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 要: 古代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學習與鑒賞古代詩歌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初中生對語言精練、手法多樣的詩歌理解能力弱,即便是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詩歌,他們也可能在解讀、詮釋、探究與品鑒方面能力嚴重欠缺,制約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本文就古代詩詞教學中教會學生通過誦讀涵詠促進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問題做探討。
關鍵詞: 古代詩詞 課堂教學 涵泳學習 語言素養(yǎng)
詩歌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精練、情感豐富、意蘊深厚,初中生因為語言積累不足,品鑒能力不夠,見到古代詩詞就感覺無從下手。學習古代詩詞必須先通過語言關,只有熟讀靜思,理解詩歌語言,才能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獲得詩歌意境之美、情韻之濃。對詩歌語言的有效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語言素養(yǎng)。那么,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怎樣才能達到提高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目的呢?
一、知人論世,體悟情感,感受語言
每一首詩歌都是詩人在特定的生活背景、生活境遇中寫就的。因而,我們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時的境遇與情感進行閱讀感受。如《觀滄海》這首詩是曹操親自率軍追殲袁紹殘部途中寫的,因此作者在秋風蕭瑟中登上碣石看滄海,表現(xiàn)出的語言應該是簡約直率,寫景的語言也應是表達出其滿懷豪情的。如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曹操當時的心境進行品讀,讀出詩歌中曹操的雄心壯志和博大胸襟。如從“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钡仍娋渲?,感受到大海給詩人的力量,在想象天外的語言中感受作者的政治情感。另如學習陸游的《游山西村》,我們?nèi)绻肋@首詩寫作的背景和陸游一生的志向所好,那么就能感受作者被迫遠離官場不能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無奈與對純樸農(nóng)家生活的無限的欣慰復雜情感。
語言是情感的外衣,古典詩詞中精美凝練的語言,蘊藏古人的人生智慧和豐富情感。把握詩歌主題、人文情韻品讀古典詩詞語言,感受語言的精美簡潔卻內(nèi)涵豐富、意蘊深邃的寫法和好處,勢必對學生表情達意的語言運用有幫助,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言素養(yǎng)。
二、誦讀感悟,提高領悟感受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的鑒賞需要我們精讀細品,也就是重視誦讀訓練和誦讀量的積累。如此,學生才能提高對詩歌語言的感受能力,從而領悟詩歌的內(nèi)容和傳遞的情感;這也是學生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是詩歌學習與鑒賞的有效途徑?!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這一首邊塞詩具有邊塞詩常有的壯美豪放的特點,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自主誦讀,然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與詩歌內(nèi)容相吻合的異域景象,讓學生與自己閱讀時的所想進行比照;再聽名家的配樂朗誦,促進學生對這樣詩歌朗讀技法的掌握。這樣,學生便能在朗讀中體會北國冬天的美,感受詩人詩歌語言的精妙,也能從“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等詩句中感受作者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誼。
當然,掌握詩歌的誦讀方法是領會詩歌語言,感受詩人情感,獲得語言能力的前提。老師要加強指導,在范讀或引導中有情感地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讀出詩歌的情趣與韻味,體悟作者的情感與情思,達到透過作品的語言與作者喜怒哀樂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的效果。如此,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與品味語言能力就能增強,提高語言素養(yǎng)。
三、學會鑒賞、運用,提升語言能力
詩歌學習不應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應從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提高及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著眼。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語言和自由合理地表達。因此,在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說說、寫寫自己的閱讀體會和心得。如在學習《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我讓學生搜集整理辛棄疾詩詞創(chuàng)作的語言特色,讓學生就這首詞談談辛棄疾詩詞中的語言運用。讓學生探討“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句蘊含的作者的真實情感:辛棄疾渴望建功立業(yè)并不是為了青史留名,而是愛情情愫在內(nèi)心壓抑不住的呼號,是其一生追求的濃縮。最后一句“可憐白發(fā)生”的“可憐”二字,讓作者回到現(xiàn)實,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無法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苦悶與抑郁,使得詩歌由雄壯轉(zhuǎn)入悲壯,激起閱讀中的情感共鳴。如2014年的中考詩歌鑒賞題的C選項的內(nèi)容:“由下片描寫的內(nèi)容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后的美名,這些顯得非常功利庸俗,對此我們應持批判的態(tài)度。”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看出這樣的鑒賞是不正確的。如此,學生由詩歌語言的個性詮釋,對詩歌內(nèi)容、情感、表現(xiàn)手法等有更深層級的解讀與剖析,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地訓練,那么,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肯定會上一個新臺階。
當然,學會鑒賞,能用語言進行表達,需要老師有效引導,能較好地將讀寫結合起來。前提是學生感受作品的語言風格,分析語言特點和意識效果,從而弄懂詩歌內(nèi)容,感受到作者或豪邁、或沉郁、或恬淡的詩歌風格,真正掌握詩歌的主體和情感。讓學生借助鑒賞古典詩詞進行品評寫作,能在促進積累、加強運用中提高語言素養(yǎng)和語言表現(xiàn)力。
總之,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涵泳,能攝取語言的魅力,通過反復吟詠與體味,獲得詩歌的意象與意境之美,能參透作品,強化感受能力、審美能力、閱讀鑒賞能力。如此,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與語文能力就能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傳英.古典詩詞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J].語文教學之友,2014(06).
[2]余志明.從詩歌的原點出發(fā)——例談古詩詞涵泳教學的三個層面[J].中學語文,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