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摘 要: 計算機應用類課程在學校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重視這類課程的教學。目前計算機應用課程項目任務教學方面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影響中職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的興趣。本文主要介紹計算機應用類課程的特點、任務教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和實踐分析。
關鍵詞: 計算機應用 課程項目 任務教學 教學改革
根據(jù)中職學校的特點設計課程項目任務教學內(nèi)容,需要結合市場的需求進行設計,幫助學生掌握比較實用的計算機能力。項目任務教學方法比較實用,它把計算機應用類的課程采用比較合適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掌握比較牢靠的技術,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具有優(yōu)勢。
一、計算機應用類課程的特點
(一)計算機應用類的教學內(nèi)容比較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比較難懂。沒有采用比較合適的教學模式,中職學生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它要求學生掌握各種軟件操作,操作和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沒有掌握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將會影響實際操作。這些應用課程包含的知識比較多,在上機操作中每門課程都具有特點,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以前的教學方式只是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沒有重視實際的運用。項目任務教學方法需要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和計算機應用軟件結合,在了解軟件工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掌握程度完成課程要求的任務,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讓學生熟悉各種軟件,鞏固知識。
(二)課程目的性比較強
課程項目任務教學對學生的要求比較嚴,要求他們掌握各種計算機軟件。教師通過上課讓學生對計算機應用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鍛煉他們的技能。中職教師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完成布置的任務,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通過綜合訓練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計算機軟件操作方式。做的項目越多,掌握程度就會越高,中職學生需要通過不斷訓練的方式慢慢掌握計算機技術。
(三)結合市場動向
要想在計算機行業(yè)中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需要掌握比較牢固的技能。任務教學結合課程的特點,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技術,通過努力完成項目的制作。
二、任務教學課程設計
(一)結合市場動向安排課程內(nèi)容
中職學生學習技能需要結合市場的動向,根據(jù)市場需求學習相關的計算機能力,方便以后就業(yè)。學校可以分析就業(yè)情況,安排課程學習,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內(nèi)容,上完基礎課程后安排上機操作,讓他們運用計算機軟件。定期安排作業(yè),讓他們完成,可以通過作品反饋學生掌握程度。
(二)采用遞進的方法教導學生
教師先教比較基礎的知識,特別是計算機應用類軟件相關知識和功能,學生掌握比較牢固以后,安排比較深入的知識,通過遞進的方式教學,學生比較容易吸收知識。重視相關軟件的操作,可以把課程細分,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安排課程方向和實際內(nèi)容??梢圆捎冒咐绞阶屗麄儗W習案例的制作過程和方式,學校安排相關實驗室讓學生實踐操作,把操作內(nèi)容作為考試的項目。例如在給學生講解網(wǎng)頁方面的內(nèi)容時,需要結合實例講解,在課堂上先教給學生比較簡單的內(nèi)容,然后讓他們自己制作網(wǎng)頁作品,自己編寫網(wǎng)頁代碼等,通過實際操作,鍛煉技能,掌握知識。在上機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按照課本或者上課內(nèi)容設計作品,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師請教。
三、教學改革和實踐分析
(一)教學方式的改革
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方式比較落后,學生能夠?qū)W到的技能比較少,在實際工作中不能發(fā)揮能力。課程任務教學重視技能訓練和學習,讓學生從容易到難,一步一步學習,掌握的知識和技術結合,實用性比較強。它根據(jù)社會對職業(yè)的要求設計課程,安排學生學習,讓學生通過操作方式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在某中職學校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效果顯著,學生比較容易就業(yè)。
(二)操作訓練融入課程中
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上機操作的方式完成任務,效率比較高,還可以鞏固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分析案例,讓學生接觸計算機技術作品,了解作品的制作流程。設計課程時采用逐層深入的方式,從易到難,把學習和訓練相綜合,學生比較感興趣,學習比較認真,效率比較高。
(三)實踐操作
課堂訓練能夠?qū)W到的東西比較少,可以在學校舉辦活動或者讓學生實習的方式,真正接觸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夠鍛煉他們的能力。為了以后的發(fā)展,可以參加一些比較重要的計算機考試,然后在實際活動中積累經(jīng)驗,為以后的發(fā)展做好準備。提高學校教師的能力,在聘用教師時重視各方面素質(zhì)的考查,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都達到要求,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多方面發(fā)展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春紅.高職計算機應用類課程項目任務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6):132-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