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紅
摘 要:信息技術早已深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師而言,準確把握整合時機,合理掌握整合程度,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科學有效的整合,就能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更快的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更好地提高學生積累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
信息技術以其呈現信息的便捷,學習趣味的增強,難點有效的突破等優(yōu)勢,讓語文課堂呈現出一派“萬紫千紅春滿園”的美景。但是,在信息技術廣泛進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同時,它也給語文教學帶來負面影響:語感培養(yǎng)的忽視,情感交流的淡化,思維想象的限制等等,將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我們也不禁深思: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才能做到科學有效的整合呢?下面我將以自己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體會,從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準確把握整合時機,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
多媒體是輔助教師教學和學生發(fā)展的一種教學工具,它的設計應為教學的某一環(huán)節(jié),起著呈現、烘托、渲染的作用。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科學有效的整合,必須找準整合的適當時機,科學有效的“整合”,在我們的教學中有這樣幾種途徑:
1.適時呈現,激趣導入
教師如何優(yōu)化導入環(huán)節(jié),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新授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運用多媒體課件導入,適時地將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呈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種心理期待下,其興趣與熱情自然遷移到后面的語文學習中。如我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首先展示課件,課件播放波濤洶涌的恢弘場面,再配上扣人心弦的音樂,然后再讓同學們說說大海留給自己的印象,在這樣的情感渲染下,教師導入,那么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什么樣子的嗎?想不想和老師乘坐海底觀光潛艇潛到海底,觀賞一下神秘的海底世界?這樣的問題導入,學生的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精神飽滿地投入到新課文的學習之中。
2.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情感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該加強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一切可以開發(fā)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情境,升華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我在教學《桂花雨》第二課時,學生分組齊讀“搖花樂”“思鄉(xiāng)情”部分,教師說作者琦君很多作品都散發(fā)著濃濃的思鄉(xiāng)情,對家鄉(xiāng)有深深的眷戀。她在《煙愁》的后記有這樣一段話:(配樂逐行出示),聽了這段話你想說什么?現在琦君住在美國,已經80多歲了,為了尋根,前年她又回到了故鄉(xiāng),喝一杯故鄉(xiāng)的桂花茶,嘗一口故鄉(xiāng)的桂花糕,聽一聽那熟悉的鄉(xiāng)音,看看美麗的山山水水,不禁熱淚盈眶:(出示圖片和字幕)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也讓學生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理解作者對故土深深的眷念之情。利用課件,升華情感,學生只有融入情境,與作品息息相通,產生共鳴,才能縮短與文本之間的心理距離,理解課文蘊含的情感。
二、合理掌握整合程度,打造高效語文課堂
在多媒體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有的語文老師卻一味依賴多媒體,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幅下降。語文學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需要科學整合,要講實效、高效,要把握整合的程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整合頻率要適可而止
語文教學不是輸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應做到適可而止。因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是看學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確反饋的信息量。如我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從網上下載了很多海底動植物的圖片,這些圖片制作精美,我一張也舍不得刪掉,于是課上我將幾十張圖片配著音樂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剛開始,隨著一張張海底美輪美奐的圖片播放,學生不時地發(fā)出一聲聲驚嘆,到后來學生觀賞的興趣明顯下降。課后我進行了反思:雖然聲像圖片很新奇,但是過多地出現,反復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怎能沒有審美疲勞呢?教師繁復切換多媒體,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占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課堂效益又怎能得到提高呢?因此,在采集整合信息的時候,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做到適量、適度。
2.整合難度要恰到好處
因為多媒體呈現方便,分析和展示思考過程比較容易,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就增加了難度,盲目地拔高學習的要求,拓展延伸往往不加節(jié)制。如我校一位年輕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體詩《江雪》時,教師引領學生理解詩意后,向學生發(fā)問:在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釣什么?僅僅是為了釣魚嗎?冰天雪地是釣魚的季節(jié)嗎?能釣到魚嗎?然后,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一段視頻,講述了詩的作者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教師告訴學生,柳宗元當時被貶來到永州,無論在人際還是在仕途,都處于極度孤獨寂寞之中,國家朝政也處在極其灰暗之際,因此我們說,(出示課件)詩中老人應該釣的是一種孤獨,釣的是一種寂寞,釣的是一種孤傲的心境,釣的是一種理想和愿望,釣的是即將來臨的整個春天。這種脫離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學習實際的拓展,過分夸大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體現出其優(yōu)越性。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整合時機,合理掌握整合程度,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科學有效的整合,就能更快的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更好地提高學生積累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我們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他們自由地進入語文學習運用的廣闊天地。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M].劉允平,譯.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45.
[2]韓庚靈.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G].外國教育史.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216.
?誗編輯 王亞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