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秀梅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暢所欲言的膽量,使他們敢于說、樂于說;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能說會道的能力,使他們在交際時能運用語言的技巧。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能力;途徑
語言交際活動是一種雙向或多向互動的活動,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fā)展語言的黃金時期,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應從小開始培養(yǎng),六歲是語言發(fā)展的最佳起始點,是一個人發(fā)展語言的黃金時期,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陣地。
一、疏導學生心理障礙,讓他們敢說
在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活潑、愉快的語言環(huán)境,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口語交際的心理障礙。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我都給予肯定,即使是說得不太好的,也不訓斥,還會從另一方面找出其優(yōu)點,比如“你的聲音真響亮”“你的普通話說得真標準”等,給每一個發(fā)言的學生以不同的鼓勵。漸漸的,他們的膽子大了,說話的興趣濃了,覺得與老師、同學交流是一件簡單有趣的事情,小小的講臺成了學生向往的舞臺。
如,在教學《難忘的啟蒙》一課時,我提出了兩個問題“我在你們心中播下的種子能不能生根發(fā)芽呢?”“小學階段即將結(jié)束,你們想不想對我說些什么呢?”對這兩個問題學生各抒己見,有一個平時很調(diào)皮常惹是生非的學生說:“老師,種子被您壓得太緊了,怎么能生根發(fā)芽呢?”大家哄堂大笑,我并沒有生氣,更沒有責怪的意思,只是微微一笑對他說:“種子生根發(fā)芽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和陽光,只要具備了這幾個條件,石頭底下的小草種子都能探出腦袋,而且它的生命力會顯得更頑強!老師對你嚴格要求,目的就是為你創(chuàng)造合適的條件,你說對嗎?”這時全班學生都用期待的目光望著他,我說:“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只是要在抓好學習的前提下再玩?!彼牶鬀]再說什么,從他羞愧的表情我知道他認識到了錯誤。果然,從此以后,他很少搗蛋,上課發(fā)言積極,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二、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樂說
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后,我采用模擬情景假想旅游的形式,組成一支有“導游”和“游客”的旅游團,讓學生擔任導游,學一點“講”的學問。先播放汽笛長鳴的聲音,告訴學生現(xiàn)在是坐在汽車上要去廣東省新會縣天馬河去旅游,接著那株獨木成林,占地面積達20余畝的大榕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榕樹上眾鳥紛飛,千姿百態(tài)的鳥兒在自由活動?!皩в巍睅е坝慰汀庇斡[,介紹一些鳥兒的生活習性,“游客”們隨時可以提問,“導游”一一作答,其余學生也可幫助回答。如一位“游客”問:“大榕樹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呢?”“導游”只回答了:“大榕樹枝繁葉茂,能為鳥兒提供生存空間、食物和水分;當?shù)厝吮Wo鳥有原因?!薄坝慰汀辈惶珴M意,有的學生就補充說:當?shù)赜炅砍渑?,當?shù)厝吮Wo大榕樹等。在這次活動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又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除了當小導游外,也可以讓學生當小記者,學點“問”的學問。
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愛說
兒童的天性是活潑的,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好勝心和榮譽感,針對這些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手段調(diào)動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讓他們養(yǎng)成積累語言的習慣。這需要教師加以指導。
如,教學《找春天》(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一課時,為了豐富學生的口語交際內(nèi)容,我組織了一次找春天的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的懷抱,用心去觀察。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壯美的自然景色,映入學生的腦海,使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然后回到課堂上來,指導方法,以問助說,讓學生從整體上弄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誰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學生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簡單說出來,內(nèi)容枯燥。于是我提出問題:遠處有什么樣的山?是什么顏色?近處的小河河水怎樣?水里有什么?它們在干什么?根據(jù)這些問題學生很自然也很容易地回答,經(jīng)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說出來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自己也受到美的熏陶。類似的訓練次數(shù)多了,學生口語交際時不再空洞無物了。
總之,我們既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加強口語交際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將口語交際教學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之中,只有這樣全面動起來,才能幫助學生從小打好堅實的基礎(chǔ),讓他們成為會說話、會做事的人,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貴新,侯國范.新課程理念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雷實,張勇,夏雄峰.小學語文教學評價[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