ;問題;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299-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旨在激活課堂,通過對話與交流實現師生間的互動。那么,怎樣激活數學課堂,實現師生互動,下面談點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平等交流,構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是一種傳統(tǒng)的師生之間的授受關系,指導與被指導關系,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教師是權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學生是觀眾,是聽眾。在教學中,教師常以權威和長者的身份自居,無視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精神世界,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直使學生有問題不愿提,不懂得不敢問,妨礙了師生的交往與對話。其實,師生之間不僅僅是一種認識關系,更是一種交往關系,是一種共同創(chuàng)造意義的關系。教師要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基礎上,經常和學生對話交流,了解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鼓勵和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克服困難,開拓進取。
二、注重基礎,面向全體,培育和保護學生的上進愿望
作為學生都有上進的愿望,那么怎樣培養(yǎng)和保護學生的上進愿望呢?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不單單是幾句鼓勵的話語,而是應該摸清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全體學生上,遵循認知規(guī)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首先讓學生能聽懂學會當堂課的內容,并通過練習牢固掌握,作業(yè)的分量與難度,也要讓學生力所能及。同時以新授內容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幫助學生補上缺漏。考試測驗均以基本題、中等題為主,讓絕大多數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數,使部分害怕數學的學生從“我不行”中解放出來,覺得“我還行”,從而提高學習信心。
三、轉換角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教學教學,歸根在于“學”字上,無論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在學生那里體現,離開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師講得再好也會經常出現“教師講完了,學生仍不會”的現象。所以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學活動中學生應當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考慮的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四凡四不”的原則,即凡是學生自己能學習的教師不教,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師不導;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出的教師不啟;凡是學生自己能說出的教師不引。教師只在重點部位進行強調,難點地方幫助學生突破,對知識進行串聯和延伸。如在解分式方程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閱讀自學,然后讓學生交流去分母的方法,最后老師只說明解分式方程要驗根的原因,緊接著讓學生完成隨堂練習,這樣,教師輕松愉快,學生及時得到了操作實踐,表現出的問題又能得到交流指正。整節(jié)課都是學生在“動”,教師僅起了“引”和“導”的作用。
四、設置問題串,促進師生互動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在教學中可借助問題,激勵學生思考,發(fā)展學生思維,圍繞著問題的解決,目標的實現,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學生思想不穩(wěn)定,興趣容易轉移,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對于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還是比較感興趣,特別是新奇問題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更是熱衷探討。因此,在授課時,可把一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在一起,引導學生交流探究。比如,在進行分式的加減法教學時,讓學生回顧同分母分數如何加減?再讓學生猜想同分母分式如何加減?為什么與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法則一致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能回答不上來,教師可從字母表示數來引導學生回答,緊接著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幾個同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然后讓學生回顧異分母分數如何加減?再給出一個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例題,鼓勵學生自主完成,總結出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法則。這些問題和目標,緊扣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新穎和驚奇中獲得了新知。
五、拓展思維,引領創(chuàng)新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思維作為智力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那種只是被動地接收老師傳授而沒有自己思維的學習是不會有創(chuàng)新的;那種人云亦云,沒有創(chuàng)新的課堂是不會有生機的,只會是死水一潭。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拓展學生的思維放在重要的位置,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1、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如,學習乘法公式時,可鼓勵學生對公式進行正反運用,學習幾何證明時,可鼓勵學生執(zhí)果索因。
2、引導學生異向思維。如,在解決代數問題時,可借助于幾何的辦法,對于幾何問題也可采用代數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如對于一些數學問題,可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用不同方法進行解決。比如,2002年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中有這樣一道題:已知a=1999x+2000,b=1999x+2001,c=1999x+2002,則代數式a2+b2+c2-ab-bc-ca的值為( )A.0 B.1 C.2 D.3
這道題一般是先配方,再代值計算,運算量較大,但若換個角度,用特殊值法就有如下簡單的解法:因x為任意實數,不妨取x= -1,則a=1,b=2,c=3,代入a2+b2+c2-ab-bc-ca=3,故選D。
總之,課堂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能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能否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中“動”起來,更是數學教學成敗之關鍵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