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摘 要:機械制造工藝學是高職高專機械(機電)類關于機械制造工藝的分析和研究的重要必修課程。由于該課程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在教與學兩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教師針對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運用教學資源,采取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思考
機械制造工藝學對培養(yǎng)有關機械制造工藝技術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要教好這門課,達到教學目標,就必須針對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最大限度地整合運用教學資源和資料,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輔之以正確的教學方法。
一、課程的目標和特點
機械制造工藝學的課程目標是:能編寫中等復雜程度的零件加工和產品裝配的工藝方案,能設計中等復雜程度的機床夾具,能分析和解決機械制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質量問題,具有自學新技術、新工藝的能力。所以,若能學好這門課程,再輔之一定的實踐經驗,學生將真正達到高級工的技術水平。
該課程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應用性。所謂理論性強,不僅是指知識面廣和內容豐富,更是指其工藝理論和專業(yè)術語皆來源于對生產實踐及其規(guī)律的總結和升華,每項工藝理論及專業(yè)術語均蘊含著豐富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精煉且抽象。所謂實踐性強,是指一切工藝理論不僅來源于生產和科研實踐,而且還能促進和指導生產實踐的發(fā)展。學習工藝學的目的在于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工藝技術水平。
二、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正是由于該課程的前述特點,學生必須在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技能以及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學習該課程,因此,該課程被放在第二學年之后進行學習。該課程的選修課程包括機械制圖、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基礎、工藝裝備、液壓與氣動、電工電子技術、金屬切削機床等。該課程的教學中,會存在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學生對抽象的工藝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難度;第二,學生對專業(y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較差;第三,學生的基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較差,特別是實操技能和生產實踐經驗嚴重不足,與學習該課程的要求差距較大,使得該課程的教與學愈加困難。上述問題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動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三、對教師的能力要求
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學,對教師的能力要求很高:
第一,業(yè)務精湛,經驗豐富,具有較強的“雙師”能力。任課教師必須具有十年以上的多門核心專業(yè)課和實踐課的執(zhí)教經歷和教學功底,并且具有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
第二,具有很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能針對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和教學經驗,精心組織教學,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能熟練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特別重要的是,教師要力戒不負責任的照本宣科。
四、教學的設計和實施
教學設計與組織實施是該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決定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
1.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條件。首先,要了解學生群體的文化基礎(學歷層次)、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對教學對象的培養(yǎng)目標等,依此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整合;其次,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信息的采集,應優(yōu)先以學生熟悉的本校(或校企合作)的實訓課題和產品為采集對象,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需要擴大采集范圍,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增強對實踐的感知,并通過實踐更好地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
2.認真做好課前準備。課前準備是教學設計的重要部分,包括學生的準備和教師的準備。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學生的課前準備主要是對新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預習,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及要求,以課題作業(yè)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要復雜得多,除了熟悉教學內容,準備課件和教具外,還要設計好教學互動的課題和形式。
3.應用現(xiàn)代信息教學技術,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對于機械制造工藝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和制作質量越來越直接地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采集典型零件和產品的圖片、工藝圖紙、機械制造過程的視頻、動畫等資料,根據(jù)教學設計和要求,制作成高質量的課件,極大地強化直觀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五、做學結合,培養(yǎng)能力要從樹立信心開始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時進行教學互動,注重對知識點和技能點的鞏固、提高和應用,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要在主要單元結束時,合理安排課程設計,指導學生結合生產實踐中的零件加工或產品裝配實例,獨立編寫工藝方案,并能在生產實踐中親手組織實施,分析和解決生產中的質量問題,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也提高學習的信心。同時,教師要做好技術總結和教學評價,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自學新技術、新工藝能力,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