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剛?趙立宏
〔關鍵詞〕元認知技術;考試效能;學習狀態(tài)
一年一度的高考,既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深度考察,更是對學生學習能力、意志品質、情緒狀態(tài)等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檢驗。
我校是山西省教育廳直屬的重點中學,承擔著為我國乃至世界優(yōu)質高校輸送優(yōu)秀人才的重任。學校堅持 “高抱負、高修養(yǎng)、高能力、高學識”的培養(yǎng)目標,學生的學業(yè)目標高,學業(yè)成績好,并且不斷追求卓越與完美。
但是,即使是對于這些優(yōu)秀學生,到了高三第二學期的四月份,“高原現象”也會在部分學生身上顯現,即盡管學生本人和教師都在繼續(xù)努力以使成績更好,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成績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在事實面前,部分學生出現急躁、焦慮、委屈、多疑、失眠、厭食等心理、生理表現,這些負面情緒及其相關生理反應反過來又直接影響學習效率、考試成績及其身心健康,并可能形成惡性增強循環(huán)。教師、家長及學生本人因而處于對現實極度的緊張不安以及對未來前途的深度焦慮中。
筆者2010年師從元認知干預技術創(chuàng)始人、遼寧師范大學金洪源教授學習元認知干預技術及其理論。從元認知干預技術的視角看,其中的絕大多數矛盾或問題均為學生本人意識不到或意識到了自己意志調控不了的潛意識心理現象,其本質都是典型的條件性情緒反射所致。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受不理想的考試成績、偶爾的人際關系失調或其他偶然事件的刺激產生了較高的焦慮情緒。當學生帶著這種焦慮情緒進入功課學習狀態(tài)時,焦慮情緒就與功課學習情境相結合,形成條件性焦慮情緒反射。在這種條件性焦慮情緒反射形成以后,只要學生再一進入功課復習情境(S),就會自動出現高度焦躁、緊張等負面情緒(E)體驗;在這種焦慮情緒體驗的狀態(tài)下,學生的內分泌系統和大腦細胞都會處于生理低能狀態(tài),學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大腦思維活躍程度下降、記憶力下降,并導致學習狀態(tài)低迷、信心喪失以及學習行為遲鈍、拖拉、低效等反應狀態(tài)(R)。這些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高三學生復習期間因為壓力過大而學習成績下降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我校2013年高考備考為例,筆者將此類型學生共21人編成一個團體輔導小組,按照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理念,進行為期8周每周2課時的心理訓練,以幫助學生自己高效干預自己的潛意識心理結構,建立關于學習考試的積極性情緒條件反射。經過5次(10課時)訓練,學生們已能夠對負面情緒進行自我覺知、監(jiān)督和調控,并達到前所未有的神經性興奮狀態(tài),注意力高度集中,感知覺異常敏銳,學習效率高度提升。學生參加太原市第二次模擬統一考試,成績普遍超出一模成績40分以上。第6至8次心理訓練進行了考場興奮狀態(tài)程序性表征訓練,效果異常明顯,學生們對高考充滿期待并堅信能夠成功。高考結束,結果令所有人驚訝:21人中有8人分別考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1人考入香港理工大學;其余12人均考入“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具體的技術干預操作可從以下三方面
入手。
一、培養(yǎng)覺知和調控思維取向的元認知能力
覺知和調控思維取向的元認知能力,是指當人們因為某種過激情緒驅動產生情緒性單向思維時,思維者能夠及時覺察自己正在因為情緒驅動而僅能產生朝向一個方向而非多個方向檢索知識的思維,并因此妨礙了自身態(tài)度的多元取向。例如,在成績裹足不前和無助的消極情緒狀態(tài)下,學生就會朝著 “理想大學沒戲了”“如何向父母交代”“一切努力原來皆是空”“一切全完了”等單一的災難性思維方向向前推演。這種災難思維會將學生的焦慮情緒推向極高狀態(tài);而極高狀態(tài)的焦慮情緒又將再度將其大腦活躍程度推向低迷,從此進入系統的消極增強循環(huán)狀態(tài),有的學生會因此導致成績的不斷大幅度下降,有的學生則會一直發(fā)展到災難性的狀態(tài)。
如何使學生擺脫這種災難性的單向思維的束縛,使思維直接向著積極方向前進?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元認知能力體系,讓元認知不受消極情緒的束縛,高效地克服消極的情緒性單向思維,啟動積極的理性元認知思維,例如,“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只要我調控好自己的焦慮情緒和消極單向思維,繼續(xù)堅持奮發(fā)向上、刻苦復習,成績一定會有積極變化的”等。當采用心理技術手段使學生降低了焦慮情緒時,他們當時的單向思維會自動變成多元方向思維,就不會再把事情想得那么糟糕,也會避免出現那么嚴重的后果。另外,還要教會他們自動地將思維的知識檢索方向朝向積極一方,反思自己的焦慮情緒導致的癥狀思維。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單向思維是在潛意識中自動實現的,多元思維則需要反復練習才能變得熟練、自動化、優(yōu)勢興奮,才能夠保證當事人今后一遇到那種場合就實施多元思維。
二、培養(yǎng)覺知和調控情緒情感的元認知能力
由于較多高三考生大腦中存在著對各類考試過敏的情緒反應,因此當其一接觸到考試刺激事件或情境(S),就會自動地出現高度焦躁等負面情緒反應(E),在這種情緒狀態(tài)下,出現了思維和記憶敏捷性下降、學習行為消極、學習效果下降以及信心減弱或喪失等反應狀態(tài)(R)。從該反應路徑S-E-R看,情緒(E)是刺激(S)和反應(R)的中間橋梁,情緒的性質直接決定反應R,那么在S不變的情況下,利用情感先行組織者技術建立積極E,從而驅動積極R,即建構新的情緒行為反應模式(路徑)S- E-R,使之能夠替代或對抗原有的反應模式S-E-R。根據交互抑制原理,當新反應模式被足夠強化的時候,舊反應模式自動被抑制。
建立新情緒行為反應模式,首先要進行放松訓練。放松狀態(tài)下學生左腦的批判過濾功能降低,消極情緒驅動消極單向思維現象消失,調取學生既有的或自己崇拜的成功人士的頑強、樂觀、堅韌、向上的積極情緒(E)更為容易,積極情緒更容易驅動快速、高效學習的反應行為(R)。通過多次訓練可將S- E-R固定下來,一般三次訓練即可見效,但需要不斷鞏固、強化和擴展。
為了強化鞏固積極情緒與行為,筆者還使用情感先行組織者技術對學生的目標成績、目標大學、目標人生進行表征強化。在放松狀態(tài)下,使其充分想象和感受自己考取的理想分數、理想大學校園里的自己以及未來工作崗位上不斷開拓進取光彩照人的自己,這種積極想象驅動學生學習的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積極情緒,在該情緒狀態(tài)驅動下,學生便會產生愿學習、想考試的積極行為。
最后,運用情感組織者技術向學生大腦中輸入新的觀念、情感反應或新的行為模式。要確保其能夠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實現,即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只要一碰到刺激就能夠迅速做出積極情緒行為和思維反應,一取決于鞏固的次數,二取決于每次放松的深度,三取決于對學生心理經驗內容的組織建構水平。
三、培養(yǎng)自塑優(yōu)秀人格的元認知能力
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行動家?!笨梢?,個性是人與人最本質的區(qū)別,一個人能走多遠,能有多大的成就,根本上還是取決于個性品質。
學生們普遍缺乏熱愛學習的個性品質,大多將學習定位于為了考大學的狹小格局中,因此焦慮性動機過強,易糾纏于結果的得失,從而影響學習時注意力的集中和神經興奮性。
這既是學習觀問題,又是個性品質問題。在認知調節(jié)時,我們著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的個性品質,建立更高的理想目標和信念,摒棄狹隘的學習觀。
培養(yǎng)學生自塑優(yōu)秀個性的元認知能力,第一件事是要做好對學生價值觀、個性觀、審美觀的認知輔導。例如,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和考試的個性品質時,就要和學生講明白:學習能夠增長知識,提升智慧,增強為國家服務的本領;考試是為了檢驗我們知識學習的程度,高考是為國家挑選合格人才的途徑,也是公平公正的競爭方式。只有樹立宏大的學習觀、考試觀,才能將個人學習置身于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偉大建設中,才能增強學習的緊迫感、責任感與使命感。
培養(yǎng)學生自塑優(yōu)秀個性的元認知能力,必須做好的第二件事是要教會學生如何通過自我心理干預自我塑造出所預期的優(yōu)秀個性品質。要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教會他們理解優(yōu)秀個性品質是由哪些程序性知識構成,由哪些條件性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構成,如何通過自我放松暗示練習將這些程序性知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和條件性行為反應轉化成為自己的自動化實現的態(tài)度、行為和思維。例如,要把自己一遇到考試就厭煩的個性反應改變成為一遇到考試就自動實現熱愛考試的個性行為時,就要在成功解決為什么要熱愛考試的價值觀問題的前提下,設計自己一遇到考試就在大腦中涌現積極情緒體驗、積極行為反應和積極思維過程的條件反射,并為自己的長大成人、勇于挑戰(zhàn)的個性感到自豪!
(作者單位:山西省實驗中學,太原,030002)
編輯 / 丁 堯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