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娜
摘要: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時代下,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民間音樂,更是有著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而將其全面融入到中學音樂教學中,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和渠道。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就兩者應該怎樣融合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 中學音樂教育 融合分析
匈牙利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經說過:“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靈魂”,一語道出了民族民間音樂的價值和重要性。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發(fā)展歷史的古國,有著豐厚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集中代表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精神風貌和審美習慣,是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而對于廣大中學生來說,他們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養(yǎng)成時期,更是藝術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觀的形成時期。將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到音樂教育中,不但能夠使當前的教學內容得到豐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一種民族文化觀,激發(fā)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并獲得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所以說,將民族民間音樂全面融入到中學音樂教學中,既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想更好的推動民族民間音樂和中學音樂教育的融合,首要做的就是樹立起一個正確的觀念。具體而言,就是對兩者融合的重要性、價值和意義的認識。首先,從國家教育部門頒布的課程標準來看,“弘揚民族音樂”正是整個中學音樂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所以任何無視或忽視這一理念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其次,從中學音樂教學的實際來看,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源遠流長,品種繁多。無論是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戲曲曲藝,都有著十分鮮明的民族風格,不但是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的有力補充,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徑,并最終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擴展審美視野,豐富審美體驗。所以說,無論是從國家教育部門的規(guī)定和要求來看,還是從中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都應該將兩者予以全面和深入的融合。
二、選擇合適的內容和形式
面對如此燦爛和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相信不少教師都會在具體的選擇上取舍不定。對此,筆者認為,可以按照類型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有機的劃分,并采用合理的形式融入到教學中。首先是民歌。對于民歌,可以采用專題的形式,向學生全面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并將其和教材中的作品進行比較,并對其不同之處的成因進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民歌的歷史、風格和內涵。其次是民族器樂。對于民族器樂,主要可以采用欣賞加表演的形式。在欣賞中,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音樂,體驗作品在旋律、節(jié)奏上的特點,領悟作品在思想、情感和意境上的精髓。目前,有很多學生都有一定的樂器基礎,對此教師可以舉辦小型的演奏會,讓學生進行演奏,帶給學生以真實的視覺審美體驗。此外還有民間舞蹈和戲曲等,也都可以采用欣賞加實踐的形式,通過這些內容的引入,能夠使教學資源得到擴展和豐富,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他們和音樂之間的距離。
三、提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領者,其素質和能力的高低,將會對整個教學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是教師的觀念和態(tài)度。作為一名中國的音樂教師,要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深刻的認同和厚重的摯愛,將其傳承和發(fā)展視為己任,并甘愿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其次是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當前的中學音樂教師多是師范類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畢業(yè),他們在求學期間,也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如果不能及時地完善和提升,勢必不能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所以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盡快的補充該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表演方面,要求教師具有演唱民歌、演奏樂器和表演戲曲、曲藝的能力,并能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示范和點評。在理論方面,要盡快形成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體系,能夠正確的認識和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手法、藝術風格、思想內涵等,真正成為學生在這條音樂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創(chuàng)作方面,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具體的教學需要,對一些作品進行有機的加工和改編,并予以靈活的運用。只有教師在觀念和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上的不斷完善,才能使這種融合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四、開展多樣的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是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機補充,而且更加符合中學生的年紀和心理特征,尤其受到學生們的喜歡。首先,可以開展一些欣賞、講座和比賽活動。教師可以針對某一種民族民間音樂舉行專題鑒賞,并在鑒賞完后展開研討。也可以定期或與一些節(jié)日、紀念日相結合,舉辦歌詠比賽、器樂演奏大賽等。對此可以模仿當下電視中頗受學生關注的選秀類節(jié)目,比賽面向全體學生,從海選開始,直至選出最后的總冠軍,并予以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其次,可以在校內建立一些民族音樂社團。如合唱團、民樂隊、民族民間音樂興趣小組等,對此學校應該拿出專門的資金,完善相關場地和設施的建設,并委派專門的音樂教師擔任藝術指導?;顒臃秶膊痪窒抻谛@內,而是面向全社會,努力在全校營造出一個民族民間音樂的氛圍,并逐漸成為整個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進入21世紀后,整個世界的文化明顯呈現(xiàn)出了一種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種形式下,唯有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文化,才能在這種文化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所以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將弘揚民族音樂作為了基本理念之一,并對兩者的結合提出了具體的意見。作為廣大音樂教師來說,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性,通過兩者的融合,不但使教學質量獲得發(fā)展和提升,更能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文.開拓新課程下的音樂教學新思路[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0,(08).
[2]毛一春.在中學傳承我國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01).endprint